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之健很多人携带可以突变的“致癌基因”或者有肿瘤家族史,但是只要我们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别给不良基因煽风点火),许多癌症是可以预防的。我们这里介绍11条预防癌症的保健原则。
注意食物多样化,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应占每餐的2/3以上,植物性饮食应含有新鲜的蔬菜、水果、豆类和粗粮等。
避免体重过重或过轻,成年后要限制体重增幅不超过5千克,超重或过度肥胖容易导致患子宫内膜癌、肾癌、肠癌等的危险性增高。
烤鱼、烤肉时应避免肉汁烧焦。直接在火上烧烤的鱼、肉及熏肉只能偶尔食用。最好煮、蒸、炒食物。外面“碳烤什么什么的”美食,一个月去一次就足够了。
食物中的淀粉有预防结肠癌和直肠癌的作用,高纤维饮食有可能预防结肠癌、直肠癌、乳腺癌、胰腺癌的发生。
坚持每天吃400~500g各种蔬菜、水果,可使患癌症的危险性下降20%,如有条件建议每天吃5种或5种以上的蔬菜和水果。
如饮酒每天不超过1杯(相当于250mL啤酒、100mL红酒或25mL白酒),经常饮酒能增加患口腔癌、咽喉癌、食管癌等的危险。
每天应少于90g(不是不吃),最好用鱼和家禽代替红肉。过量摄入红肉会增加结肠癌和直肠癌的发生率。同时要限制高脂饮食,特别是动物脂肪的摄入,应选择相对的植物油(如橄榄油等)。
当然目前也有现在的研究观点,证实过量摄入植物有可能会导致癌症。不管是荤油还是素油,它都是油脂,提供同样的热量,哪个过量都不好。
如图所示,片烧鸭子片儿!禽类属于白肉,但是如果按照“北京烤鸭”的吃法,您就不能说它比炖排骨更健康,因为烹饪方式也很关键。
限制腌制食品的摄入并控制盐和调料的使用,高盐饮食会增加胃癌的患病率。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应小于6g。我们建议高血压患者少于5克。
不要食用在常温下保存过久,可能受真菌、毒素污染的食物。记住,冰箱也不行。
近年来不少媒体网络都在传播“牛奶致癌论”,牛奶真的会致癌吗?答案是否定的。这种说法主要源于美国康奈尔大学柯林·坎贝尔教授的一项“大鼠实验”。他用两组老鼠,通过致癌物黄曲霉毒素使其体内产生肝脏肿瘤的同时,分别喂食大豆蛋白或酪蛋白,结果显示,喂食大豆蛋白组老鼠的病情没有变化,而喂食酪蛋白组老鼠的病情明显恶化,并因此得出结论:占牛奶蛋白质87%的酪蛋白会“在动物实验模型中显著地促进肝癌的发生”。实际上,如果没有黄曲霉毒素这一致癌物,无论是酪蛋白还是大豆蛋白,都不会引起大鼠发生癌症。另外实验当中,酪蛋白用量非常大,日常喝牛奶不可能达到国外实验中的标准数量,所以用某一动物实验来类推奶类的促癌效果显然是不科学的。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乳制品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论文数以万计,研究结论也不尽相同,但是正向健康效应的报道占有绝对优势地位。2004年美国《临床营养学期刊》载文报道,摄入过多乳制品会增加妇女患卵巢癌的危险;同年的《国际癌症杂志》也介绍了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进行的饮食中乳糖与卵巢癌的关系研究,提示乳糖消费过高可能增加卵巢癌的发生率。而有学者根据2011年以前发表的欧美国家18项关于牛奶及奶制品摄入与乳腺癌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后发现总的奶制品摄入与乳腺癌的发病呈负相关关系,摄入奶制品最高组与摄入最低组相比,发生乳腺癌的风险降低了15%。有关奶制品与结直肠癌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牛奶及奶制品对结肠癌有预防作用,但对直肠癌的预防作用不明显。
实际上任何科研论文都有其既定的研究背景和实验条件,我们应当具体分析并慎重对待不同的研究结果。
关于牛奶及奶制品与肿瘤发病之间的关系,目前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乳腺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等西方人群发病率比较高的肿瘤,而且研究绝大部分是在欧美等西方国家的人群中进行的。众所周知,在西方居民膳食结构中,动物性食物所占的比例远远超过东方居民。他们摄入的动物蛋白比例占所有摄入蛋白的70%,这其中有35%~40%来自于牛奶。在动物蛋白和动物脂肪摄入量已经很高的情况下,增加牛奶的摄入必然引起不同食物之间的更大失衡。实际上,东西方居民牛奶饮用量存在极大差异。欧美国家每年的人均牛奶消费量超过300 kg,而当前我国仅为36 kg,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在这样非常低的摄入水平下,不考虑我国人民的营养缺乏问题如何解决,反而担心牛奶“过量”引起的癌症问题,无疑是本末倒置的。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奶类及奶制品300g,而目前我国居民奶类及奶制品的摄入量仍然低于平衡膳食宝塔的建议量。
重点总结:有关牛奶及奶制品摄入与肿瘤发病的关系,目前尚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其具有相关关系。因此,适量饮用牛奶及奶制品并不会导致肿瘤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