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怀特沃尔多·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苟仲文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保健品的定位究竟是什么,它是因何发展起来的呢,近日,记者走访了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王宝亭教授。
据王宝亭教授介绍,保健食品又称功能食品,日本是公认的功能食品创始国。1962年日本厚生省首先提出功能食品的概念,80年代末又从法律上赋予功能食品的定义:“功能食品是具有生物防御、生物节律调整、防止疾病、恢复健康等有关功能因子,经设计加工成对人体有明显调整功能的食品。”我国直到1997年6月施行了《保健品食品管理办法》。《办法》称,保健食品系指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适用于特定人群使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为目的的一类食品。此定义包含三个要素:1、它不能脱离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2、它必须具有一般食品无法比拟的功效作用,能调节人体的某种功能;3、它不是药品,不是为治疗疾病而生产的产品。可以说保健食品是介于食品和药品之间一种特殊的食品。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长寿有了更高的要求,消费意识也逐步由温饱型向营养保健型转变。
保健品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代保健食品包括各类强化食品,是最原始的功能食品,仅根据各类营养素或强化的营养素的功能推断该食品的营养功能,这些功能未经任何实验检验。第二代保健品是必须经过动物和人体实验,证明具有某项生理机能,第三代保健食品不仅需要用动物和人体实验来证明具有某项功能,还需要确知具有该功效的有效成份(或称功能因子)的结构及含量。第三代保健食品在我国正蓬勃兴起,代表未来的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在商店、药店第一次接触到一种叫“保健品”的东西。当时的保健品主要是抗疲劳用的人参类补品,只有补药的概念,而且凡是保健品厂生产的具有辅助治疗作用的产品都被笼统地称为保健品,没有保健药品和保健食品之分。进入90年代,老百姓经济状况的改善促使人们开始注重起生活质量,加上流传几千年的医食同源的中国传统饮食养生文化,养生与保健蔚然成风。请客送礼用的是保健品,看病人买的是保健品,保健品成了灵丹妙药,万用万灵,发展速度惊人。短短几年间,中国风起云涌一批民企。1989年,怀汉新创建太阳神集团,并以生物健口服液与太阳神猴头茹口服液两大拳头产品锻打了迄今为止最高的市场占有率。从1989年至1993年间,太阳神的产值由4300万元升到13个亿;1990年,姜伟的飞龙集团以飞燕减肥茶起家,后来因开发延生护宝液而走红市场,短短三年便坐拥亿万资产;而1991年,巨人集团的成立把史玉柱塑造成了国人瞩目的“巨人”,而他开发的“脑黄金”更是将保健品市场推上了巅峰。仅1993年到1995年,全国保健品生产企业就增加了30倍,年销售额增加了12倍,成为全国发展最快的一个行业。据统计,当时保健品生产企业达3000多家,2.8万个品种,年销售额达300多亿,保健品市场几乎成了中国最庞大的市场。三株集团、红桃K集团、太太药业集团等相继应运而生。
记者在查询以往的资料时发现,当时的保健品市场准入的门槛相当低,利润却大得超乎想象,可以是几倍甚至于二十几倍,2元成本的产品,大可以卖到30元。然而正是因为生产设备的投资可以很少,审批手续可以很松,而利润却可以如此之大,使这个行业被一致认定遍地黄金。一时间,保健品市场鱼目混珠,危机开始孕育。市场的迅猛发展已超出了企业的控制,巨大的市场需求造就了大批跟风的企业。在1994年太阳神达到巅峰时,整个保健品市场己出现了混乱的苗头:卫生部曾对212种口服液进行抽查,发现不合格率达70%。上海技术监督局也曾对市场上92种营养液进行抽查,结果发现合格率仅为9.78%,而三株的“常德事件”,更是给保健品行业以致命的打击。当时,“健”字号由药政部门批,食字号却由卫生部的防疫部门审核,而几乎每一家保健品生产企业生产的保健品当中,既有“健”字号,又有“食”字号。两号之别,本来已经够乱了,偏偏商业部门又揽走了一块“健”字号产品合格证的批准发放权。一个“食”字号的保健品,按照食品卫生的标准衡量它可能是合格的,若按药政部门的标准看,它的药效含量是否合格就可能大有问题,于是“保健品”陡然成了“没主的孤魂”。到了1995年下半年,保健品业者终于自食苦果,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大规模的生产滑坡,众多民营企业首当其冲,相继发生财务危机。单广东省销售额即锐减100多亿,有600多家企业相继倒闭,许多曾叱咤一时的大企业也自身难保,纷纷落马。
据王宝亭教授介绍,在1998年的8月,卫生部审批的1528种保健品中,近3/4的产品只有一种保健功能,1/5的产品具有两种功能,95种产品具有三种以下的保健功能,有4种产品具有五种功能。功能分布主要集中在免疫调节、抗疲劳、调节血脂、改善骨质疏松、改善胃肠道功能、延缓衰老、营养补剂(补充维生素等)。具有免疫功能的保健品共602种,其次是具有抗疲劳功能的保健品和具有调血脂的保健食品。营养补充剂共计131种,其中补钙产品最多,其次是补充各种维生素的产品。补充微量元素及矿物质的产品中,补铁产品共14种。进口营养补充剂中补充维生素的产品最多,占全部维生素类产品的50%。
今年高考前夕,保健品又到了一年中的“黄金”季节,商家们自然不会放过如此良机,这时的考生和家长都非常心急:怎么样才能考个好成绩?什么样的学校可以接纳?而商家们却喜上心头:又是销售的好季节,什么样的广告词才能有更多的诱惑,让希望子女成才而不惜自己破财的家长们掏钱? “吃后记得好,考得好”、“考前一个月提高记忆商数30”、“用15天后考前症状消失”、“学生服用后取得了惊人的效果”等等广告词等铺天盖地而来,仿佛考生不吃就考不上大学。而同往年相比,今年众媒体上宣传更多的是以平常心态对待高考,考前短期服用保健品效果不大等等,但在天津市各大药店柜台前,记者发现保健品的销售依然旺势不减,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这种现象的存在呢?记者就此采访了天津第二中心医院营养科董淑珍主任。
据董淑珍主任介绍,“保健品之所以如此热销,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在考试之前,商家们宣称自己的产品能提高智商,提高学习成绩、考试水平等,肯定是摸准了家长们的脉。时下,服用保健品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尤其是在高考前期,家长们恨不得把所有的方法都用上,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在服用保健品。自己如果不买会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孩子。实际上这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也是造成存在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
记者在高考前夕曾经做过一次小范围的调查,在市和平区的一所重点中学的高三年级,大约有六成学生在服用保健品,有的甚至同时在吃补脑、补氧和维生素类等三四种保健品,其中一位女生从初三便开始吃,断断续续一直吃到现在。问起为什么要吃保健品时,只有几个同学承认是自己向家长要求的,一名男生说:“我的一个初中同学说他一直在吃补氧的保健品,感觉比以前精神头儿大,学习两三个小时也不觉得头蒙,我就让我妈也买来试一下。”大部分同学的情况则是家长主动买来并极力主张孩子吃,而这些同学本来的态度是可吃可不吃,既然家长买了,就吃吃看,相信怎么也是有益无害的。一位男生说;“我本来觉得一个男孩子,身强力壮的吃什么保健品,但父母满心欢喜地买来了,至少是对我的关心,不吃会伤他们的心。再说,如果不吃,到高考时万一有个头痛脑热、头晕眼花,他们肯定赖在这上面,到时候吃不了还得兜着走。” 在不吃保健品的四成多学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自己坚决要求不吃才最终说服家长的。
那么,究竟服用保健品对考生起不起作用呢?对此,董淑珍主任说,“服用保健品不是完全无效的,它可能会对人身体的新陈代谢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效能决不像商家自己吹嘘得那么大,人们买了这类的产品,其效果等于花买金子价买馒头吃。”据她介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方法可以确定一个人在学习多长时间后缺什么,需要吃什么。大多数青少年在均衡膳食的基础上,营养基本上可以得到满足。对于考生来说,这段时期用脑时间较长,体能消耗也较大,可补充一些相应营养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B、铁、不饱和脂肪酸、脑磷脂等。需要提醒的是,家长想靠给孩子吃保健品来提高营养,是不现实也是不经济的,吃多了反而无益。那种将保健品视为“灵丹妙药”的观点更不可取。”董淑珍主任还说,“市场上有些保健品的宣传经常很过头,比如在电视上经常看到的深海鱼油广告,告诉孩子喝了就能成博士,并且渲染产品中的营养素是人体必需的,在别的地方都得不到。其实这些物质在人体内都能合成。厂家这种宣传对消费者是一种误导。家长们寄希望于药物来提高孩子成绩的心理不难理解,但孩子们学习成绩好坏的关键还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考试时的临场发挥。即使为了心理上的安慰而吃补脑品也应当适度,过量的“大补”对学生们的身体有害无益。”
记者在王宝亭教授近日的一份天津市保健品市场调查中了解到,天津市保健品市场宽阔、品种多样。各大超市、商场和药店共售保健食品314种,来自国内25个省市,其中天津市地产39种,来自国外的有39种。在国家卫生部批准的22项保健品功能中,这314种产品共具功能373种,占批准功能的18项,但一些改善视力、促进排铅、、促进泌乳、抗辐射这四项功能未见有产品,并且功能雷同者居多,其中免疫调节、抗疲劳、营养素补充剂、调节血脂这四项功能产品数占总数的62.19%,其他的如改善胃肠道功能、减肥、促进生长发育、耐缺氧等产品在市场占有一定比例。由于这些产品适用范围广,商家很容易通过广告宣传诱导消费者。
随后,记者对一些大药店进行了摸底调查,据市内一位药店促销员称,从上个月起保健品就已经开始热销。顾客几乎清一色都是学生家长。除了部分家长指名购买外,多数家长都在询问有关营养素补充剂和耐缺氧方面的保健品,最终所购买的不乏为一些饱和脂肪酸类(即“深海鱼油”)、补充大脑营养类(卵磷脂、脑磷脂)、提高大脑皮层兴奋度类、 促进脑部血液循环类等产品,虽然这些保健品大多价格不菲,每盒多在100元以上,但家长们都出手大方,一买就是三四盒。不过,大部分家长都是在考前一个月才来购买,想在最后关头“抱抱佛脚”。据记者了解,天津市场上的314种产品当中在超市、商店经营的大约有100多种,在药店保健食品专柜销售的占到200种,并且有的药店(如津东大药房),保健食品营业面积达总面积的三分之二,由此可见。人们的意识当中已经习惯于将保健食品归于类似药品范畴,并且在超市、商场所销售的保健食品多以大礼包、套装形式出现,消费者多用来送礼等。再者,商家将带有保健食品标志的产品和传统意义上的保健品(如灵芝、人参等)混在一起销售,从而使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概念更加模糊,从而很容易误导消费者。另外,还有一些商家在产品标签、说明书、包装,特别是在媒体宣传上,擅自夸大其保健功能,有的宣传有治疗作用,有的宣传有治癌、抗癌作用、神奇增高、超级减肥等功能,故意混淆食品与药品的区别,有的甚至盗以卫生部的名义进行广告宣传,误导和欺骗消费者,记者在市场上看到的产品中,如脑白金,它被卫生部批准的保健功能是改善睡眠、润肠通便,但它在包装上却有“脑白金,年轻肽”的字样,并通过送礼广告(现已被停播)来加强这一效果,从而夸大其保健功能,误导消费者。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目前天津市保健品市场的大多数产品都适宜于除少数病人之外的几乎所有消费人群,这些“老少皆宜”的食品明显有利于企业组织规模生产,扩大销售,但产品功能不明确,针对性差,因而普遍适宜于一般生理状态和职业人群,尤其适宜于参加中、高考的学生产生的“考前综合症”。
在谈到保健品未来的发展趋势,王宝亭教授说,“现在,保健品市场面临着各方面的威胁,如果能够面对这些威胁并找出相应对策,保健品行业还是一个朝阳行业。”据王宝亭教授介绍,“对于保健品行业最大的威胁莫过于来自消费者方面的威胁。现在大家都知道保健品消费者对产品的怀疑越来越重,市场信任危机是第一个要重视的威胁;但是却没有发现消费人群结构的变化和需求重点的转移是第二威胁。医疗保健作为一门学科,其专业性不是一般人能够领司透彻的,保健品将概念营销运用的淋漓尽致,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找准了消费者专业知识欠缺的弱点。我怎么说,你就怎么信,反正我有医生提供的一大堆解释和临床病例你也无法反驳。因此大多数企业在保健理论的宣传上“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断章取义”方面不遗余力。现在的消费者已经不再像从前一样无知而冲动了。说起来还要感谢企业,消费者被各式各样的理论灌输多了,自己俨然成为一个保健专家,谈起保健也头头是道。更糟糕的是消费者都被骗怕了,轻易不会把钱扔出去。最终是消费者对全行业的信任危机,而这恰恰是行业得以立足发展的基石。保健品企业一向市场观念很重,但如果为了眼前的市场收入破坏长期市场稳定发展的基础,最终就是自掘坟墓。“如实告知、充分告知”是一个成熟市场宣传必然坚持的原则,如继续用虚假病例、冒充药品、夸大疗效的方式最终会毁掉行业的前途。”
“保健品不是药,服用保健品是为了保健而不是为了治病”的观念将得到广泛认可,最终将导致消费需求的根本性变化。所有按照传统营销方式将保健品当药品销售的企业都将走上一条越来越窄的道路。营养素是未来市场前景广阔的一大类产品。以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纤维素为代表的营养补充素在西方各类保健人群中都是主流,此类产品在中国城市市场也日见增长,维C、E、A和钙、铁类产品就是典型代表。”王宝亭教授说,“另外,政府职能部门如药政、工商、卫生、税务部门执行力度的加强,药健字没有了,疗效宣传违法了,病使宣传不准了,再加上媒体已开始站在消费者和社会角度对待保健品,在这一道道的紧箍咒之下,保健品企业要发展便需要从营销策略角度重新考虑解决的方案了。”
王宝亭教授最后说,“尽管面对重重威胁,保健品行业还是一个潜力巨大的行业,我国的中医药博大精深,值得挖掘的地方还有很多,不过保健品行业最终是成为一个朝阳行业,还是一个“遭殃”行业就要看行业内企业能否面向未来、逐步调整到位了”(北方网记者/刘雁军 摄影/梁宏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