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袖问情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动养老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市政协日前召开双月协商座谈会,邀请市政协委员、智库成员、专家学者及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围绕“加快老年友好社区建设,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进行交流座谈、协商议政。
随着老年人口不断增加,“悬空老人”越来越多,养老问题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积极推动城市适老化转型,率先营造适老化宜居环境,一方面能保障老年人居家社区养老安全,提升老年人居家养老生活品质,对建设老龄友好城市和老年友好社区具有深远意义;另一方面有助于整合康养文旅、建材家居、数字智能三大产业资源,发挥巨大的适老化改造市场空间和潜力。
“适老化改造”迫在眉睫,建议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将适老化改造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激活适老化改造产业;逐步出台适老化改造产业的指导意见、管理办法及监管制度等,引导产业各方协调发展;大力扶持适老产业,建立社会筹资为主、财政资助为辅、多方出资的资金筹措机制,探索“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家庭负一点”的资金分担机制,实行梯度化补贴标准;注重“体验式”宣传,积极培育消费意愿,加快公共环境改造,推广照料制度,加大对居家照料者的政策支持。
在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加快,居家和社区养老需求剧增的状况下,日间照料中心作为解决老年群体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缓解压力、疏导需求的重要载体和主阵地作用尤为凸显。
针对日间照料中心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做好顶层设计,加强项目建设、管理运营、服务提升、人才队伍、综合监管“五位一体”制度保障体系,推动社区养老和日间照料中心整合、功能互补,不断提升为老人服务的水平;利用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发挥大数据功能作用,强化监管,落实谁服务老人谁受益的精准运营补贴,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加快落实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日间照料中心运行窘境,做到建设一个、成熟一个、运营一个;完善服务功能,落实基本标准,健全工作机制,汇聚民政、医疗、人社、教育、大专院校及各类专业资源积极参与到“养老服务管理、养老康复、健康管理、养老服务标准化、养老护理、家庭照护”等工作中,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
伴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通过信息技术和数据系统赋能公共服务的精准、高效、智慧化成为城市治理的新方向,而智慧养老作为对传统养老模式的结构性革新应运而生。
养老服务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主体的协同,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和服务管理者,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政企合作,小区养老”,重点是政府购买市场养老服务与引导规范养老产业发展的双向互动。政府可在房地产开发土地环节,出台相应政策,将配套小区“日间老幼照料活动中心”列为与水电、燃气、绿化等基础设施同等的必备项目。此外,通过设置准入门槛、招标竞争、法规制度等引领市场带动养老科技企业发展,推进养老产业升级优化。
“政社合作,智慧养老”,重点是在养老服务的各个阶段、环节纳入社会主体的力量,协助做好养老需求闭环满足、养老周期高度衔接。“政家合作,新技术养老”,以居家养老为首选,针对现有难点、痛点进行智能化适老改造,重点是促进家庭养老与智慧养老的有机结合。
郑州养老事业的目标清晰,但如何将目标转化为提振市场信心的实效?政府应积极进行养老事业布局,从养老产业的基本设施配置、政策支持配置和盈利模式配置进行优化,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特别是民营医疗、民营养老院转型,激发社会力量参与中高端养老需求市场投资建设,使全市养老事业格局更加科学合理。
支持以社区为主体自主配套300至500平方米的养老设施,充分利用有限社区服务用房,自发或引进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在社区内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以社区为单位,定期上报自发或引进建立的养老机构情况,最终由办事处甚至县区级政府指导和优化,引进和培育专业化养老机构入驻社区。鼓励办事处一级选择模式成熟、实力较强和富有公益事业心的养老机构,在办事处一级成立规模更大、服务更完善的养老机构,解决社区和居家养老无法提供服务的人群养老问题。同时,从中选树典型养老机构,总结和提炼成熟的模式,参考“中央厨房”式运作机制,打造养老连锁机构,促进养老产业更快更好发展。
发挥好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作用,是加快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工作。
社区现有养老场地应打破千篇一律公式化的模式,根据不同社区不同需求的老人群体,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服务和日间照料中心,凸显专业化,不图“小而全”。
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形成多层次养老管理人才和养老护理服务专业人才培育体系。在社区工作中把推动社区养老服务资源多元整合、扶持养老运营机构规范可持续经营纳入“街道重点工作清单”中,主动建立街道、社区、医疗机构、运营机构协同参与的社区养老共同体,进而推动养老事业可持续发展。
同时,要推进老年助餐服务可持续化,尽快探索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和养老机构综合责任险工作开展,落实补贴政策,促进运营机构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养老服务供给能力,扩大覆盖范围,鼓励“社区+家政”嵌入式养老创新服务模式,通过“家政+养老”和“物业+养老”等创新模式,赋能社区养老可持续发展。
结合我市社区养老发展实际,政府应制定并出台社区养老的指导及实施意见,解决社区养老的实际问题,促进养老服务体系的规范化发展。加强对老年人养老需求调查,根据调研结果出台更多的助老惠老政策。建立养老服务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划定“必须做、鼓励做和不能做”的社区养老等级评定和服务质量日常动态监测评价体系。逐步建立社区养老的准入、监管和退出机制,确保养老服务水平的提高和健康发展。
统筹多部门之间的协作,逐步打破政策之间的壁垒,推进养老政策更好落实。简化、优化养老企业相关审批手续,开辟行政审批绿色通道,优化服务改革,重点破解难题。确保社区养老各项补贴资金到位,在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日间照料中心内设立康复站,在日间照料中心内增设公益性岗位、社工站,加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正面宣传,大力扶持养老行业,助力养老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结合郑州市情,围绕推动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建议建立政府主导,医院、养老机构、第三方参与等多方联动,科技赋能的医养结合协同服务机制,强力推进社区居家养老。尽快出台家庭病床服务管理办法,推动长护险制度尽快推广实施,探索改革服务补贴机制,对提供社区居家医养结合的机构,在安排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时给予一定支持,促其加快向规模化、连锁化发展。
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智慧社区服务平台,由街道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大中心)借助“互联网+可穿戴类设备”智慧医养服务平台,组织协调机构、卫生、民政等信息资源,完善老年人健康档案,实现养老服务信息需求评估和医养结合服务动态化管理。推行建立“时间银行”制度,通过鼓励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年人服务,老老互助,储存自己将来养老所需的时间,充分利用和扩充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加快构建高层次健康养老服务人才体系,加强职业院校养老护理服务人才、高等院校医养结合服务研究及管理型人才培养。
根据我市现有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率测算,2033年老龄化率将超过25%,普惠性和多元化、多样化的服务供给将成为刚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深入贯彻习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强化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对接,不断增强服务要素支撑,推动全市养老服务向更高质量水平发展。
动态调整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对照国家清单和我省清单,牵头协调各部门,共同研究出台郑州市清单(2023年)。下一步,依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能力,进一步提标扩面,实施动态调整,确保2025年前全面落实并达到成熟定型。
加快实施老年人能力需求评估。研究出台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实施办法,并将评估结果纳入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进跨部门数据共享,逐步实现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
不断提升社区设施运营能力。进一步提升连锁化、规模化、规范化运营模式,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完善设施运营考评制度,发挥街道、社区属地作用,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相关内容纳入社区网格化治理,搭建起政府、机构与居家老年人的桥梁。
充实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要素。进一步完善“银发顾问”“时间银行”等服务内容,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认知症照护、“喘息服务”等保障方式,督导区县(市)加快智慧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实现“‘一卡通’办”。
持续抓好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健全完善人才引进、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机制,不断加强“管理、服务、技术”三支队伍建设,落实奖补扶持政策,努力打造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德技兼备的养老服务队伍。
近年来,我市把关心关爱老年人、建设高水平老年友好型社区作为重要民生工程落实落细。全市118个社区创建成为老年友好型社区,其中,25个社区被命名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全省领先,走在全国前列。
创建老年友好型社区,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从改善老年人居住环境、方便老年人日常出行、全方位提升服务质量、不断扩大社会参与面、营造“敬老爱老助老”深厚氛围、提升为老服务科技水平等方面入手,下大力气一项一项地解决好、落实好。建议在整合服务资源、健全奖补机制、完善推进措施、细化考评标准、加强专业培训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让老年友好型社区在我市开花结果,变养老为“享老”,努力提升老年人社区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解决养老服务保障问题,市发展改革委制定了一系列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建设的政策措施,养老机构建设快速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下一步,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促进养老服务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居家社区养老、养老服务机构、医养结合等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提高普惠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建设一批方便可及、普惠优质的养老服务机构,推动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培训机构转型为普惠型养老服务机构,2023年全市养老服务床位数达到6万张,2025年达到7.2万张,实现城市“一刻钟”、农村“1000米”居家养老服务圈。紧抓郑州市获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重点联系城市建设机遇,加快推进落实《郑州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建设工作方案》,2023年初步形成我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创新先行先试“郑州模式”,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经验。
为全面推进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市财政局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着力完善财政支持养老服务政策体系,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统筹福彩公益金,不断加大本级财政投入,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多渠道、多措施支持我市养老服务健康快速发展。
下一步,要抓好财政支持政策落地生效,精准支持资金投入方向及重点,切实发挥财政资金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作用,聚焦基本养老服务中的关键领域、重要内容和薄弱环节,重点投入,精准发力,增强资金投入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创新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补助方式,以需求导向,探索将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资金由补助给供应方调整为需求方,力争提供精准服务。加强“互联网+养老”信息技术应用,条件成熟的发放养老服务券或电子券,实施数字支付、统一支付模式。统筹使用各级各项资金,全力支持我市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按照“人人持证,技能河南”专项活动部署有关政策要求,市人社局进一步提出实施现代服务业技能人才培训专项。围绕社区养老高品质生活需求,以居家社区养老体系建设为重点,依托郑州市定点健康照护培训机构,大规模开展养老、健康照护、医疗照护等康养照护全产业链人才培养培训,引导院校科学设置专业,扩大招生和社会培训规模,加快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下一步,将不断加强养老护理人员培训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养老护理人员职业技能培训行动,逐渐完善养老护理人员晋升褒扬制度,加快开设养老护理类相关专业,积极打造“河南护工”品牌,以问题为导向,补短板,强弱项,积极促进我市养老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于加快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意义重大。2022年,市医保局积极向国家医保局建议,继续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下一步,市医保局将密切关注我市失能人员保障问题,认真分析研判市场需求和服务供给形势,将“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作为《郑州市“十四五”医疗保障发展规划》重要项目,按照国家要求,积极争取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有序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老年人照护需求综合评估,医保领域主要涉及长期护理保险的综合评估工作。目前,我市尚未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但积极支持养老服务优先发展,满足老年人照护需求。市医保局将积极争取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做好老年人照护需求评估体系建设,出台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标准和与之相衔接的护理需求认定和服务质量评价标准,完善标准体系。
市城建局依据法律法规负责相关程序监管,确保各类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的适老设施达到国家现行标准规范。在新建房屋建筑及市政基础设施中,充分考虑老年人需求,从基础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支持等方面,要求设计单位按设计规范执行适老化设计要点。
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市推进城市更新采取渐进式、微改造的形式,城市中存有大量老厂区、老街区、老社区,特别是老旧社区存量巨大,适老化社区改造与城市空间提质增效的有效结合,是实现社区居家养老的重要举措。我市城市更新响应老龄化城市建设工作,涌现出了一批适老化建设项目。
根据全市工作部署,市城建局下一步将加快推进市政道路基础设施中的适老化改造,推动城市更新中适老街区、社区建设,为建设敬老爱老的老龄化社会解决问题。
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单位联合组织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等工作,大力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和应用推广。市工信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文件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结合单位职能,将传统与智能有机结合,组织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申报工作,着力推动健康养老、智慧养老。下一步,将继续发挥工业和信息化作用,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做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促进我市健康养老工作健康协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