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爱情郎简谱俗话讲“霜降杀百草”,霜降过后,植物渐渐失去生机,大地一片萧索。但是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其实,“霜”也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霜”是地面的水气由于温差变化遇到寒冷空气凝结成,准确来说应是“结霜”。
在气象学上没有“霜降”的概念,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称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霜”通常出现在秋、冬、春这三个季节。“霜降”节气与“降霜”无关,两者不是同一概念。
意思是说此节气中豺狼开始捕获猎物,并以先猎之物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也,方铺而祭秋金之义。如同人间新谷的收获,用以祭天,以示回报,并以此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是兽之义,也是人之本也。
秋天,西风漫卷,催落了叶,吹枯了草。逐渐寒冷的气候,将大自然所有的生命力进行了一次次毁灭性的摧残。翠减红消,雁影无踪。
蜂蝶不见踪迹,蜇虫无声,都为经历漫长的冬天而作准备。那是以修行的姿态,期待来年的新生。
在中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是非常不错的霜降食品。
泉州老人对于霜降吃柿子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有些地方对于这个习俗的解释是: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
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所以登高山,赏菊花,也就成为了霜降这一节令的雅事。
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上有记载。“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霜降时节正是秋菊盛开的时候,我国很多地方在这时要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示对菊花的崇敬和爱戴。古人眼里,菊花有着不寻常的文化意义,被认为是“延寿客”、不老草。
《杂五行书》说:在屋舍旁种“白杨、茱萸三根,增年益寿,除患害也。”侵害身体的晚秋寒气在古代常被视为鬼魅恶气,能驱风逐邪祛寒的茱萸,民间作驱病疗疾之用。
古时霜降时节有登高远眺的习俗。九月节,寒露、霜降、重阳到。登高能使人的肺通气量和肺活量明显增加,血液循环增强,脑血流量增加,达到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的目的,而且,登高还可以培养人的意志,陶冶情操。
古时候,霜降时节有扫墓祭祖的习俗。据《清通礼》中说:“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扩荃,届期素服诣墓,具酒撰及菱剪草木之器;周服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民间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讲法。霜降时节,天气越发寒冷,民间食俗也非常有特色。人们认为先“补重阳”后“补霜降”,而且“秋补”比“冬补”更要紧。因此,霜降时节,民间有“煲羊肉”“煲羊头”“迎霜兔肉”的食俗。
慢性咽炎在教师职业中已经是常见病了,临床接收的慢性咽炎患者中教师要占上一大半比例。可以说教师就是靠嗓音来广播桃李的,因此要多加呵护。
秋末时节,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搓揉迎香穴鼻翼两侧,练练呬“嘶”音字功等,都有助于我们预防呼吸道疾病。
一定要注意口腔的卫生,因为咽位于口、鼻后下方,与口、鼻直接相连,口腔、鼻腔、鼻窦的慢性感染常因病毒、细菌、脓液等波及咽部黏膜而导致咽炎。
坚持锻炼,增强体质,为吸气、呼气和发音奠定良好的基础。晚秋时节的肃杀景象容易引人忧思,使人意志消沉、抑郁,加强运动不仅可以防寒保暖增强免疫力,还可以调节情绪。
另外,这个季节不是人人适合“秋冻”。对于抵抗力差、畏寒的老师们,应及时关注天气,按时增减衣服,以免湿邪、寒邪入侵,导致生病。
霜降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渐凉,秋燥明显,燥易伤津。霜降养生首先要重视保暖,其次要防秋燥。
饮食调养方面,此时宜平补,要注意健脾养胃,调补肝肾,可多吃健脾养阴润燥的食物,忌食油炸、腌烤、辛辣食物。多吃小米、绿豆、荞麦和玉米等性凉质润并有滋阴清热作用的主粮,还可食用萝卜、芹菜、菠菜等凉寒性的蔬果。
中医专家指出,防秋燥、防秋郁、防寒是霜降期间的健康防护重点。秋燥表现为口干、唇干、咽干、便秘、皮肤干燥等。因此还应多吃芝麻、蜂蜜、银耳、青菜、苹果、香蕉等滋阴润燥食物。
霜降时节是秋冬气候的转折点,也是阳气由收到藏的过渡。俗语有“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此时节,昼夜温差变化增大,特别要注意脚部和胃部保暖。最好养成睡前用热水泡脚的习惯。
老师站立时间过长,腿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下肢血液回流受到影响,造成下肢肿胀、疼痛,严重的还会引起静脉曲张。一些老教师常会出现小腿血管暴露,弯曲如蚯蚓,浅表色素斑块等症状。
建议休息时可将腿抬至高于心脏平面,以缓解双腿承受的压力,让血液尽量流回心脏;日常可以穿预防小腿静脉曲张的弹性袜,并多做促进腿部血液循环的运动;睡前用热水泡脚,多做踝关节的屈伸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