嬛传甄新生代,燃起来!世界互联网大会首设“全球青年领军者计划”,五大洲18人入选
18人,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亚、欧、非、北美和南美五个大洲。他们是世界互联网大会“全球青年领军者计划”第一批青年代表,向世界互联网领域发出了代表新生力量的强音。
他们之中,有凭借对技术的热爱和敏锐洞察力,积极投身人工智能研发工作的年轻学者;也有致力于通过技术弥补数字鸿沟,为带来更多可能性的产业代表;还有在全球范围内运用新技术提供法律援助和高质量教育的青年领袖。
正因为有了他们,我们不仅在乌镇见证了青年力量奋发向上的活力,也感受到了青年群体深刻融入到互联网发展的创新印记。
颁奖台上,31岁的石城川以自信的笑容感染在场观众。很多人不知道,这位接过“全球青年领军者”证书的小伙,其实是一位听障人士。他没想到,在失聪20年后,自己还能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与记者“聊”起来。
交流过程中,记者发现石城川的手机屏幕上实时跳动着由记者声音转换而成的文字,在AI技术的赋能下,失聪的他得以通过语音识别技术“看”得懂记者口中说出的每一句话。
“这在若干年前是难以想象的。”石城川坦言,11岁那年因病失聪的他,在此后的10余年时间里,都只能生活在一个无声世界中。得益于AI技术发展,他“看见”了声音。
近年来,在百万用户的反馈和数字技术发展的助力下,石城川和团队开发的软件不仅增添了AI手语翻译的功能,还能提供大数据发声训练指导。此外,当用户声音被收录进系统后,算法会自动触发进行大数据比对,还可以再给用户的发音打分。“这相当于用算法来帮助听障人士判断发声是否准确。”石城川介绍。
将AI技术应用听障领域的探索实践,石城川已经坚持做了7年。软件也从最初几代只具备将声音转换成文字的功能,“进化”成了能多场景使用、高准确率识别的智能助手。看到自己十几年的执着终于结出了硕果,石城川在采访中多次提及“荣幸”。
如今的他,是数字技术的受益者,也是将AI技术应用到听障领域的积极推动者。尽管软件在机器学习和语料库的丰富性等多个技术环节上还有改善的空间,但谈及软件和系统开发的未来时,石城川十分乐观。
今年9月,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实施,规定公共服务场所应当配备必要的无障碍设备和辅助器具,标注指引无障碍设施,为残疾人、老年人提供无障碍服务,残障人士的实际困难也日益受到社会关注。
石城川表示,随着AI技术的日益发展,他和团队伙伴们正在开发“手语数字人”等政务无障碍系统,致力于未来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赋能公共服务机构,服务。他也期待,将来由自己开发的产品,能让更多像他一样的伙伴“看见”声音。
“能获得这一荣誉,对我个人以及团队来说,都是极大的鼓励和鞭策。”在上台领取了世界互联网大会“全球青年领军者计划”证书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运行管理部主任冷峰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随后又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今年已经41岁了,还能忝列‘青年’行列,说明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在互联网领域,冷峰已经深耕16年。他所服务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负责国家网络基础资源的运行管理和服务,承担技术研发并保障安全,开展互联网发展研究并提供咨询,促进全球互联网开放合作和技术交流。作为互联网领域“国家队”的成员,冷峰一直专注于在域名、路由等互联网基础资源领域的技术研究和工程建设实施。
“说起我的工作,可能不是很好理解,但确实非常重要。”常年和域名、IP和路由等互联网基础资源打交道,这位典型理工男身上,却颇有点哲学家气质,他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比喻成回答哲学三个基本问题。
“简单说,域名管理就是回答我是谁的问题;将域名转换为对应的IP地址,回答的是我从哪里来;最后通过路由传输数据,解决的是我到哪里去。我一直在做的工作就是回答哲学基本问题,是不是很高大上!”
他告诉记者,互联网基础资源作为互联网的基石和枢纽,是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重要根基。随着我国互联网在应用模式、技术水平、行业规模上的发展,网络基础资源在应用支持、安全保障等方面的作用愈发突出。
多年来,在国家顶级域名全球服务平台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和应急处置工作中,冷峰及其团队攻坚克难、竭力提升各项技术、服务指标,连续多年来在国家域名注册、解析服务可用性持续保持100%,成为国家网络基础资源的技术研发和安全保障的“坚强卫士”。
对于“青年领军者”这个词,冷峰也有自己的理解:“青年从来不是时代的看客,特别是互联网这样的新兴领域,青年更要担当起时代使命,争做先锋力量。”
来自清华大学网络科学与网络空间研究院的王博,是此次18位入选人中,唯一一位来自中国内地高校的青年学者。
长期从事下一代互联网研究的她,曾荣获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并入选2022年计算机网络与通信领域全球十大女性新星学者。含金量十足的荣誉背后,是王博紧扣技术前沿的研究意识。
从研究领域看,王博主要聚焦于研究下一代互联网面临的应用需求最迫切、用户体验最明显的重大技术挑战之一:实时性。据王博介绍,随着各行各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互联网实时传输成为建设服务质量有保障的信息化社会的基础和关键。
基于对实际系统面临技术挑战的观察和思考,王博找到了自己的科研方向和目标。随着多项研究成果被阿里、腾讯、快手等互联网企业应用部署,未来在工业互联网、远程医疗、虚拟现实等领域,王博的研究可能将孵化出更大的应用价值。
“我曾经迷茫过,在做论文选题和设计方案时,几乎只考虑论文是否能发出,忽视了成果的可用性。”在参到与国际互联网技术标准的工作后,王博终于拨云见日。她意识到,一项研究成果,从提出问题到部署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技术只有能真正被应用时,才能发挥它的价值。在这看似漫长的征途中,青年科研人员也有机会为推动全世界互联网的发展作贡献。
如今的王博在工作之余,积极参与到普惠性、公益性的互联网建设工作中,包括参与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互联网试验设施FITI”,和参与亚太先进网络组织(APAN),为亚太地区的互联网建设做出努力。在她看来,通过解决互联网建设中的一个个具体技术问题,青年科研人员找到了自身科研价值和意义。
“未来,我会继续怀揣为建设更好的互联网作出技术贡献的科研愿景,做更多真正对社会和国家发展有用的研究。”王博说。(记者 孙一鹏 朱浙萍 吴越)
17216260新生代,燃起来!世界互联网大会首设“全球青年领军者计划”,五大洲18人入选3456国内新闻新闻稿2023-38-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