曾光希今年11月14日,是第17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为“了解风险,了解应对”。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且患者呈现年轻化趋势。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2022年数据显示,我国成年糖尿病患者已达1.41亿名,是导致我国成人失明、肾衰竭、心脑血管事件和截肢的主要病因。因此,“如何防治糖尿病”成为了内分泌领域常年的热点线年是健康中国行动实施的关键节点。为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促进福建省医疗健康服务体系高质量建设,人民网福建频道联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推出“健康中国系列访谈”——《人民的“医”靠》,通过访谈的表现形式,明晰、准确、生动地呈现新时代下福建协和医院在医疗健康领域的生动实践,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在医疗健康领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期邀请到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国家代谢疾病临床医学中心福建分中心主任、福建省内分泌研究所所长、福建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刘礼斌,和大家来谈谈糖尿病这个全球性健康问题。
2023年糖尿病日的主题是“了解风险,了解应对”。刘礼斌介绍,糖尿病的高风险人群包括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家族史、超重或肥胖、年龄(45岁)、种族(非洲黑人、非洲加勒比人和南亚人)、缺乏运动、有巨大儿分娩史及妊娠糖尿病史,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等。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复杂,不同类型糖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既有明显差异,又有部分相同,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病因及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病毒感染、致糖尿病化学因素、肥胖)、自身免疫因素、生命早期营养状态等有关,最终导致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分泌缺陷。
刘礼斌指出,糖尿病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危害和影响在于高血糖带来的各种并发症,包括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例如心血管、脑血管及下肢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导致冠心病、脑卒中及下肢缺血性疼痛等),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例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等)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或其它感觉异常),其它并发症包括脂肪肝、肝硬化、免疫力下降导致的各种感染,甚至某些肿瘤的发生率增高;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状态。
刘礼斌介绍,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包括:口干、多饮、多尿、体重下降,其它症状包括体力减退、易疲劳、视物模糊、皮肤瘙痒、伤口愈合延迟等等。但一些患者在糖尿病初期可能没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仅仅是通过体检发现空腹或餐后血糖高。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或前面提到的有风险因素的人群,定期体检可能是早期识别的主要手段。
刘礼斌表示,吃糖和患糖尿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长期摄入高糖食物会导致超重、肥胖等代谢疾病的发生。得了糖尿病确实需要控制饮食,一方面需要控制总能量的摄入,另一方面需要调整饮食种类,避免食用精制碳水和高脂肪食物。主食可以选择升糖较慢的粗粮,多吃新鲜的非淀粉类蔬菜,减少红肉及加工肉类的摄入,烹饪方式少油少糖,避免饱食,避免宵夜,避免“狼吞虎咽”的进食方式。目前比较推荐的健康饮食模式包括地中海饮食和我国江南饮食模式。掌握了基本原则后,可以选择的食物种类还是很丰富的。生活方式上需要合理运动,维持体重或减重,戒烟戒酒。
普通人预防糖尿病主要还是通过保持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比如选择健康的饮食模式,避免“奶茶续命”,增强体育锻炼(每次有氧运动至少30分钟,每周至少5日),维持体重正常,预防肥胖,睡眠充足,定期体检,保持心理健康。
目前在糖尿病领域,从基础到临床,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福建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借助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中心平台,全院血糖管理平台等先进手段,实现对糖尿病患者在一站式、智能化、个体化管理。刘礼斌的团队主要致力于糖尿病低血糖对认知功能及心血管的影响。随着人工智能及精准医学的发展,未来糖尿病的防治可能通过基因数据将糖尿病的预防关口前移,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更精准地匹配药物及治疗方案。(兰志飞 陈欢欢 陈永整 陈梦凡 苏萍 实习生卢杨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