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洪荒去泡妞2016年,导演何汉立主导的纪录片《高十》,在中央广播电视台总台播出,主人翁唐尚珺进入了大家的视野。
为了自己心中的“清华梦”,这个来自广西的男孩,不惜多次参加高考,引起了众人的争议。
原来,这么多年来,唐尚珺为了心中所谓的“清华梦”,竟然整整复读了14年。
这种复读的行为,令人不禁联想到,许多学校打着“高额奖金”的噱头,吸引许多高分考生复读,借此提高学校来年招收新生的市场竞争力,也有考生为了赚钱不断复读参加高考,成为“考霸”。
因此,大 家质疑唐尚珺就是这样的“职业高考生”,甚至戏称他是“高考钉子户”。
今年,是唐尚珺第15次参加高考, 面对记者的采访,他却说:“不再考了,决心要去上大学了。”
唐尚珺,1988年出生在广西防城港市公安村,村子离越南边境只有几十公里,交通不便利,每天只有一班车去县城,环境闭塞,大多数村民只能靠种植养家糊口。
唐尚珺的母亲是一个地道的农村妇女,父亲曾是小学老师,由于种种原因,丢掉了教师工作。
唐尚珺有一个哥哥和三个姐姐,他们早早辍学,有的在家帮忙种植,有的外出打工。
作为幺儿的唐尚珺,不用考虑帮忙分担家庭重担,他只管好好读书,将来出人头地为家争光。
那时的唐尚珺,并不知道读书是可以干什么,为了什么,只能从大人嘴里拼凑出对读书的概念。
村里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隔壁村有一个人考上了清华大学,毕业后当了官,还出钱回村里修路,这是光宗耀祖的事。
2002年,唐尚珺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离家六十多公里,县里最好的上思二中。
到县里上学的第一天,唐尚珺经过村里通往县城的唯一道路,他望着窗外那一大片甘蔗地,内心按捺不住的激动兴奋,他似乎看到了自己美好的未来。
在这里,他认识了同样来自乡村的何汉立,既同班又同宿舍,很快两个人成为了好朋友。
他们都喜欢看书,便在学校办了借书证,两个人时常呆在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地看书。
那个时候,他们无所畏惧,只知道读书和玩乐,对未来“一片空白”,不知道以后去哪里?要做什么?
钦州二中是数一数二的顶级高中,得知这一消息的小山村瞬间沸腾了,所有人都在为唐尚珺感到高兴。
在众人的祝福下,唐尚珺怀揣着家人凑来的学费以及美好未来梦想,踏进了钦州二中的校门。
第一节课,老师对他们说:“进入钦州二中,等于一只脚已经踏进了大学。”但单纯的唐尚珺却理解成“一只脚已经踏入了清华”。
尤其是他观察到,学校里那些考上清北的学生,个个都戴着比啤酒瓶底还要厚的眼镜,他激动地把这一发现告诉母亲:“如果自己读到戴上厚眼镜,就能上清华了。”
母亲听到“清华”二字十分高兴,没想到自己的孩子竟能这么优秀,每当想到,她扛甘蔗的力气都增加了几分,仿佛身上扛的不是甘蔗,而是孩子的美好未来。
此时的唐尚珺,意气风发,野心勃勃,觉得自己是最棒的,朝思暮想的清华触手可及。
学校里聚集的都是出类拔萃的顶尖学霸,各种优秀人才比比皆是,唐尚珺并不起眼。
加上身边同学大多数来自城区,家庭条件好,在那个敏感的年纪里,这样的落差让唐尚珺产生了极强的自卑感。
在自卑感和落差感的双重打击下,唐尚珺的情绪越来越低落,成绩大受影响,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2009年高考前夕,此时他初中的“怪病”又复发了。
可想而知,在这种状态下,唐尚珺的高考成绩很不理想,372分,只够上一个专科学校。
在钦州二中,复读是一件很平常的事。通常一个班接近三分之一的学生,都会因为考得不理想选择复读。
经过一年努力,唐尚珺的成绩只提高了30多分,总分405分,还是没能过二本线。
家里人认为唐尚珺没有考本科的命,不同意他再考,劝他填报志愿,上个技校学门手艺,早点毕业成家立业。
他发现眼前的学校与他想象中差距太大了,又得知几个高中同学继续回钦州二中复读。
三年里,唐尚珺的高考成绩一直在提升,但始终远远不够达到清华的分数线年,按照剧本发展,唐尚珺即将大学毕业了。
同年年底,已在广西广播电视台上班的何汉立,这位昔日同窗好友找到了唐尚珺,劝说他同意拍摄纪录片《高十》。
2014年6月底,“高八”的唐尚珺在手机上查询高考成绩:563分,比一本线分,可以选个好的一本大学。
这是唐尚珺第一次进工厂,枯燥无味,低声下气的打工生活,让他更加觉得考个好大学很重要,他勉强工作了一个多月后,决定放弃西南政法大学,回去复读。
此外,坚定他复读念头的,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一起在钦州二中复读的吴善柳考进了清华,成了社会名人。
相比吴善柳32岁参加过10多次高考,还拒绝北大圆梦清华,这让才26岁,仅参加过6次高考的唐尚珺,看到了莫大的希望。
唐尚珺一边备考,一边想方设法隐瞒家里人,远在村里的家人,都以为他正在南宁上班,他甚至不敢接同在南宁上班的表哥电话,生怕露馅。
每当寒暑假,他就去打工,既解决了没地方去的尴尬,也能挣一笔小钱养活自己。
2016年春节,唐尚珺回村前,特意买了年货,换零钱包压岁钱,还刻意打扮一番,让自己有些“社会气”。
年夜饭上,父母一再唠叨他们岁数大了,希望唐尚珺早日成家立业,他一声不吭,静静埋头吃饭。
直到母亲告诉他,父亲确诊癌症晚期,治疗费用太多,家里没有钱可以医治,只能听天由命了,沉默已久的唐尚珺眼泪直掉,内心异常痛苦。
镜头前,唐尚珺坐在瘦弱嶙峋的父亲对面,说出了自己瞒着家里,一直在复读的事情。
父亲因为生病,嘴边经常反复流血结痂,得知真相的他没有一句责怪,反而安慰唐尚珺说:“爸不怪你,你这个精神值得敬佩,值得自豪,将来青出于蓝胜于蓝。”
满头白发的母亲听到旁人说这是好大学,将来肯定有大成就。她松开皱着的眉头,拿着录取通知书细细端详,她不懂字,只是反复摩挲上面唐尚珺的照片,她也不怪唐尚珺隐瞒,让他专心到学校好好读书,不用担心父亲和家里。
那年8月,在好友何汉立和节目组的帮助下,唐尚珺带父母去了北京,逛了长城、故宫和,还到中国政法大学看看。
倘若,故事到这里尚算有个圆满的结局,没想到,唐尚珺再次作出了让人匪夷所思的决定。
他瞒着所有人,到学校报名复读,拿出一部分奖金说是打工攒的钱给父亲治病,剩下一部分用来支付复读期间的生活费用。
这个辛苦了大半辈子的老人,临走前还一直以为儿子正在中国政法大学读书,到了这时候,唐尚珺才知道,当初给父亲治疗的那笔钱,他一直不舍得用,偷偷存起来留着给他以后结婚。
令唐尚珺吃惊的是,顶着清华光环的吴善柳,最终只去了郑州一所普通中学当数学老师。
可后来几年,他辗转广西几所奖学金丰厚的民办高中复读,拿到的奖金虽算不上致富,但足够基本生活开销。
放假的时候,他就在南宁做家教,赚取生活费。闲暇时,他偶尔会看看股票和基金,从中挣到一点钱。
到了这个时候,高考对唐尚珺来说,似乎除了追求更好的学校,也有点投资的意味。
除了2020年没有报考志愿,其他年份,他一次又一次被录取,一次又一次站在高考门槛前。
2022年,唐尚珺参加了人生的第14次高考,以597分的成绩被上海交通大学护理专业录取,由于与他报考的农学专业不符,他再一次放弃。
家里人每次提起他,总是摇头叹息,就连最疼他的三姐也说:“他每年都说是最后一次复读,但每年又重新去读,提到他的事,我心里就有点烦。”
他想过毕业回家搞养殖,一来可以陪伴在母亲身边,二来这份职业符合他农村人的身份。
6月底,唐尚珺在网上发过一个求助帖,希望大家指点他报志愿,他决定要上大学了。
但其实从故事里,可以发现他并不是一个只会执着和逃避的人,他的幻想也不是无来由。
正如唐尚珺,这么多年来孤身作战,种种原因也让他有一种近乎天真的想法:“清华不难考,只要努力不贪玩就好。”
他们更是坚信“学校能决定未来,决定就业”,好大学可以给予自己“第二出身”,他们逗留在这条教育通道里,希望通过“勤能补拙”,为自己进入社会换张好名片。
此外,促使他形成“上清华”执念的,除了自小对“清华”的定义,更多是来自学校、教育机构、社会对高分复读生、被名校录取考生的奖学金措施这些外驱动力。
对于学校、教育机构来说,不仅可以打造升学业绩,用来吸引其他考生选择复读,还能有名校升学率的面子,又能获得相应的复读经济利益。
但这些奖励措施刺激了部分考生,为了高额奖学金复读,甚至放弃高等学府,成为“职业考生”。
网上时常有重申禁止高中举办复读班、招收高分复读生,但是这种一刀切地取消或限制高考复读并不现实,对于考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考生来说,
目前,国家正在推进破除唯分数、唯升学的教育评价改革,但这不只是政府的事,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不能让功利教育观成为改革阻力。对于像唐尚珺这类高分复读的考生,我们应该有明确的共识,不宜给予奖励,才能建设良好教育生态。
在唐尚珺的微博里,有大概这样一句话:“未在适当的年纪做该做的事,非执意为之,只后知后觉。”
幸好,他才35岁,人生还有无限可能,相信唐尚珺已经明白以后的路要怎么走,虽然时光不能再重来,但祝愿唐尚珺有个美好的未来。
养父临终告知身世,河北小伙赴川千里寻亲!生父不知还有个儿:感觉像中了500万
俄罗斯总统普京发表国情咨文 : 俄罗斯不容许任何人干涉其内政 俄罗斯经济增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快递新规将生效,擅放驿站或挨罚!小哥“压力山大”,逐个打电话是唯一办法?
时隔10年,关于马航MH370,或有重大事项发布!失联乘客家属再次赴马参会,该国交通部长出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