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音屋福建省长汀县馆前镇地处龙岩、三明两市四县交界处,为长汀县的“东大门”,是有名的米粉之乡。长汀县公安局馆前派出所自2022年12月以来,围绕预防警务“如何防、怎么防、防到位”的问题,结合辖区地处市县交界,从事农业人口占比高及土地林地纠纷、边界流窜作案较多等治安特点,通过建立警民驿站、巾帼巡逻队以及创新社区警务“七化”机制,形成最大工作合力,实现“基础牢、治安好、党政认可、群众满意”的工作目标。
办户口、访民情、解民忧。作为平安建设的神经末梢,馆前派出所扎实推进社区警务改革,创新探索从静态化到动态化、从数字化到可视化、从单一化到多元化、从隐形化到显性化、从应急化到常态化、从被动化到主动化、从分散化到群防化的“七化”转变,推动警务网格与社区网格深度融合,切实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管控治安要素和防辖区发案、防涉稳事端、防治安事故等工作上来,进一步筑牢派出所主防根基。
馆前镇是烤烟之乡,每年3至6月村民居家少、外出多,入室盗窃等安全隐患也较为突出。馆前派出所变被动为主动,及时走访了解烟农信息,通过动态分析,常态化开展巡逻防控,因地制宜开展“驻村夜访”,白天重“查”、晚间重“巡”、深夜重“守”。结合实际,探索成立“产业联盟”,发挥网格群防群治力量,实现显性用警大巡防格局。
“有你们的守护,我们感受到了满满的安全感!”村民李某向驻村夜访的民警竖起了大拇指。得益于派出所的“七化”机制,今年1至6月,辖区发案率同比下降36.4%,未发生一起涉烟农纠纷。
“远亲不如近邻,大家乡里乡亲的,不必闹僵”今年6月,在馆前镇中心街道上的“警民驿馆”内,民辅警正给因摊位矛盾引发纠纷的张某与李某讲道理。正当两人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时,李某的亲戚走进“警民驿馆”讨杯茶喝,了解事情原委后劝道:“一点小事而已,来来来,先喝杯凉茶。”一杯凉茶下肚,两人的火气消散了不少,民警辅警再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加上亲戚的劝说,两人终于握手言和。
这是馆前派出所“警民驿馆”里时常上演的一幕。馆前镇因“驿馆”而得名,明朝时期因人口居住区集中在“驿馆”前面,馆前之名因此而得,经过长期的酝酿发展形成了“务实创新”的古驿路文化。自警务运行机制改革以来,馆前派出所认真开展入户访查,听民声、访民情,了解到辖区内部分少数民族村落还存在民间传统思想,一般不会轻易找警察。馆前派出所通过集思广益,变被动为主动,创新在集镇中心建设了“警民驿馆”,通过前移服务窗口,延伸服务触角,发挥社情民意中转、矛盾纠纷调解、安全防范宣传等作用,时常在“警民驿馆”内开展警民恳谈,在轻松的氛围中拉近群众距离,交流近期见闻和遇到的问题,提前发现社会治安情况,进一步做到“止于未发”。
一杯热茶,一句关怀,“警民驿馆”不仅是民警辅警的工作站,更是前来赶集的群众歇脚休息的港湾,“警民驿馆”内设置的便民茶水、便民雨伞、便民药箱极大地方便了过往群众。馆前派出所以此为契机,将民警辅警微信二维码制作成桌牌,让更多的群众添加“警察好友”,逐渐使“警民驿馆”成为老百姓心里的“网红点”。
自2023年1月至今,“警民驿馆”共办理来访群众事项21件,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2起,收集各类意见建议21条,帮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11件,劝阻各类电信诈骗18起。“警民驿馆”听民声解民忧,让民警真正成为辖区群众的贴心人。
圩日一大早,罗女士穿上红色小马甲,和队员一起开展反诈宣传。这是罗女士所在的馆前巾帼义务巡防队的日常。馆前派出所探索建立“民警+”的群防群治模式,将集镇一支“巾帼宣传队”进行整合,赋予治安防范等职能,成立“馆前巾帼义务巡防队”,开展平安志愿宣传服务。
今年5月初,巡防队队员李女士去邻居家串门时发现,有穿着白大褂的所谓“医生”上门推销保健品,号称包治百病,李女士敏锐地察觉到不对劲。“你这药有生产许可吗?公司叫什么名字?”几番质问下来,穿着白大褂的男子落荒而逃,村民这才发现是骗子。李女士及时将情况上报给馆前派出所,派出所趁此机会开展进村入户的反诈宣传,筑牢反诈防线。
“这是骗子,千万别上当,我是江阿姨,快点开门呀。”今年6月,馆前派出所民警邱明明接到反诈中心预警,显示辖区群众赖某可能正在遭遇冒充公检法诈骗。民警再三电话联系,事主赖某的电话始终忙音。细心的民警立即叫上巾帼义务巡防队员江女士一起前往赖某住处。当时的赖某,完全被骗子所蒙蔽,迟迟不开门,所幸被江女士紧急叫停,及时制止了一场骗局。
基层派出所面向农村社会治安管理的“末梢”,巾帼义务巡防队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清、底数明的先天优势,通过走街串巷“唠家常”的方式,摸排矛盾纠纷线索,及时发现各类治安隐患,宣传宣讲反诈知识。今年上半年,馆前巾帼义务巡防队共组织开展巡逻48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4800余份,调解矛盾纠纷9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