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bt龙发布2023年的生物医药行业面临着多重形势和挑战,尽管医保支付定价已趋温和,但面临着较高的研发风险、较长的研发周期和高昂的研发投入,投资者对创新药市场空间的预期降低。创新药企业面临资本寒冬和业绩压力,将更加审慎地制定公司策略,对财务状况、在研药物成功率等方面进行重新评估,强化商业化能力,以应对市场挑战。
期待随着政策进一步向创新药倾斜,让真正能够发现和开发出FIC药物、具有明确临床价值能够满足临床需求的药物的企业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尽管面临挑战,但行业的长期增长动力依然强劲,给患者带来的生存获益的改善值得期待。
2023年度,公司在管理层与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公司在早期研发、临床试验开展、商业化推进、产能提升、公司治理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诸多进展,具体情况如下:
报告期,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2,371.02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18%,主要系2023年未发生触及西达本胺在美国授权的里程碑事件,致技术授权许可收入同比减少84.89%。
公司研发投入40,484.2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0.60%,其中当期费用化金额为27,044.53万元,同比增长65.24%,主要因微芯新域引进NWY001双抗产品,支付首付款及获得中国I期临床批件的里程碑付款共计5,000.00万元已全部进入当期费用。
公司创新药研发以患者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为核心,坚持源头自主研发创新,凭借应用基于AI辅助设计和化学基因组学的整合式技术平台,不断发现具有差异化治疗获益的原创新药。
深圳和成都小分子早期研发中心完成了2个候选分子CS23546(小分子PD-1抑制剂)和CS32582(Tyk2抑制剂)的临床试验申请并获得批准,CS231295(多靶点激酶抑制剂)和CS12088(HBV核衣壳蛋白抑制剂)完成了大部分临床前研究工作,其他项目正在先导分子发现或候选分子评估阶段。目前还在早期阶段的项目包括肿瘤领域(9项)、抗病毒(1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1项)和代谢性疾病(2项),其中多个项目已经获得了活性先导分子,正在进一步的优化过程中,为扩充早期研发管线.国内临床试验进展
a.西达本胺联合R-CHOP一线标准治疗在双表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关键性临床III期试验于2023年2月16日完成数据库锁定;2023年2月26日IDMC(独立数据监察委员会)会议圆满结束,经IDMC评估,该临床试验已达成方案预设的疗效与安全性指标,于2023年7月5日sNDA受理,并列入优先审评。目前正在新适应症上市申请的审评过程中。
b.西达本胺联合替雷利珠单抗(PD-1抗体)一线表达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于2023年11月27日完成全部118例患者入组。
a.西奥罗尼单药治疗小细胞肺癌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的关键性III期临床试验于2023年9月7日完成全部184例患者入组;截止本报告披露日,西奥罗尼单药治疗晚期实体恶性肿瘤和复发/难治性小细胞肺癌临床试验没有报告明显的安全问题,显现出积极的疗效信号。
b.西奥罗尼联合紫杉醇治疗铂难治或铂耐药复发卵巢癌患者的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已完成入组过半;
c.西奥罗尼治疗标准治疗失败的晚期或不可手术切除的软组织肉瘤患者的II期临床试验(重点推进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和滑膜肉瘤患者),已完成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和滑膜肉瘤患者8例入组;
d.西奥罗尼胶囊单药或联合方案在蒽环类和紫杉类治疗失败的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II期临床试验已完成入组11例;
e.西奥罗尼联合AK104(PD-1/CTLA4双抗)治疗一线抑制剂治疗方案失败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Ib/II期临床试验中国区完成22例入组,澳洲地区完成6例入组。
a.西格列他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III期临床试验于2023年3月3日完成试验数据库锁定,2023年6月20日sNDA受理,目前正在新适应症上市申请的审评过程中。
b.西格列他钠单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II期临床试验于2023年8月28日完成全部104例患者入组。
CS12192截至目前已完成了I期临床试验,其他适应症的临床开发计划正在准备中。
报告期内,美国12个临床研究中心启动工作已经按计划全部完成,西奥罗尼单药治疗晚期实体恶性肿瘤和复发/难治性小细胞肺癌的剂量递增爬坡试验阶段(Ib期)进展顺利,已经完成了35mg和50mg两个剂量组,65mg剂量组已经开始入组病人。
报告期内,西达本胺销售平稳。其中,西达本胺PTCL适应症于2023年12月续约进入医保目录,再次获得“国谈”身份;乳腺癌适应症继续获得2023年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的推荐。公司通过积极打开西达本胺的销售下沉渠道,已和62家一级经销商达成合作,共覆盖全国27个省份(海南省、青海省、宁夏省由二级商调拨,西藏暂未覆盖);西达本胺覆盖处方医院1300多家,处方医生3600余位,超过11200多位肿瘤患者获益,西达本胺在全国713家药店均有销售(西藏暂未覆盖)。强化自主商业推广力度,进一步打开营销网络。
双洛平(西格列他钠)于2023年1月通过谈判成功纳入《2022年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2023年3月1日起执行)后,销售场景发生变化,从成本等综合考虑由主要在药房销售转向进院销售,公司自营团队联合合作伙伴大力推动西格列他钠在公立医疗机构的准入工作,截至报告期末,西格列他钠已准入医院1052家,覆盖了全国1850家药店。目前西格列他钠已获得《胰岛素抵抗相关临床问题专家共识(2022版)》等3项行业专家共识的推荐。公司在与海正药业600267)合作推广的同时,也在自营省市积极拓展基层医疗机构的准入,加速产品覆盖。西格列他钠目前已有96家一级经销商合作,共覆盖30个省份。
报告期内,公司两家全资子公司成都微芯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微芯药业”)和深圳微芯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微芯药业”)持续保持商业化生产能力。其中,成都微芯西格列他钠新增生产线(二号生产线)通过了药品GMP符合性检查,有力的保障了西格列他钠的商业化生产能力,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另外,成都微芯药业完成了西奥罗尼的工艺验证,其质量研究正按计划有序开展;成都微芯创新药生产基地(三期)项目也已进入工艺机电安装阶段;深圳微芯药业则完成了原料药车间扩建施工及设备安装工作,为西达本胺获批新适应症后的销售放量保驾护航。公司两家生产基地全年未发生安全和质量事故,无环保、消防、职业健康、危化品和易制毒等行政处罚。
报告期内,公司的BD业务重点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挖掘和提升已有产品线的价值。二是通过对外合作拓展新技术领域。三是为自研产品海外开发与合作积极寻找路径与对外合作。在自研项目方面,紧密结合产品当前的研发进度,探索通过联合用药等合作目标拓展产品适应症领域和临床治疗线的前移。为此,公司积极与国内外企业商讨产品的下一步国际开发,以加速创新药物的研发进程。同时根据项目的实际进展,不断探索产品的国际化路径,明确目标海外市场和注册要求,与众多海外企业就潜在的国际临床开发合作和授权进行深入洽谈。在外部项目方面,公司已与众多国内外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等建立了稳定的沟通机制,以保持信息畅通。公司广泛评估和探讨了各种类型的外部项目合作机会,包括化药小分子、抗体、ADC以及小核酸基因治疗等。经过严格的评估和筛选、结合公司的产品协同策略,微芯新域已于2023年年初成功引进了一个双抗项目(NWY001),并通过持续布局该项目已顺利进入临床阶段。
为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公司可持续发展,公司管理层高度重视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提升公司规范化运营水平。报告期内,公司紧跟资本市场法律、法规以及治理规范的修订动态情况,共修订了《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工作制度》等11份公司内部治理制度。
报告期内,公司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认真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确保信息披露的及时、真实、准确和完整;同时重视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通过机构调研、投资者策略会、投资者热线、上证e互动等多种方式和渠道与投资者沟通交流,以便于公司投资者便捷、全面的获取公司所属行业发展趋势及竞争格局、公司主营业务发展情况等信息,有效传递公司价值,树立公司良好的资本市场形象。2023年9月,公司凭借良好的企业经营管理、规范的上市公司治理运作、高质量的信息披露和充分得当的投资者交流与保护,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首次对科创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评级中获评最高级“A级”。
在人才建设方面,公司继续夯实管理、专业人才梯队建设工作以满足公司高速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公司持续创新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公司通过明确目标岗位人才画像,以终为始匹配管理课程和项目;通过启动“专业知识萃取”项目,沉淀原创药所需的专业知识、经验,提炼“干货”,建设成公司专有的专业知识体系;公司内部线上学习平台“微芯学堂”全新改版,为公司员工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学习平台以及高品质、多样化的学习课程;
在运营管理方面,公司在不断优化人才结构的同时,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加强业务流程自动化,优化企业内部运营管理;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提供有效的数据洞察,驱动业务决策能力;加强数字化协同,提高研发效率;加强线)融合,提升员工与客户体验,从总体上降低管理和运营成本。
微芯生物是一家以核心技术驱动,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产品线的原创新药企业。作为中国原创新药领域的先行者,秉持“原创、安全、优效、中国”的理念,致力于为患者提供临床亟需的、具有革命性疗效的创新机制药物。公司已形成从早期探索性发现到商业化的完整产业链布局,为全球患者提供中国原创新药。
微芯生物通过基于中国早期研究的全球开发策略,凭借深圳小分子早期研发中心和成都小分子早期研发中心汇聚的相关领域具有资深经验的顶尖科学家和团队,应用基于AI辅助设计和化学基因组学的整合式技术平台,打通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全过程。已成功开发出了全球首创(First-in-cass)且同类最优(Best-in-cass)的原创新药,目前在中国有2个药3个适应症上市销售,在日本有2个适应症上市销售以及在中国台湾有一个适应症上市销售;且在肿瘤、代
谢病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领域布局了多个具有差异化优势和全球竞争力的研发项目。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研发管线的整体进展情况如所示:
西达本胺是公司独家发现的新分子实体药物,机制新颖,是全球首个亚型选择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和全球首个获批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及晚期激素阳性乳腺癌的口服治疗药物,属于表观遗传调控剂类药物。
西达本胺作用于表观遗传相关靶点—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第I类的1、2、3亚型和第IIb类的10亚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是一类对染色体的结构修饰和基因表达调控发挥重要作用的蛋白酶,西达本胺作为HDAC抑制剂,通过抑制HDAC的生物学活性产生作用,并由此产生针对肿瘤发生的多条信号传递通路基因表达的改变(即表观遗传改变)。具体而言,西达本胺的一般性作用机理主要包括:①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周期并诱导细胞凋亡;②诱导和激活自然杀伤细胞(NK)和抗原特异性细胞毒T细胞(CTL)介导的肿瘤杀伤作用;③抑制肿瘤细胞的表型转化及微环境的促耐药/促转移活性。
2014年12月,中国获批用于既往至少接受过一次全身化疗的复发或难治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患者;
2019年11月,中国获批用于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雌激素受体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绝经后、经内分泌治疗复发或进展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
2021年6月,日本获批用于单一疗法治疗复发性或难治性(R/R)成人T细胞白血病(ATL);
2021年12月,日本获批用于单药治疗复发性或难治性(R/R)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
2023年3月,中国台湾获批用于荷尔蒙受体阳性且第二型人类表皮生长因子接受体(HER2)阴性,且经内分泌治疗后复发或恶化之停经后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妇女(联合依西美坦)。
2023年7月,西达本胺联合R-CHOP一线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上市申请获受理并纳入优先审评,目前正在审批上市过程中;
2023年11月,西达本胺联合替雷利珠单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II期临床试验完成入组。
西达本胺除正在开展全球多中心一线黑色素瘤三期临床试验外,正在中国及国际开展联合不同抗肿瘤免疫治疗的多项临床试验研究。
2024年3月4日,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王峰教授牵头开展的CAPabiity-01研究荣登全球顶尖学术期刊NatureMedicine(IF=82.9),作为Nature旗下最具含金量的子刊之一,NatureMedicine的发表体现了学术权威对于CAPabiity-01研究的认可。该研究表明,对于微卫星稳定/错配修复功能完整(MSS/pMMR)型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患者,三药方案西达本胺+信迪利单抗+贝伐珠单抗进行三线个月,被认为是MSS/pMMR晚期CRC患者极具前景的治疗选择。
西格列他钠是公司自主研发的全新机制胰岛素增敏剂,用于二型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属于全新化学分子体的国家1类新药及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成果,也是全球第一个获批治疗2型糖尿病的PPAR全激动剂。
西格列他钠所针对的是胰岛素抵抗这一T2DM发生和发展的核心机制,通过适度激活PPAR三个受体,使得糖、脂、能量和蛋白代谢达到动态平衡。前期临床综合研究结果显示,西格列他钠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药代、药效动力学特征,在T2DM患者的血糖、血脂及能量调控上显示了明确的疗效。
2021年10月,西格列他钠获批用于2型糖尿病。2023年1月,西格列他钠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2023年6月,西格列他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经二甲双胍单药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的补充适应症已递交上市申请。
2023年8月,西格列他钠单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II期临床试验完成入组。
西奥罗尼是公司自主设计和研发的具有全球专利保护的新分子实体,是一个多靶点多通路选择性激酶抑制剂,属于小分子抗肿瘤原创新药,可选择性抑制AuroraB、CSF1R和VEGFR/PDGFR/DDR等多个激酶靶点。
对存在DNA复制及端粒维持功能相关基因活性异常的肿瘤,对于AuroraB活性抑制更为敏感,通过抑制细胞周期调控激酶AuroraB,或与其他细胞周期抑制化疗药物(如针对DNA复制、拓扑异构酶、微管蛋白等)联合形成合成致死,进一步增强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通过抑制与血管生成相关的VEGFR和PDGFR,西奥罗尼可以抑制肿瘤的新生血管形成,从而减少肿瘤的血液供应和生长;通过抑制与免疫细胞增殖活化相关的CSF1R及DDR,西奥罗尼可以抑制肿瘤局部免疫抑制性细胞的生长,从而提高机体对肿瘤的免疫监测和免疫清除功能。综上,西奥罗尼通过上述抑制肿瘤细胞有丝分裂/基因组稳定性、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的三种活性机制,实现多通路机制的抗肿瘤药效,从而发挥综合抗肿瘤作用,具有相对同类机制药物更优异的动物药效活性和良好的安全性。
2023年9月,西奥罗尼单药用于治疗小细胞肺癌的III期临床试验完成入组。
西奥罗尼治疗标准治疗失败的晚期或不可手术切除的软组织肉瘤患者的II期临床试验(重点推进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和滑膜肉瘤患者),已完成患者入组8例;
西奥罗尼单药或联合方案在蒽环类和紫杉类治疗失败的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II期临床试验已完成入组11例;
西奥罗尼联合AK104(PD-1/CTLA4双抗)治疗一线抑制剂治疗方案失败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Ib/II期临床试验中国区完成22例入组,澳洲地区完成6例入组。
西奥罗尼在美国单药治疗小细胞肺癌的1b/II期临床试验,12个临床研究中心启动工作已经按计划全部完成,剂量递增爬坡试验阶段(Ib期)进展顺利,已经完成两个剂量组,65mg剂量组已经开始入组病人。
CS12192是公司自主设计和研发的具有全球专利保护的高选择性JAK3激酶抑制剂,同时部分抑制JAK1和TBK1激酶,在研的适应症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类以局部或全身性异常炎症免疫反应为特征的炎症免疫性疾病。根据美国自身免疫性疾病协会的统计数据,目前已经有超过100种疾病类型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炎症性肠炎等。目前,公司已完成CS12192在中国的临床I期。
CS23546是公司自主研发的一个小分子PD-L1抑制剂,通过结合PD-L1并诱导其内吞从而解除PD-1/PD-L1信号通路介导的免疫抑制活性。
CS23546在临床前研究中显示出良好的口服吸收和肿瘤组织局部富集的代谢特征,单药针对不同肿瘤移植瘤模型均有显著抗肿瘤药效,联合化疗或公司自有品种如西达本胺和西奥罗尼则可产生显著的协同抗肿瘤活性。CS23546产品工艺稳定,质量可控,有望作为新一代口服小分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在不同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带来差异化优势,同时针对其他PD-L1信号介导的免疫相关疾病也具有应用潜力。2023年6月,CS23546已经获准在中国开展用于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试验,目前正在国内开展I期临床试验。
CS32582是微芯生物自主研发的一款酪氨酸激酶2(TYK2)高选择性小分子变构抑制剂,通过特异性结合TYK2的调节性假激酶JH2结构域,实现对TYK2选择性抑制,且在治疗剂量下不会抑制同家族激酶JAK1、JAK2和JAK3,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带来良好的安全性。CS32582对TYK2的抑制能有效阻断白介素(IL)-23、IL-12和Ⅰ型干扰素(IFN)等细胞因子介导的的下游信号通路,从而发挥对银屑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作用。CS32582在临床前研究显示其在小鼠银屑病模型中起到了显著的治疗效果。2023年10月,CS32582胶囊已经获准在中国开展治疗银屑病的临床试验申请,目前正在国内开展I期临床试验。
公司围绕恶性肿瘤、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抗病毒五大领域布局了多个具有差异化优势和全球竞争力的研发项目,储备了一系列独家发现的新分子实体的候选药物CS12088、CS23074等,未来这些项目/产品也将形成公司的核心价值。
公司是一家在中国创立的原创新药企业,所有产品均系利用自身核心技术与核心能力开展的源头创新药品。创新药物的开发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小概率事件,行业平均100个研发项目大概只有7个能进入临床,只有1个能上市。创新药物研发涉及多个交叉学科,要充分考虑药物的适应症、作用机制、药物代谢、毒副作用、竞品情况、政策环境等因素,研发过程非常复杂。公司拥有在相关领域具有资深经验的科学家团队负责从靶点调研、概念验证、分子设计、结构优化、活性筛选、机制研究、药理毒理评价、临床转化等原创新药的研发工作。通过深入理解疾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优化药物设计、预测药物毒性和安全性等,可以有效地降低创新药物研发的风险,提高成功率。
公司作为抗肿瘤原创新药西达本胺片的上市许可持有人,委托全资子公司深圳微芯药业进行生产,生产地址位于深圳市坪山区坑梓街道锦绣东路21号,生产基地已通过GMP符合性检查,软硬件符合西达本胺片生产需求。公司严格按照GMP、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质量标准组织生产,质量管理部门制定严格的内控标准,对起始物料、原料、辅料、包装材料和中间产品、成品的生产过程由微芯生物和深圳微芯药业质量管理部门全程参与质量活动的监督,确保产品质量,深圳微芯药业严格执行生产审核放行制度,最终上市产品必须经过公司质量受权人放行后方可对外销售。
西格列他钠片由全资子公司成都微芯药业生产,生产地址为成都市高新区康强一路298号;该生产基地已取得排污许可证并通过GMP符合性检查。公司严格按照GMP、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质量标准组织生产,质量管理部门制定严格的内控标准,对原料、辅料、包装材料、中间产品、成品的生产全过程进行监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经公司质量受权人放行的产品方能对外销售。
公司下设采购部,按照GMP管理规范的要求对主要起始物料、辅料、包装材料进行采购。公司根据物料对产品质量影响程度的大小将物料分为关键物料A级、关键物料B级和一般物料等三类,其中对于关键物料A级和关键物料B级的采购需要选择经质量保证部门评估、审计、批准的合格供应商按批准的请购单进行采购;生产用的设施和设备、检验用的仪器由使用部门提出申请,审批后由采购部进行采购。公司研发部门所用的化学试剂、关键耗材由采购部主导定价,由研发部门自行按需采购;仪器、设备由采购部进行采购。
报告期内,公司通过自身组建的肿瘤产品事业部负责西达本胺在中国的销售与学术推广;公司通过自身组建的代谢病产品事业部和独家授权合作方海正药业以及自身组建的招商团队共同负责西格列他钠在中国的销售与学术推广。
公司通过自建的完善的商业渠道与准入、市场策划、医学事务团队,共同推动公司产品的销售、学术交流、产品准入,不断拓宽药品的可及性。
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医药创新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新药研发正从跟随创新向原始创新加速转变。
国家出台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制造2025”、“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中国战略”等纲领性文件,对医药科技创新做了顶层设计,为医药创新提供了方向和行动指引。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制造业中最具活力的行业之一,既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方向,也是国家规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也给医药产业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创新的政策,药品审评审批与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准入加速,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各级政府也投入大量资源支持医药创新,同时引导和带动了大量社会资本在行业内聚集,科创板为尚未盈利的高新企业提供了上市机会,助推我国医药创新能力的提升,我国医药创新呈现出崭新面貌。
通过“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新药专项)等国家科技计划以及国家实验室和基地平台等投入渠道,中央和各级财政对药物创新的投入力度持续增加。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从2008年开始牵头组织实施新药专项为例,围绕重大品种研发、创新体系建设、国产药品国际化、中药现代化、医药产业发展等5个方面系统布局,投入中央财政经费约210亿元,部署综合性大平台10家、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技术示范平台(GLP平台)14家、药物临床评价技术示范平台(GCP平台)93家、资源性平台24家,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药物创新技术体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与科技部在心血管、神经疾病等20个领域建设了50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优化布局了103家委级重点实验室,基本覆盖了全部省级行政区,涵盖几乎所有疾病领域,为我国医药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
与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需求相比,我国药物创新体系还存在不足,全球影响力还需要持续扩大:①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重点领域高端产品依赖进口。上市的创新药物大多数是跟踪性创新,同质化竞争严重。在肿瘤等重大疾病、罕见病、儿童药等领域,大量创新药以进口为主,治疗成本高,患者负担重。②部分产业链关键环节存在“卡脖子”风险。新药创新链条尚不完善,部分关键试剂、分析检测仪器、制药装备与耗材等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依赖进口。医药领域已成为我国与美国技术博弈的又一焦点,医药领域“脱钩断链”风险持续加剧。
世界卫生组织癌症机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公布了2022年全球癌症负担最新数据,中国国家癌症中心也同步发布了2022年我国癌症负担最新情况。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新增癌症病例约2000万例,其中,肺癌仍是最常见的癌症,新增病例250万例,占新增病例总数的12.4%。全球癌症死亡病例970万例,癌症确诊后5年内存活人数约为5350万。
2022年中国新增癌症病例约为482.47万例,肺癌是我国最常见且致死率最高的癌症,这与全球情况一致。总体来看,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癌症,乳腺癌位居第二,新增病例230万例,占11.6%,其次是结直肠癌、前列腺癌和胃癌。肺癌仍是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次是结肠直肠癌、肝癌、乳腺癌和胃癌。
从性别来看,全球女性最常见的癌症和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乳腺癌,其次是肺癌和结肠直肠癌。就男性而言,最常见的癌症和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肺癌,前列腺癌和结肠直肠癌是第二和第三大最常见的癌症,肝癌和结肠直肠癌则是第二和第三大最常见的癌症死因。
在中国,女性最常见的癌症是肺癌,其次是乳腺癌、甲状腺癌、结直肠癌和宫颈癌,死亡率前五位分别是肺癌、结直肠癌、肝癌、胃癌和乳腺癌。男性常见癌症前五位是肺癌、结直肠癌、肝癌、胃癌和食道癌,死亡率前五位是肺癌、肝癌、胃癌、结肠直肠癌和食道癌。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癌症死亡人数增多的一个重要因素,预计到2040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癌症的临床需求也在提升。癌症生存率通常用相对生存率来描述,相对生存率是癌症患者与相同年龄、种族和性别的普通人群相比预期寿命的量度。中国恶性肿瘤的5年相对生存率约为40.5%,与10年前相比,总体提高约10个百分点,但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
综上所述,全球及中国的肿瘤负担均呈现上升趋势,肺癌和乳腺癌是最常见的癌症类型,肺癌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中国面临的癌症挑战尤为严峻,需要进一步加强癌症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工作。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23年,全球约有5.37亿糖尿病患者。这一数字反映了糖尿病在全球范围内的普遍性和日益增长的趋势。糖尿病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预计到2045年仍将保持这一趋势。在20-24岁人群中,2021年的糖尿病患病率最低(2.2%),而在75-79岁人群中,2021年的糖尿病患病率估计为24.0%,预计到2045年将上升到24.7%。
中国是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据估计,中国有1.139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占全球糖尿病患者的24%。此外,2017年中国与糖尿病相关的医疗保健费用为1100亿美元。中国于2013年实施了医疗改革,使得包括糖尿病在内的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可以更轻松地获得临床资源,从而改善了对糖尿病的控制。一些地区已经开展了包括预防、筛查、诊断和管理糖尿病及其他非传染性疾病在内的全民项目。
根据一项使用2015年至2017年全国代表性横断面数据的研究,中国成年人中的糖尿病患病率以及按性别、地区和民族划分的患病率显示,通过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标准诊断出的总糖尿病患病比率为12.8%,自我报告的糖尿病患病比率为6.0%,新诊断的糖尿病患病比率为6.8%,糖尿病前期患病比率为35.2%。在50岁以上的成年人和男性中,总糖尿病的加权患病率较高。31个省的总糖尿病患病率从贵州的6.2%到内蒙古的19.9%不等。在五个调查民族中,汉族人群患糖尿病的比例最高(12.8%),而回族人群则最低(6.3%)。使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总糖尿病的加权患病率为11.2%,全国估算糖尿病患者达到1.56亿。
综上所述,糖尿病是全球及中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患病率的上升与人口增长、老龄化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中国在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仍需持续努力以应对这一挑战。
微芯生物是一家以核心技术驱动,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产品线的原创新药企业。作为中国原创新药领域的先行者,在18年前开创了中国小分子原创新药向美国生物技术公司许可授权使用的先河。
微芯生物通过基于中国早期研究的全球开发策略,已成功开发出了全球首创(First-in-cass)且同类最优(Best-in-cass)的原创新药,目前在中国有2个药3个适应症上市销售,在日本有2个适应症上市销售以及在中国台湾有1个适应症上市销售;且在肿瘤、代谢病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领域布局了多个具有差异化优势和全球竞争力的研发项目。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1)“fast-foow”药物竞争继续加剧,行业继续聚焦创新能力与产品差异化
随着医药技术的不断革新和产品研发的深入,市场上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创新药物,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然而,患者对于治疗效果、生活质量和用药成本的要求也在持续提高。尽管已有众多药物问世,但许多疾病领域仍缺乏特效药,复发率高、生存期短或需终身服药的问题依然突出,这些都构成了长期的临床未满足需求,亟待药物创新研发来填补空白。
在我国医药行业逐步从仿制药向新药转型的过程中,国内创新药行业在Me-too、Me-better药物的研发上投入了大量资源。一些产品凭借技术创新和临床优势,曾取得可观的商业回报。然而,随着市场的日益饱和,目前在研发端和商业端都已显著呈现出“红海”竞争情况,许多同靶点同类型的项目在同一赛道中展开角逐,导致项目在注册准入、市场价格等方面面临越来越大的风险。在最近的一两年内,伴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与挑战,已经出现不少缺乏技术优势与差异化设计的项目因赛道竞争过于激烈而无法继续开展研发和上市等工作的情况,甚至一些前期主要布局“fast-foow”项目参与“红海”竞争的国内生物医药企业也因此遭遇经营困境。但客观上,目前国内行业所面临的这种情况也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所必然要走过的一段路径。
新药研发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它要求企业具备深厚的技术积累、广泛的信息资源、以及优秀的人才团队。在这个过程中,对生物学机制、临床医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解和实际操作能力至关重要。同时,企业还需要对市场竞争态势和产品差异化研发有深入的了解,以便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为了应对行业的变化和挑战,企业需提前预判政策趋势和市场形势,找准业务发展的关键点。从项目立项之初,就深入挖掘产品的创新优势和差异化策略,这不仅包括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创新,还涉及适应症定位及拓展的市场战略。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国内,国家不断加大对创新药领域的支持力度,通过实施“优先审评”、“快速通道”、“突破性治疗”、“有条件批准”等政策措施,持续加快创新药的审评速度,为国产新药产品在国内的上市和商业化提供了有力支持。与此同时,国内企业也在积极拓展国际市场,通过项目早期阶段的中外同步研发申报、国际多中心临床、国内外企业间合作等途径,努力推动产品在海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准入注册工作。这些努力不仅有助于提升产品在发达国家市场同步准入的可能性和上市效率,更是为企业准入和开拓广大发展中国家市场提供了重要途径。
从十四亿人口的国内市场走向七十亿人口的多元化国际市场,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相信在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创新药产品出现在国际市场,不仅将为企业拓宽海外市场,也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这一趋势将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全球患者带来更多优质的治疗选择。
公司的核心技术与能力是在AI辅助设计基于化学基因组学技术平台的新药分子发现与早期评价和临床开发综合策略的支撑下,科学有效地开发出具有临床差异化和满足临床需求的创新机制药物。这一核心技术与能力的优势体现在能够更早地对新药候选化合物进行有效性、差异化和潜在毒副性进行综合评价,有效降低后期开发风险;在随后的临床开发阶段,根据药物的科学原理与作用机制、治疗领域适应症的差异化选择与产品注册路径、综合风险控制措施,确定新药产品临床开发策略。这些都是针对药物研发企业面临的核心问题而建立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并证明了其增加原创新药研发的成功率。
公司继续坚持在这一核心技术平台基础上开展新药研发工作,从技术环节,加大了高性能的云计算平台对早期分子设计和优化的协助,同时结合药物研发新进展,积极拓展与大分子药物如抗体类的协同开发;在项目立项和开发环节,借助公司已建立的医学与市场资源,围绕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和抗病毒五个治疗领域进行候选新药研发,选择与公司现有产品可形成高度互补和延伸的方向,提高研发与市场化效率。
报告期内,通过持续的自主研发投入,公司进一步扩充了临床产品线,其中针对抗肿瘤及相关疾病的PD-L1口服小分子抑制剂和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的Tyk2抑制剂先后获批临床试验,抗肿瘤候选分子CS231295和抗病毒候选分子CS12088也完成了大部分临床前研究,同时,在上述5个重点治疗领域,多个不同的早期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为公司的产品链良性发展提供支持。
报告期内,公司两项新分子实体CS23546和CS32582分别于2023年6月和2023年10月在中国获得首次临床试验批准,适应症分别为治疗晚期恶性肿瘤和银屑病。
主要系报告期各研发项目进展顺利,另微芯新域报告期购入双特异抗体新药YH008在大中华区域的研发,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占许可权益,报告期已按合同约定支付5,000.00万元。
公司在国际上率先构建了基于化学基因组学的集成式药物发现和早期评价平台这一核心技术体系。化学基因组学技术利用大量已知的基因表达数据及其功能意义分析,通过对各种已知化合物(好药物或者失败的药物)及任何新化合物对全基因表达的影响进行相关性的并行研究,对新化合物可能的分子药理和毒理进行评价和预测,不断优化候选化合物结构,使综合评价指标最好的先导化合物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开发,从而对降低新药开发风险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也正是美国FDA为促进创新药物开发的成功率而提倡的关键路径行动(CriticaPathInitiative)。该平台体系通过支持早期风险预测,有利于降低临床开发风险,提高临床开发效率,高度体现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为提升持续自主创新药物研发能力,探索适合国情国力的新药研发国际化之路,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公司专注于原创小分子药物研发,拥有自主设计的全新分子体药物,如西达本胺,填补了国内PTCL治疗领域的药物空白,并实现了中国原创新药向发达国家的专利授权许可之先河。西格列他钠是全球第一个获批治疗2型糖尿病的PPAR全激动剂。
微芯生物拥有多个原创新药产品线,包括已上市销售的国家1类原创新药西达本胺、西格列他钠,以及多个处于临床开发阶段的新药,如西奥罗尼、CS12192、CS23546等,覆盖从上市销售到早期探索性研究的不同阶段、不同疾病领域且具有差异化优势和全球竞争力。
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持续引进高端科技人才,以支持创新药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公司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较高,体现了公司对创新研发的重视。
微芯生物不仅在国内市场有所布局,还积极参与国际规范药政市场竞争,通过国际合作和专利授权,推动原创新药的全球化发展。
公司在化合物通式、制备方法、晶型、剂型和用途等方面实施了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专利布局,拥有大量发明专利,保护了公司的创新成果。
公司拥有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控制体系,以及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确保了产品的市场推广和销售。
公司拥有深圳和成都两处现代化管理水平的GMP产业化能力,实现生产活动的规范化、标准化。公司严格按照药品生产质量规范要求建立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对药品生产全过程进行监督,确保药品质量。
公司通过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对公司产品从早期研究、产品开发、临床开发、技术转移、GMP生产、流通、使用及药物警戒进行全链条、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主动质量管理,以充分履行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药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风险管理制度,基于产品科学知识及监管法规,对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风险予以主动识别并采相应控制措施,以能准确预警风险、及时控制风险并降低风险。报告期内,公司产品分为上市产品及临床试验用药品,上市产品上市放行合格率为100%,广东省药监对上市产品监管抽验检查结果为符合质量标准规定;2023年临床试验用药品合格率为100%;上市产品与临床试验用药品均供应稳定。
综上所述,微芯生物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强大的原创新药研发能力、独特的技术平台、丰富的产品管线、持续的研发投入、国际化视野、GMP产业化能力、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以及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些因素共同支撑了公司在创新药物领域的领先地位,并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由于创新药具有高科技、高风险、高附加值等特点,公司针对不同靶点研制多款产品,未来仍需持续较大规模的研发投入用于在研项目完成临床试验、药学研究、临床前研究及新药上市前准备等产品管线研发业务。如果公司研发项目进展或产品上市后商业化情况不及预期,公司将可能出现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
公司作为研发驱动型的创新药研发公司,其创新药物的产品优势是其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在创新药的开发及商业化领域,公司面临境内外大型医药企业及小型生物科技公司的激烈竞争,且随着生命科学及药物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以及生物医药行业政策的优化,公司面临更为快速且激烈的技术升级的竞争压力,如果竞争对手开发出有效性及安全性显著优于公司品种的产品,则可能抢占公司核心产品的市场地位及份额,将可能对公司的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公司的产品生产和临床试验活动需要大量的物料(包括原料药、药用辅料以及其他研发试剂耗材等)供应。若物料价格大幅上涨,公司的经营成本将相应上涨。如果在自然灾害或经济环境、市场供求关系等因素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研发技术服务及物料供应商不能及时、足额、保质的提供合格的服务或产品,或者供应商经营状况恶化,亦或是与公司的业务关系发生变化,进而导致研发技术服务及物料供应无法满足公司的经营需求,将影响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将会受到不利的影响。
创新药行业参与者较多,结合公司在研创新药产品管线,公司产品现有的适应症及未来拟上市的适应症上市后,可能会与大型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进行竞争。大型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具有更丰富的产品商业化经验,具有更强的资本及人力资源实力;竞争对手及未来潜在的新进入者可能会不断完善产品工艺、技术。如果未来产品竞争加剧,而公司不能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加强销售网络建设、保持技术研发优势,公司将面临较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从而影响公司经营业绩。
虽然公司应收账款债务方主要为资信良好的大型医药企业,应收账款有较好的回收保障,形成坏账损失的风险较小,公司也已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建立了稳健的坏账准备计提政策。但如果公司应收账款持续大幅上升,客户出现财务状况恶化或无法按期付款的情况,或公司外部资金环境趋紧时,将会使公司面临较大的运营资金压力,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造成不利影响。
近年来,医药行业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但医药产品与人民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医药行业也受到了较强的政府及部门监管。国家及各级地方药品监管部门和卫生部门均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制订了严格的政策法规,对医药行业实施监管指导。随着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社会医疗保障体制的不断完善,医药行业政策亦将不断调整、优化,医疗卫生市场政策亦可能发生重大变化。如公司不能充分、有效地应对国家、行业政策变化,将影响公司的快速成长。
列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药品可由社保基金支付全部或部分费用,因此,列入目录的药品更具市场竞争力。国家医保目录会不定期根据治疗需要、药品使用频率、疗效及价格等因素进行调整,但更加注重药品的临床治疗价值。目前,公司产品西达本胺PTCL适应症、西格列他钠治疗II型糖尿病的适应症均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未来,如公司已列入医保目录中的产品或适应症被调出目录或公司开发出的新产品或公司产品的新适应症未能成功被列入新版医保目录,则可能导致相关产品的销售不能快速增长或者销售额出现下降。
公司一直以来秉承“原创、安全、优效、中国”的理念,旨在为患者提供可承受的,具有创新作用机制和临床差异化的创新药。公司根据生命科学和新药研发的新进展和新技术成功搭建了“基于化学基因组学的集成式药物发现及早期评价平台”,是国际上最早将化学基因组学技术体系应用于创新药物早期研发阶段中的企业。相关核心技术可有效地提高新药研发成功率并降低产品后期开发风险。公司已在国内外成功研发上市西达本胺和西格列他钠两个创新药产品。临床后期产品西奥罗尼目前已处于III期临床试验后期阶段,相关进展顺利。产品研发持续推进海外临床试验,目标使具有核心知识产权、重大市场潜力的原创产品成功在境内外上市,为相关国内外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案选择和希望。我们正在积极推进西奥罗尼的海外临床试验,旨在让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原创药物在国外市场也能够成功上市,进而为全球的病患提供新的治疗选择与希望。
公司在早期研发阶段聚焦于“五大治疗领域”,并随着行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持续拓展产品对于更多适应症的覆盖以及临床治疗线的前移。一方面,为更多患者提供更好的临床治疗选择。另一方面,提升产品的市场商业化价值。扩大优势化药领域的同时,我们积极探索并实际开展生物药新兴领域和新一代疗法、技术的布局。在加大自主研发力度的同时,我们不断提升自身关键技术攻关能力,并积极与国内外同行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和项目授权的深度交流。同时,对于国内企业而言海外是一个巨大的多元化市场,产品在不同地区面对的往往是与国内市场在注册准入、适应症类别、定价支付体系等方面完全不同的环境。公司将针对在研中的各个产品,深入解读国际医药注册和上市路径,确保从研发立项之初就充分考虑目标市场各环节重点,通过自研加对外合作并举的布局,目标推动我们的原创产品通过国际市场的准入门槛,参与国际竞争。
公司将持续加强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以提升产品的商业化能力,并不断完善“信息化时代”的营销网络建设。我们的目标是提高公司在国内生物医药行业的市场地位,同时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扎实而稳步地推挤业务,最终目的是为患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治疗选择。
十大头部券商2023年业绩披露完毕 中信证券、华泰证券归母净利润均超百亿元
十大头部券商2023年业绩披露完毕 中信证券、华泰证券归母净利润均超百亿元
国家药监局:射频治疗仪、射频皮肤治疗仪类产品未依法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 不得生产、进口和销售
已有1家主力机构披露2023-12-31报告期持股数据,持仓量总计173.72万股,占流通A股0.42%
近期的平均成本为18.34元。该股资金方面受到市场关注,多方势头较强。该公司运营状况良好,多数机构认为该股长期投资价值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