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手机促销广告语(记者 顾磊)“看到企业在社会价值方面做的事情,很受触动。作为一名平凡的大学生,我以前没有想过这些事情,但是我觉得自己应该为社会问题的解决尽一己之力。”前不久,在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公益未来·渣打中国大学生就业赋能计划(简称“公益未来就业计划”)举办的一次职场探访营活动中,南京工程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大二学生魏伊冉近距离接触微软、泡泡玛特、渣打银行等企业的社会责任工作后,发出如此感慨。
公益未来就业计划是由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和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联合发起的青年赋能项目,是渣打集团全球公益计划Futuremakers“未来创客”的一部分,通过为云南省及长三角地区的高校青年提供就业、实践能力培训及种子基金,支持大学生团队实施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力项目,提升青年就业及社会实践能力。项目以课程、实践、走访等方式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活动,为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提供全方位支持,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目前,共有27所高校的2000余名大学生完成就业和创业课程学习,75支大学生队伍提交了创业方案,入选创业方案25强团队每队都获得了创业基金。该项目负责人表示,将推动大学生更好地参与乡村实践,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
“我高考志愿填报的是政治、历史方向,结果父母却让我学护理学。从文科转理工科,我比较吃力。”谈起现在的专业,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大三学生王烨一度觉得很难受。
大理大学大二学生王婷婷也有同感,学前教育专业并非自己喜欢的专业,关于未来的发展,她有点迷茫。
对于这些感受,公益未来项目工作人员并不陌生。这个运作了10年的公益项目始终以高校学生为受助对象,帮助他们提高综合素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这一过程中,团队接触到大量大学生,公益未来就业计划的调研发现,当前大学生就业主要存在3个方面的难点。
一是缓就业、慢就业心态较为普遍,学生们不愿意、不敢进入职场,对职业发展有一定程度的迷茫甚至恐惧心理。
二是学生的就业认知和就业能力与真实职场需求不匹配。“不少学生认为按照教育程度学习即可,但职场需要他们在专业知识之外,具备专业技术背景,也需要沟通协作、耐挫力、抗压能力、沟通表达和协作能力等,而这些,大学生们都较为欠缺。”
三是“信息差”。不了解相关行业和领域的信息,也不清楚就业应该具备哪些能力、需要哪些求职技巧。
首先是课程,就业版块的课程包括职业定位、职业发展、简历撰写、沟通与执行等内容;创业版块包括大环境分析、专业积累、商业与创新分析、战略与管理等内容。
课程之外,就业版块提供就业主题工作坊、人力资源专家工作坊、职场工作坊、职场探访营等体验与学习环节,通过简历修改、模拟面试、实地参访等,让学生体验真实职场环境,了解特定行业及公司情况,并且让学生更全面评估自身能力,更好地规划自己未来职业。创业版块则通过征集和评选创业方案的模式,让学生团队参与创业实战,迅速提升能力。
“简历同质化还是比较明显,实践部分没有清晰的辨识度,内容需要区分实习、科研项目、社会实践、在校职务、商赛成就、业余成就等。”参加就业课程的云南大学大三学生张佳禄发现,自己的简历被志愿者老师“批评”了。
参加完简历修改课程后,张佳禄恍然大悟:“我之前自认为在校取得的一些荣誉是很重要的,但通过上课我才知道,企业更看重的其实是最能直观体现出工作技能点的东西,所以在撰写简历的时候应该突出一些自己掌握的专业技能,这样更能凸显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也有参加了课程的同学感慨:“简历不是写出来的,是干出来的。如果早点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大学期间就应该为此作出充分准备和积累。”
模拟面试课程也给了大学生们很大的触动。江苏大学大四学生徐小龙说:“通过模拟面试的练习,不仅提高了我的应试技巧,也增加了我对于面试的信心,因为知道自己是接受过专业训练、做足充分准备的。”
这些课程让不少大学生补上了“信息差”,了解了自己的短板和优势,明确了未来努力的方向。项目抽样调研显示,参加课程的学生中,89.54%的学生加深了对就业的理解,72.56%的学生提升了自己对就业的信心,83.22%的学生加深了对创业的理解,84%的学生提升了创业信心。
掌握相关技能之余,学生们也收获不少“醍醐灌顶”的瞬间。魏伊冉说:“课程给我最大的启示是,要解决问题就要学会提出问题,你提出的问题和你的思考深度有关。”
改变正在悄悄地发生。参加了职业探访营后,王烨的心态有了改变。“就业课程带给我的一大收获是,要保持内心的恒定和坚定,要积累经验,其实护理行业好就业,尤其男护理比较缺,待遇也不错,我希望掌握更多技巧,以便未来更好地就业。”
江苏大学大四学生朴香美通过学习、交流,更加坦然地面对求职过程的失败,“我学会了如何应对职场中的各种挑战,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求职中的每一次挫折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我应该接受这些受挫并从中总结失败原因,不断提高技巧、能力。”
在创业方案环节,共有17所高校提交了75个创业方案,公益未来就业计划鼓励大学生们为乡村发展提供好点子。
这些方案被项目团队归纳整理后,分为5类:乡村农业技术类、农产品产业链类、乡村文化旅游类、乡村健康类、乡村治理类,其中不少已在市场运营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乳扇是云南大理的非遗美食,其历史已有千年,但仍存在“不会做,不会吃”等产业发展现状。云南农业大学的“云农乳创”团队着力于解决“乳扇拉伸成型难、加工食品安全问题、精深加工技术不足”三大产业痛点,提供民族酸凝乳制品加工技术、乳扇改良剂创新研发及即食乳扇深加工创新产品创制一体化解决方案,提升了乳扇产品的生产效率,保障乳扇生产质量。
自2020年至今,“云农乳创”团队在企业和当地政府支持下,建成长期合作乳扇生产线,并通过技术培训带动包括残障人士在内的农民就业,使当地村民长期受益。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团队通过技术创新,研发了迎合大健康市场需求的“栀子助眠茶”产品,带动浙江温州苍南的栀农从月入2500元突破到4000元,栀农年增收突破25万元,提供100余个就业岗位。
这些方案经过评审后,诞生了“25强”团队,每队获得6000元创业种子基金,并由渣打志愿者导师线个月创业实践辅导。专家们还将集体评审出5个优秀创业实践团队。公益未来就业计划负责人表示,评审环节依据的标准是创业方案在把握乡村议题方面的精准度,项目创新性、可行性和可持续性等。
“我们为优秀方案提供的创业资金并不算多,但项目对年轻人创业的支持,如同一颗种子,孕育着未来的希望。”谈及项目下一步发展时,前述负责人说,“总体而言,我们将支持年轻人到乡村参与实践,将能量和热情挥洒在田野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