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米吧4月1号晚间,微医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的消息在朋友圈传开后,看到最多的评价就是:“微医终于来了”。
从2018年5月完成5亿美元Pre-IPO轮融资,估值达55亿美元后,微医几乎每年都会传出上市消息。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顶着“中国最大的数字医疗服务平台”的头衔,微医承载了很多人对于“数字医疗”的期待。
迄今为止,微医公开披露已完成6轮融资。据彭博社、路透社消息,截至2020年12月,微医估值近70亿美元,是国际上规模最大、最具成长力的数字健康独角兽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首家互联网医院的创建者,微医将采用不同投票权架构(WVR)申请上市,IPO完成后将成为中国医疗及医药行业第一家以WVR申请上市的公司。
从2010年以来,从挂号起步逐步向以互联网医院为基础的在线问诊等模式转型。今天,微医终于以一个更完整的面目出现在公众面前。
招股书显示,微医2018-2020年收入分别约为2.5亿元、5亿元、18.3亿元,三年复合年增长率168%。
其中2020年医疗服务收入7.06亿元,占比38.6%;健康维护服务收入11.25亿元,占比61.4%。
而在亏损方面,除去可转换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和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等因素的影响,2018、2019、2020年,微医调整后净亏损分别为4.15亿、7.57亿、8.69亿。
看上去,亏损的趋势在不断扩大。实际上,亏损是互联网医疗企业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强如阿里健康,也是在5年之后的2020半年度业绩预告中,才正式宣布扭亏为盈。
对于微医的“负债”问题,据专业人士表示,优先股在财报上分类为负债,通常公司上市之前估值涨的越多,公允价值带来的亏损就会越大,但是公允价值亏损并非真的亏损,是把投资人的增值算进去了。
所以,和通常意义实际的亏损不同,这类 “亏损”越大,说明公司的发展越好,价值提升越大。
而随着公司上市后,优先股转为普通股,该公允价值的损失在上市后将不复存在,因此通常作为调整事项。
其中,医疗服务主要包括线上预约、线下首诊、病历获取、线上复诊、电子处方、配药服务以及通过公共医疗保险及商业健康保险结算医疗费用。
具体而言,用户可通过其互联网医院、互联网医院服务中心、以及连接到微医平台的医院获取其医疗服务。
据雷锋网了解,目前,微医平台已连接了7800多家医院、27万余名注册医生,累计注册用户2.2亿,拥有27家互联网医院,其中17家可以通过医保直接结算,是中国最大的数字医疗服务平台。
而微医采用按医疗服务收费的模式,根据用户在其平台上接受的医疗服务进行收费。
对大医院而言,慢病患者巨大的复诊、开药压力对线下医疗机构,尤其是三甲医院,产生了较大的诊疗压力;同时药占比限制等医改政策的出台,令其缺乏足够高的动力和精力进行患者慢病管理服务;
对基层医疗机构而言,最大的问题是人员能力水平短板。慢病管理人员需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病因、临床表现、不良生活习惯的干预方法以及心理疏导等综合知识。
但当前基层医疗机构严重缺乏这一类人员,特别对村级医疗机构而言。据统计,全国62.2万个村卫生室中执业(助理)医师仅为38.1万人。
此外,社区与医院之间缺乏协同,上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一是双向转诊制度尚不完善,二是未形成患者电子病历数据的互联互通,从而难以对慢性病进行上下级联动的规范防治和管理,未能形成合力。
因此,从这三点出发,微医依托区域互联网医院在地市构建互联网医联体,开展系统性的慢病管理服务。
同时,以区域互联网医院成为医保定点机构的形式,打通医保支付结算环节,凭借医保支付为抓手优化慢病用药供应链,应用医保智能监控系统实施智能控费、节约医保资金、提升全市医疗服务体系运行效率成为可能。
这也是微医亏损的一大原因:在地市构建互联网医联体、打通医保支付,都是非常“重运营”的事情,比较烧钱。
2019年5月,依托旗下乌镇互联网医院开展了糖尿病管理项目,微医对7万名糖尿病患者开展了为期1年的专业血糖管理,标志性指标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率达64.1%,远超49.4%的全国平均水平,大幅改善了患者的健康情况。
在山东泰安,微医数字化慢病管理服务让慢病患者人均就诊时间从2-3小时下降到30分钟,次均用药费用下降12.7%,2020 年慢病医保支付费用相对2019年节约10%以上。
雷锋网了解到,2020年8月,全球在线健康服务龙头Teladoc以185亿美金收购了上市仅一年多的在线慢病管理平台Livongo,合并后的Teladoc/Livongo将拥有在线全科专科医生资源、问诊能力、以及多病种慢病管理能力,可以为服务方赋能,为支付方控费,为患者提高就诊效率与诊疗效果。
微医的数字医疗服务与合并后的Teladoc/Livongo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涉及面更为广泛,包括挂号资源、慢病管理、云诊断、智能医保控费、流动医院等。
如果这些环节都能够做好,依靠中国的市场体量和用户群体,微医或许能超越Teladoc/Livongo。
从上文也可以看到,微医上市的主体中,还是聚焦在数字医疗服务。在港股医药电商市场占据主流的当下,这是一个“另类”。
此前,京东健康在港上市时,《医健AI掘金志》曾写到,尽管三家(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京东健康)均拥有千亿市值,政策、市场一片向好。
但是无论是京东健康,还是阿里健康,其宣称的互联网医疗中,线上化程度最高的依旧是医药产品销售,二者的医药和健康产品销售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达到87%和84%。
京东健康营收近九成来自在线医药销售,在线医疗业务与数字营销服务相加之后的比重不超过5.6%。
数字医疗服务的核心是医疗服务,终极目标是“健康维护“,是“因医而药”,注重确定成本下的健康结果,关注“效差”。
在整个服务过程中,医生是主要决策人,服务评价的标准是医疗服务的价值和质量,也就是常说的“价值医疗”。数字医疗服务在与医保、商保等支付方高度融合、深度打通以后,将有效降低获客成本。
医药电商服务终极目标还是“卖药”和健康消费类产品,医疗服务只是提高GMV的一项卖方工具,实际决策人是消费者自己,决策和评价标准是商品的价格。
该赛道对传统线上流量的需求更大,因此需要持续通过各种营销手段获取用户流量;在产品标准化、无差异化的前提下,这意味着相应获客成本更高。目前看来该赛道缺乏明显催化剂,增长空间有限。
沙利文数据显示,至2019年,中国消费品销售总额的25.8%通过线上分销,同年在线问诊市场仅占全国总问诊量的6%。但在新冠疫情的催化下,健康服务数字化的步伐将大幅增速,预计2023年左右将正式成长为千亿市场。
知名咨询机构麦肯锡对医疗服务行业的数字化迁移也有着类似的认知,其在近期报告中指出将有20%的美国门诊类医疗服务开支完成数字化迁移,预计市场规模达2500亿美金。
短期看医药电商,长期看医疗服务。只是,医疗服务这条路不好走,需要长期、持续地市场教育和观念改变。而这,往往是最难的一步。
互联网医疗走到今天,有两个大问题一直伴随行业的成长:一个是需求、另一个是盈利。
疫情发生以来,互联网医疗企业相继开展在线问诊等服务,积累了大量C端客户群体,并培养了客户线上“寻医问药”的用户习惯,在减少接触、减轻线下门诊机构压力等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尤其是今年3月以来,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等相关部门出台政策,将互联网诊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更是为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打通了关键一环。
招股书显示,微医2018-2020年收入分别约为2.5亿元、5亿元、18.3亿元,三年复合年增长率168%。
2018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鼓励发展互联网医院、支持第三方机构搭建互联网信息平台,推进远程医疗服务,鼓励医联体通过互联网加速医疗资源上下贯通、信息共享。
2019年,《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意见》出台。
2020年11月3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互联网+互医疗服务医保支付将优先保障门诊慢特病等复诊续方需求,提升长期用药患者就医购药便利性。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7月,全国有近600家互联网医院,而在2018年12月,这一数字还是100家。
2018年5月,微医完成由友邦保险、新创建集团领投的5亿美元战略融资,成为国内医疗健康领域最大规模的Pre-IPO融资,微医的估值达到55亿美元。
2018年,微医完成5亿美元战略融资后,微医董事长廖杰远曾向雷锋网表示,不希望将微医定义为一家互联网医疗企业,而是一个“医疗健康科技平台”,并认为接下来的趋势是科技驱动医疗。
“在医疗行业里面,流量几乎没有什么价值,从根本来看要有供应能力,供应能力是这个行业唯一的核心价值。如果企业能够把这三方面(医、药、险)的供应能力建起来,营收和盈利能力一点都不难。”
集度CEO、极越CEO夏一平:一个智能化的「实用主义者」与他的汽车机器人
聚焦智慧医院、健康城市、智慧养老三大场景 京东健康以数智医疗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对话京东健康:大模型背景下,互联网医疗的商业化还是难题吗?|医疗大模型十人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