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历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在步行15分钟左右的半径范围内,打造多业态集聚性社区服务圈,满足居民各种日常生活需求——这,就是“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日前,全国第三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确定,深圳位列其中。而早在2020年,深圳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十分钟文化圈”基本建成,“十分钟健身圈”更加完善。两年多来,如何通过高品质的公共设施和暖心服务丰富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场景体验?深圳又有什么变化呢?
总台央视记者 乔亚美:在深圳的街头发现了一些小型智能琴房,只需要通过小程序或者手机扫码提前预约就可以免费使用了。
这个面积4平方米左右的智能琴房可以同时容纳两人弹奏,配有空调、电源插座,预约时间到来之前空调会自动打开。对于初学者,智能琴房配套的手机教学软件还可以辅助练习。
深圳市福田区工会工作人员 钟俏银:深圳的外来人员很多,对于他们越来越高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想方设法引进了智能琴房,公益智能琴房一推出非常火爆,每天琴房的使用时间都在15到16个小时以上,很受大家欢迎。
只用一部手机,就可以在这间24小时开放的免费琴房里,打开钢琴世界的大门,独享一段音乐空间。智能琴房一经推出,就受到市民的热烈追捧。
公益智能琴房使用者:我每天都来,你买一台琴价格也是蛮贵的。如果放一台钢琴肯定是会吵到别人的。智能琴房关着门,外面也不会有人来打扰,环境也好,有空调又不会热。
公益智能琴房使用者:其实都没想到自己还有机会再弹琴了,有这种公益琴房的话,有一个练琴的渠道,不需要考虑那么多成本或者其他的,有时间就过来练琴,自己的一个以前的梦,把它圆一圆。
深圳人口密度大、外来人员多,对以租房为主的外来年轻人,如何满足他们旺盛且多元的文化需求,成为摆在当地相关部门面前的一个课题。公益智能琴房的推出让钢琴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如今,随着需求迅速增加,在深圳的市中心、社区、城中村等许多地方都能见到这样的琴房。
将高质量、高科技、智能化的全民健身公共设施以公益免费的形式送到市民身边,这是深圳建设室外智能健身房的初衷。在绿树成荫的公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在太阳能发电的专业健身器材上挥洒汗水,并可以免费进行体质监测,这样的锻炼场景现在已经成为一些深圳市民的日常。
晚上快9点,在深圳南山区的一个街心公园,记者看到,还有大量的市民正在运动锻炼。
这些供市民24小时免费使用的室外智能健身设备,仿佛是把健身房从室内搬到了室外,设备采用太阳能和自发电局域网供电等技术,节能环保。使用者可以扫描器械上的二维码进行体质测试,锻炼时通过手机小程序获取相关运动数据,看到锻炼之后的进步和变化,建立个人运动健康档案,大大带动了居民锻炼的积极性。
深圳市南山区文体局局长 周保民:要高质量发展,智能化是我们在探索的方向,在文化体育惠民方面,也把更多智能化的设备让人民来享受,我们在全区大的公园里面,都安置了这些室外健身房,更能激起大众的健身欲望。
目前深圳市已经建成100多套室外智能健身房,它们分布在深圳的街头、公园、社区等地,使用人次超过2600万。
今年1到7月,深圳的文化、体育和娱乐投资同比增长26.0%。文体新业态、新模式正在快速发展。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享受着愉悦身心的公共文体生活,而这得益于当地在公共文体服务供给上下的功夫。
调研中记者发现,为了提高公共文体服务供给的质量,深圳充分利用科技赋能公共文体服务,共享、智慧的室外公共新型文体设施快速提升。
在南山区的这个郊野公园里,建成不久的5G智能跑道受到跑步爱好者的追捧。使用者通过佩戴芯片号码簿在打卡点记录,完成运动计时排名,完赛后还能够在奖品柜自助领取奖品,完成堪比专业马拉松的体验。
深圳市南山区文体局局长 周保民:全民的健康程度要提高,每个办事处要有5000平方米以上的室外运动场所,线分钟的运动圈,只要你在家庭周围,或者在行走中间,10分钟之内就有一个运动空间提供服务。这些全部都是惠民的工程,都是免费向市民开放的。
为了激发市民的运动锻炼热情,深圳大力推进文体设施的共享运营,打造“一键预约”平台,将全市体育场馆联网,将学校场馆、社会场馆、公共场馆等全部纳入其中,对数据资源集中管理。市民只需登录手机客户端,就可以查看离自己最近的场馆人数、场地等情况,方便错时共享。同时平台还定期发放消费券,2022年深圳市区共发放优惠券4900万元,人均体育消费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深圳市文体局副局长 陈绍华:我们对基础的公共文体设施的投入比例是比较大的,每年应该都在一个亿以上。要通过我们的工作解决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目的还是想让深圳的市民在工作之余,能够享受到文体服务,对这个城市产生一种归属感,能够安下心来,能够更加喜欢这个城市。
在提高公共文体服务供给质量上,深圳不断尝试,通过出台专项政策文件,从财政和机制上引导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体服务建设和运营,覆盖公益文化培训、文化惠民演出、全民健身等公共文体各个领域,市、区、街道,乃至社区在“文体惠民”工作中,都能各自发挥所长,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高质量城市公共文体服务供给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