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云社近日,国家卫健委下发《规范使用院前医疗急救标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从事院前医疗急救的医疗机构,用于院前急救的运载工具、院前急救工作人员着装,应当统一使用国家规定的院前医疗急救标识。
新标识以“蛇杖、六柱、长城、橄榄枝”为特征,是我国院前医疗急救系统的唯一视觉识别标识。
标识中间生命之星是紧急医疗救护服务(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EMS)的国际通用标志,其中蛇杖寓意医疗,六柱代表院前医疗急救的六个关键环节:发现、报告、响应、现场处理、途中监护和运送至院内救治。底部长城为中国象征性元素,寓意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守护生命的意志和能力。外围为橄榄枝,代表万物复苏。标识以蓝色、黄色为主色。(标准色彩为:蓝色C100 M95 Y15 K0,黄色C0 M20 Y85 K0。标准字体:中文为思源黑体,英文为Arial。)
国家卫健委表示,此院前医疗急救标识为我国院前医疗急救的唯一标识。从事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医疗机构、在地面、空中、水域等专门用于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运载工具(如救护车等)、从事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人员着装,应当统一使用本通知规定的院前医疗急救标识,并在适宜的位置标明“120”急救电话号码。不从事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使用院前医疗急救标识。
各地应当在本通知印发之日起1年内,完成辖区内院前医疗急救标识的统一工作。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监督管理院前医疗急救标识在本辖区的使用情况,可依法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明确院前医疗急救标识使用范围及禁用条件。使用院前医疗急救标识时应当将标识置于载体的显著位置,严格按照比例放大或缩小。院前医疗急救标识不得用于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更改、新增或废除院前医疗急救标识。
有学者指出,院前急救服务的工作地点大多是在公共场所或患者家中,涉及许多非专业技术方面的社会问题,且在应对突发事件和群体性意外伤害中充当先遣军击队的角色。在众目睽睽之下对患者进行救治,这就要求,院前急救服务除了依法执业,按规操作外,言谈举止乃至衣着打扮都体现出行业形象及文明程度。而统一标识既能表明身份,约束自我,又可整齐划一,提升形象。
有业内人士还表示,统一院前医疗急救标识,是科学建设和规范服务的先决条件。该学者表示,我国院前急救机构建设所取得的成绩毋庸置疑,但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如院前急救队伍极不稳定;“黑救护车”现象屡禁不止;“回车率”的情况始终存在;救护车病人卸载困难问题愈加突出等等。究其原因,没有全面系统、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并持之以恒抓好落实是根源所在。
以标识为例,时至今日,我国在院前急救机构标识上尚无具有鲜明职业特点的统一标识。在实践中要么使用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标志,要么借用西方国家普遍使用的由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署紧急医疗救护部门主管在上世纪 70 年代创意设计的“生命之星”标识 ,在院前急救机构的救护车厢体上大多是两者共用或以后者为主。
“把涉及院前急救领域的所有标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全面系统的规范统一不是一件可有可无或无关紧要的事,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此基础上可以考虑进一步推进装备统一、配置统一、服务统一、收费统一等更深层次的院前急救服务领域各项工作的全面规范和全国统一。”
2020年9月,国家卫健委、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指导意见的通知》,让业内的这一呼声来到现实。文件为全国规范的统一院前服务提出了要求。例如,合理布局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城市地区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农村地区服务半径10-20公里。
以地级市为单位,按照每3万人口配置1辆救护车,以县域为单位,根据县域人口的300%估算人口基数,按照每3万人口1辆的标准配备救护车。根据院前医疗急救服务需求合理配置救护车类型,其中至少40%为负压救护车。平均急救呼叫满足率达到95%。
全国120急救电线%。院前急救病例书写率达到100%。危急重症现场医疗监护或抢救措施实施率达到98%。
地市级以上急救中心设立统一指挥调度信息化平台。与本级区域健康信息平台、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共享。
全国统一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号码为“120”。地市级以上急救中心建立院前医疗急救指挥调度信息化平台,遵循就近、就急、就专科的原则,实现急救呼叫统一受理、车辆人员统一调度。地域偏远或交通不便的县及县级市应当设置独立急救中心(站)或依托综合水平较高的医疗机构,建立指挥调度信息化平台,根据实际情况,实现市级统一受理、二级调度或县级统一受理、调度,提高调度效率。加强院前医疗急救接报调度能力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创新调度方式,科学合理调派急救资源。
统一院前医疗急救运载工具、装备标识和着装标准,规范急救运载工具、装备配置标准,制定院前医疗急救流程和技术规范,加强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质量控制,有效规范院前医疗急救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