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尽带黄金甲爆奶未来网北京10月26日电(记者谢青)过去一个月内,欧莱雅接连“切割”两个主打有机、天然植物配料概念的美容品牌,被业内指其“兜售健康概念”折戟。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第三季度,欧莱雅在涵盖中国在内的北亚市场业绩表现最差,销售额下滑4.8%。兜售“药妆”失败又遭遇北亚区业绩下滑,加之此前屡次陷入的宣传风波,令这一化妆品巨头口碑堪忧。
全球最大化妆品集团欧莱雅近日发布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9月30日的前三季度内,基于可比结构和相同汇率的基础上,欧莱雅集团销售额同比增长12.6%达305.7亿欧元(以下同为欧元),其中第三季度销售额为100亿元,同比增长11.1%。
然而,在第三季度销售额整体上涨的情况下,北亚地区第三季度销售额却同比减少4.8%至20.45亿欧元。以此看来,北亚地区虽然包含了中国和韩国两大化妆品消费大国,业绩却不尽如人意。
针对北亚地区销售额业绩表现不佳的情况,欧莱雅直言,是代购政策变化后,北亚地区继续受到旅游零售业重置的影响。
对于中国市场的表现,欧莱雅表示,中国美容市场复苏迟缓且基本稳定,保持了7.7%的增长势头,香港特别行政区旅游活动的复苏也有所贡献。
从业务领域来看,欧莱雅第三季度中奢侈美容部门增速垫底,仅为3.2%,大众化妆品部门规模维持第一。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二月,欧莱雅将活性健康化妆品部更名为皮肤科学美容部门。在第三季度财报中,皮肤科学美容部的业绩也表现亮眼,销售额为16.2亿元,增速环比达28.1%。
重新聚焦皮肤科学美容后,欧莱雅也在细化业务品牌,近一个月内接连“切割”Sanaflore(圣芙兰)和Decleor(蒂可丽)两个美容品牌。
公开资料显示,Sanaflore(圣芙兰)产品主打天然植物疗愈,于2006年被欧莱雅收购;Decleor(蒂可丽)是欧莱雅于2014年从资生堂中国收购而来的著名香薰美容品牌,旗下明星产品“Aromessence”系列熏香宣称平均每30秒就能在全球售出一瓶。
在“切割”两大美容品牌的同时,欧莱雅收购的步伐也未停止。今年8月底,欧莱雅宣布完成对Aēsop(伊索)的收购,并将该品牌视为高端化妆品部的重要补充。欧莱雅集团首席执行官叶鸿慕(NicolasHieronimus)表示,期待以品牌独特的DNA和价值观为基础,在中国及其他地区释放其巨大的增长潜力。
对于出售及收购美容品牌的动作,欧莱雅此前在声明中表示,“欧莱雅拥有一系列品牌组合,集团的策略是通过收购以及出售品牌,来保持强大的投资组合和长期发展所需的互补性。”
今年9月,欧莱雅因不正当竞争被判赔偿娇兰母公司LVMH(路威酩轩)120万元。双方就产品存在商标侵权、虚假宣传的不正当竞争等争议对簿公堂。
近日,因欧莱雅未能履行判决书中要求的“在官网及微博首页连续15日公开发表声明、消除影响”的义务,LVMH(路威酩轩)申请强制执行,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依法公布判决主要内容。
在新品宣传上,欧莱雅也曾“翻车”。2022年11月,欧莱雅与韩国企业合资推出护肤品牌Shihyo(洛世安)。在其品牌宣传语中提出“Shihyo是受亚洲二十四节气的启发而诞生”引发争议,遭到部分中国消费者抵制。
针对此事,中国历史研究院曾在其官方微博(@中国历史研究院)发声称,中国风已风靡全球,很多使用中国元素的品牌与产品,都会坦言其灵感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但亦有部分地区、部分品牌模糊、抄袭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社会都高度重视版权保护的当下,这种行为是坚决不被认同的。
舆论发酵后,欧莱雅中国发布道歉公告,并表示“始终认为二十四节气是源于中国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其他亚洲文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品牌营销“翻车”之外,欧莱雅也在宣传上遭受处罚。2019年底,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的“十大虚假违法广告典型”中,欧莱雅旗下碧欧泉面膜广告语中提出“8天肌肤犹如新生”,因虚假宣传被罚款20万元。
“欧莱雅转换出售和收购策略,接连抛售两个美容品牌,一方面说明其绿色美容概念的折戟,另一方面也说明消费者的逐渐疏离。”知名财经评论家宋清辉在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国内对化妆品和药品管理十分严格,“药妆”概念已经被严厉禁止。在此背景下,欧莱雅虽然在美容方面的营收业绩亮眼,但想以此在中国打开市场并非易事。
宋清辉指出,此前欧莱雅多次因宣传语、宣传广告被罚,对其品牌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不仅抹黑了其品牌诚信的形象,也会给其未来发展前景蒙上阴影,企业应更加重视品牌正向发展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