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赵弋冬季的南京收起魔幻温差,已经彻底变为懒惰而冷淡的季节,不仅温暖的被窝常常封印你早起的决心,就连空中逐渐清寒的风都在不经意间挽留你外出的步伐。
临近春节,走亲访友、杯筹交错后若是感到疲惫,不妨宅在家里稍作休憩,看一部电影、做一顿饭,在锅碗瓢盆中寻觅一些微小而又明确的治愈。
如果你要问治愈向的美食类电影有哪些必看经典,那么《饮食男女》必须有姓名,电影开头做菜的片段不知道养活了多少影视剪辑号。
《饮食男女》是李安的成名作品之一,也是李安“父亲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获得了第6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是一部真正雅俗共赏的作品。
这部电影的剧情很简单,可以简单概括为退休美食大师老朱和三个女儿之间的家庭故事,但电影所传递的内涵深沉而厚重,更大程度上是通过美食所集中表达的家庭伦理与自我和解。
首先是片名,《饮食男女》的意思不是吃饭的男人女人,而是“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这句话出自《礼记》,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无外为两件事:饮食和男女,即吃和性。
李安使用“饮食男女”作为片名就已经挑明了这部电影的主题:以食为表象,讲述性的欲望。
但你若是仔细看了一遍电影会发现,《饮食男女》里根本没有任何片段表述、表现过性的内容,整片节奏舒缓而克制,偶有俏皮片段也能令人会心一笑。
看似没有,其实电影始终在隐喻着欲望,比如老朱叫女儿起床时突然的僵硬和严肃,比如大女儿从衣着到行为举止看起来更像在无意识承担着“妻子”角色等等,这个温情脉脉的美食之家,其实每个人都在压抑着自己,一直到团圆宴时才集中爆发。
孤独多年的老朱开启了黄昏恋,大女儿潇洒离去,二女儿与父亲和解......每个角色都在剧情发展中坦露出心底的欲望,最终与家人、自我达成和解。
《小森林》系列两部影片与其说是电影,其实更像一部关于食物、景物和声音的治愈系影像纪录片。
影片剧情就是讲述花季少女市子始终无法适应东京的快节奏生活,几经犹豫最终选择回到家乡的小村庄居住。
虽然老宅中已经没有妈妈的身影,但童年时妈妈利用山川田野各种食材做出的胡乱命名的美食记忆仍然残留在市子舌尖。仿佛是命运的指引,市子也开始利用当地的各种食材开始烹制美食,将自己对自然和家乡的爱深藏其中。
这部电影内呈现出的美食没有大鱼大肉的奢华,全部都是乡间朴素甚至简陋的饭食,却呈现出精致而富有治愈感的画面,暗示着生活的美好与否其实和外在形式无关,所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解其忧,回不改其乐也。
当然,这两部电影的生活还是有些脱离乡村生活的实际情形,所以更偏向于文艺片的强调感,也不需要真的跑去乡间隐居,治愈往往来自于自我和内心,不要拘泥于地点、形式。
《孤味》这部电影被称为当代版《饮食男女》,口碑两极分化严重,有人觉得饱含深意,也有人觉得三观不正。
《孤味》的整体剧情走向和《饮食男女》似而不类:虽然都是以美食滋味为串联,讲述两代人关系伦理的故事,但两部电影的价值走向完全不同,《孤味》的内涵倾向更为保守也更为集中,主要在讲述两代女性的情感观与自我价值观。
影片剧情相对复杂,主角林秀英是台南赫赫有名的餐厅老板,在丈夫无声无息地离家后,便靠着卖虾卷独自抚养三个女儿长大成人,不仅把虾卷从路边摊卖到开餐厅,三个女儿更是成就非凡。
眼看就要苦尽甘来,林秀英却在70大寿当天接到丈夫离世的噩耗,在替这位有名无实的丈夫筹办丧礼的同时,竟意外迎来了另一位陪伴丈夫度过晚年的女人,五个年龄、地位、思想、经历都完全不同的女人爆发了矛盾冲突,最后也都得到了救赎与和解。
这部电影争议最大的点就在于许多人认为电影中林秀英对渣男丈夫念念不忘,而三个女儿不仅对父亲的离开没有丝毫怨言,还与抚养他们长大的母亲之间充满矛盾。这些在剧情上来讲很不合情理,很不合三观。
或许这是因为电影内容原型来自于导演许承杰的外婆的真实经历,充斥着上一代人对于婚姻和爱情的“愚忠”,而强势的母爱也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三个女儿下意识美化缺位的父亲。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中的内涵还是需要你自行观看后才能有所感悟。
没看过《早餐中国》,你绝对无法想象中国人的早餐竟然能玩出这么多花样!北京的豆汁、河南的胡辣汤、兰州的牛肉面、广西的螺狮粉、新疆的烤包子、南京的蟹黄包……
没有夸张的滤镜,没有高级餐馆的精致讲究,没有过度煽情的尴尬,《早餐中国》只是简单纯粹的为你展示每位老板熟练的手上功夫,每位在腾腾热气中大快朵颐的食客,以及飘荡在空气中的独特乡土风味。
当然,也有很多关于《早餐中国》内容寡淡的批评声,但早餐就只是这么个让你舒服填饱肚子开启一天生活的小食。
如果你有闲暇,不妨陪着家人去往菜场超市,买些心仪的小菜,一起动手做顿简单的家常菜,再聚到一块看部温情治愈的电影(纪录片),也许你对生活的滋味能有新的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