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黑三无少女日记央广网北京8月31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周益帆)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日,为维护医疗美容市场秩序,北京市卫生健康监督所将治理非法医疗美容和穿孔类服务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进行了集中摸排整治。近年来,非法医疗美容和穿孔类服务领域的消费意见较多,北京市卫生健康监督所对突出的问题进行了专项清理。
与此同时,北京市消费者协会与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发布消费提示,提示消费者:慎重选择医美消费,理性看待广告宣传,仔细查看医疗资质,认真签订服务合同,遇到问题依法理性维权。非法医美带来的伤害可能有哪些?面对医美纠纷,消费者如何维护自身权益?
近日,北京市卫生健康监督所通过第三方公司进行了线上的暗访调查。这次暗访调查覆盖了北京市16个行政区。通过逐一进行现场核查、监督执法,监督员对涉嫌开展非法行医行为的店铺,以及未取得卫生许可证擅自开展经营活动的机构和个人,依法立案并给予行政处罚。对无照经营违法开展医学美容行为的店铺,北京市卫生健康监督所已将其移送辖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进一步处理。
与此同时,北京市消费者协会与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发布消费提示,提示消费者:把健康安全放在首位,慎重选择医美消费。
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数据总监陈旭辉介绍:“目前市场上消费规模比较大的两类项目,一个是手术类,也称为重整形。还有的是非手术类,也就是轻医美。我们又进一步去界定,手术类项目包括眼部、鼻部、面部等综合手术。还有其他非手术类项目,包括光电类,比如光子嫩肤、热玛吉等,再有就是属于注射类项目,比如瘦脸针、肉毒素等。这些项目在国内的消费规模比较大,是有代表性的。”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类似打耳洞、唇钉这一类常见的、许多生活美容院、美甲店都提供的服务,实际上也属于医美的范畴,在未取得相关资质的情况下开展此类项目,涉嫌违反法律规定。
监管部门严查刚告一段落,记者暗访了多家美容场所,部分店铺十分谨慎,尽管在网上挂出了相关服务,但记者咨询时却予以否认。
还有不少店铺在利益的诱惑下,仍在违规提供非法医美相关服务。在北京西单的一些耳饰店,一家顾客颇多的经营者告诉记者:耳钉、脐钉、唇钉都可以打,偷着打没关系。
商家:可以,过来就给你打。打脐钉是300元,打好一点钉,比如进口钉,这个钉是300元。国产钉可以便宜点,进口的较贵。
另一家以纹眉为主的美容院,推出了6000多元的眉眼套餐,其中包括激光点疣和水光针项目。在记者的反复追问下,对方表示操作人员就是普通美容师。
某三甲医院皮肤科主任告诉中国之声,类似激光点疣这样破皮的项目,也应由具备资质的机构和人员开展。“激光点痣、点疣等需要破皮的操作应是医疗范围内的操作,如果普通的美容院、生活美容院没有资质,肯定不能做这样的操作。”
今年以来,多部门曾针对医美印发指导意见。例如,今年5月,包括公安部、国家卫健委等在内的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未依法取得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发放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者“诊所备案凭证”,不得开展医疗美容服务。
当下,一些更为谨慎的、不具有医美资质的店铺在面对顾客时,则会通过与医院“联合”操作的方式,更隐秘地开展非法医美活动。在记者的暗访中,北京建国门附近一家大型美容院的工作人员说:“有少女水光针,就1000多元,2000多元、3000多元的也有。如果有需要,可以到店里看一下。如果要去,我们可以带你到医院。”
工作人员:是这样的,我们这里是可以打的,但有的人就会比较介意是治疗师的操作,所以可以带你去医院。如果不介意,你在我们店里之前做过,不介意我们操作,就可以在店里操作。
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数据总监陈旭辉说,此前,研究院联合对外经贸大学消费者保护法研究中心、北京工商大学新商经研究院等机构推出的《国内医美消费维权舆情报告(2023)》显示,在总计9万多条医美消费维权舆情数据中,医疗资质问题占比最高。
陈旭辉表示:“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医疗资质问题,关于医疗资质,我们采集的数据是33.1%,其中人员机构资质的占比是26.8%。主要是不具备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者医师执业证书的机构、从业人员非法从事医美服务;还有一些是生活型的医美机构,也在违规开展医疗美容服务;再有就是一些医疗美容机构违规开展超出其医疗执业许可证范围内的医疗美容服务。”
以上述“打耳洞”项目来说,看似操作便捷,实际上是一项需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的医疗美容项目,操作不规范,易造成耳朵感染发炎,有的可能造成疤痕疙瘩、耳廓的变形,还有的甚至可能造成艾滋病、乙肝、梅毒等病毒感染,成为病毒携带者。
而因缺少标准、消费者没有与服务提供者签订相应的服务合同,或合同中没有明确约定服务效果等诸多问题,医美消费者在维权时常常面临着举证难、鉴定难等多种问题。
一位整形医生告诉记者:“难点就是没有办法去界定丑与美,包括一直想去整治这种工作室、黑医美的项目,到现在依旧存在,操作人都不一定是医生。其对于解剖层次和药物品质的掌握都远远不到位。”
今年7月,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印发《北京市医疗美容服务合同(试行)》示范文本,明确消费者有权索取药品信息及溯源;美容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主诊医师负责制,原则上未经消费者同意,不得调整主诊医师、诊疗方案。陈旭辉表示,对消费者来说,辨别医美机构资质、增强维权意识是确保自身健康十分重要的防线。
陈旭辉介绍:“一定要谨慎选择医美机构,同时对医美项目要事先了解,在进行医治时,事先要确定医疗的流程和器械药品,避免中途换药等情况。另外,增强维权意识,当出现了诱导消费,以及发现机构资质存在一些问题时,要保留证据,从而能够保障合法权益。”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专题更多北京集中整治非法医疗美容:理性看待医美广告 消费者应谨慎消费
近日,为维护医疗美容市场秩序,北京市卫生监督所将治理非法医疗美容和穿孔类服务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进行了集中摸排整治。与此同时,有关机构提示消费者:慎重选择医美消费,理性看待广告宣传,仔细查看医疗资质,认真签订服务合同,遇到问题依法理性维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