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古代的农动都是先进的吗?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8/28 1:36:51 | 【字体:小 大】 |
森孝子中国古代有很多农动,每一次运动都会对社会产生很大的作用。但是,并非每一次农动都是先进的,也很难判断农动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在古代,农民始终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他们要交赋税,还要服兵役、徭役,而田里的庄稼大多靠天吃饭,即便有了水车等灌溉工具,也并不能有什么太好的改观。田里粮食丰收了,农民们照样吃不饱,要是赶上灾害,或者赶上皇帝横征暴敛,就有可能引起民变。农民本身生活并不容易,只是土里刨食,没有商人的聪明,也没有官员的养尊处优,只能依靠粮食生存,而生产出粮食之后,会拿出很大一部分作为赋税,交给皇帝。如此一来,遇到饥荒的时候,向来“民以食为天”的传统就会被打破。遇到天灾人祸,农民没有吃的了,要想生存下去,就要抱团取暖,反了皇帝。虽然是铤而走险,但起码可以吃大户,可以抢夺粮食,不至于饿死。也就是说,他们起义的主要目的就是求生存,而不是建立什么民主的国家。即便有一些农动领袖有一定的雄心抱负,也只是要把皇帝推下宝座,他们来做皇帝。
如果从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农动,那么几乎所有的农动都没有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也没有提出过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先进思想,当然也没有提出有别于建立君主专制王朝的政治理想。历代的农动由于缺乏先进的思想作指导,只能归于失败。即便推翻了原有的封建王朝,也不过是建立另一个封建王朝,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农民也没有翻身得解放。原来的领袖成了皇帝,原来的大将成了功臣,原来的农民还是农民,没有什么改变。假如杀人悍匪带领一群绿林强盗起义,真的成功了会怎么样?盗跖成功了,恐怕还不如原来的君主,而陈胜、吴广起义成功,也不过是继续装神弄鬼而已,耽于享乐,而不思进取,事实上,他们起义的失败和目光短浅有关系,也和耽于享乐的思想有关系。他们只是想图个一时痛快,却没有真正的革命纲领,也没有建设性的治理国家方案,最终归于失败。假如刘黑闼起义成功,不过是一个军阀再次统一国家而已,并没有太多的进步。假如黄巢起义成功,也不过是做几天皇帝,而为了胜利,杀伐太重,甚至直接到了人食人的地步,却不是老百姓希望看到的。假如《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起义成功了,把大宋的皇帝推下宝座,会产生什么好的结果吗?宋江、卢俊义等人会不会制定利国利民的治国方针?当然不会,而是会分封诸位兄弟为王,让他们跟着自己享受体制内的好处,而不会顾及老百姓的死活。从他们起义的时候就看得出来,本来是劫富济贫,但他们只是劫富,却不济贫,当然就会积累很多财富,但对于改善民生没有任何帮助,甚至有时候还要下山扰民。
宋江等人的反叛是“”的典型,而不是主动造反。也就是说,老百姓希望安安稳稳过日子,希望安居乐业,不要经常被逼迫,被压榨。而官府并非那么认为,要私自加税,还要拼命搜刮,只要老百姓不叫苦叫累,就算是天下太平。即便有老百姓敢于叫苦叫累,敢于大骂官府,也改变不了现状。官员会找衙役们逮捕敢抒不平之气的老百姓,把他们关进大狱,也就没人敢说了。当然,这是太平时期,要是遇到了饥荒和战乱,官府的治理能力就会大大下降,只能用轻徭役、减赋税的方法改善官民的对立,但不能改变生产关系,也无法改变官府压迫和人们反抗的对立事实。当官员逼迫老百姓到了极点的时候,就是起义爆发的时候。老百姓忍无可忍才会揭竿而起,造反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他们为了生存要造反,总不能活活饿死吧?总不能洗净了脖子让人家砍一刀吧?反了还有生存下去的可能,不反就只能等死。于是,遭遇困境的农民纷纷起来造反,但造反并不等于一定具备进步性,可能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破坏性,规模越大对生产力造成的破坏力也就越严重。即便地主阶级在农动面前做出了让步,也不一定会对封建体制形成什么大的改观。王朝变迁只不过是封建体制的延续,并没有改变农民被压迫被剥削的事实。也就是说,几千年的封建体制造成了生产力发展缓慢的问题,即便农民起义爆发了,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王朝的统治,却并没有改变整个统治秩序,政治上更是没有改变君主专制体制。
马克思说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与停滞腐朽对立……”太平天国的意义在于“破”,而不在于“立”。倘若让洪秀全做了皇帝,似乎比封建帝王更加集权和专政,当然也不一定进步多少。但不可否认的是,太平天国运动为以后的改良和革命扫清了一定的障碍。或许,这就是农动的真正意义所在,屡次出现,屡次为以后的改良和革命创造条件,不管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一种革命的精神在传扬。要说没有先进阶级做领导而全盘否定农动,当然是错误的。虽然农动不一定具备先进性,但可以为以后具备先进性的改良以及改革甚至革命铺通了道路,让人们看到更多的可能。这就是农民起义的真正意义所在,也是革命精神薪火相传的实质所在。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