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剑师改此次中餐英文新译法以突出原料、烹调方法和味道的翻译原则为主,其次是尽量还原文化、历史典故和地方特色的韵味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陈雪莲发自北京曾几何时,对来华的外国人来说,到中餐馆里点菜是一件伤透脑筋的事儿。看到“Four glad meat balls”(“四喜丸子”的直译:四个高兴的肉丸)和“Chicken without sex”(“童子鸡”的直译:还没有的鸡),你兴许还会觉得好玩好笑,但当你看到“Husband and wifes lung slice”(“夫妻肺片”的直译:丈夫和妻子的肺切片)时,你估计不单只是啼笑皆非,怕是要仓皇而逃了。
还好,这些将中英文混为一谈的错误中国菜译名终于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3月中旬,北京市外事办公室和北京市民讲外语工程组委会出版了中英对照的《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一书,共为2158道中国菜和部分西餐“正名”。这本书可谓顺时而生——据外事办的统计,2008年以来北京市会讲外语的人口数达到总人口数的35%,随着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北京越来越多的餐馆也开始提供英文或中英文对照菜单。
新出炉的《美食译苑》共规范了3102个中西餐饮食的英文译名,其中中餐有2158种。全书分别对中餐、西餐、饮品进行了标准的英文翻译,中餐部分又对中国八大菜系做了介绍和重点翻译。
“每一道中国菜背后都有很深厚的文化韵味,比如‘东坡肉’、‘宫保鸡丁’,前者因著名诗人苏东坡最爱吃而著名,后者则因为清朝重臣‘宫保’(一种荣誉官衔,表明可以照看和监护皇子们——编者注)丁宝桢最爱吃其妻为其烹饪的鸡丁而得名。”
《美食译苑》的评审之一,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陈琳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对中餐中既包含原材料信息,又糅合诸多文化、历史事件、人名地名的独特菜名,翻译方法迥然不同。“但总的来说,以突出原料、烹调方法和味道的翻译原则为主,其次是将文化、历史典故和地方特色的韵味也尽量还原。”
说起宫保鸡丁这道菜,和陈琳本人还有一层特殊的关系——他是丁宝桢的曾外孙,陈琳认为,宫保鸡丁译为“Kung Pao Chicken”能保留其背后的典故和文化意味。
为了确保准确并博采众长,该书的编写者不仅搜罗之前出版的《中文菜单英文译法》和《中国辞典》,还亲自去北京各大餐馆酒店搜罗八大菜系和点心酒品的中英文名字和资料,并网罗了众多英语权威专家作为评审,包括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陈琳、通晓中英文的外籍专家柯马凯(英)、杜大卫(美)等中外专家,以及多位资深外交官。
可以想见地是,给中国菜一个相对统一的英文菜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但是难度也非常大。这项工作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行之前开始筹备。为了这本书的诞生,专家们开了好几次讨论会,会议气氛轻松热烈,大家各抒己见,对驴打滚儿、佛跳墙和童子鸡等中国特色菜肴的翻译,专家们争论最多,最后都是以流行比较广、比较有代表性的英文名为主。
陈琳说,坚持用拼音标注的一些中国化的英语菜名,有的因为英文译名实在表述不准确。例如,英语里dumpling不仅指水饺也指煎饺,jiaozi就更准确;有的则是翻译得太长了,例如,驴打滚儿,有人认为,按照其字面意思翻译为Donkey rolling on the gound,生动展现了制作这道点心时糯米在米粉上打滚的动作,但“Lǘdagunr则更加简单且有中国特色,更重要地是体现出我们的文化自信心提高了,让外国人来适应我们的饮食名称。”其实,自信的日本人也早就直接把寿司直接翻译成日语的sushi。
“我觉得要结合讲英语的人所熟悉的词汇来表述。像我们家从来不说馒头是Steamed Bun,而直接叫Mantou。”说这话的柯马凯是著名援华专家柯鲁克和伊莎白的二儿子,在北京出生长大,能说流利汉语,是个地道的“老北京”。
柯马凯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其实有很多英语词汇也是从汉语传过去的,例如Tea,就是闽南语“茶”的音译,“我在美国波士顿的超市里就看到白菜叫Bak Choy,豆腐叫Tofu。这些中餐的英文名都保留其原拼写方式。”
这位英语专家认为,英语语法比汉语语法更加灵活,造成汉译英时不规范,导致一个中国菜有十种英文叫法。而这次《美食译苑》的翻译规则确定为遵循意译为主,力争让完全不懂中华文化的外国宾客一眼就能看懂——多数中餐菜品遵循以主料为主、配料或配汁为辅的翻译原则,例如松仁香菇被翻译为 Chinese Mushrooms with Pine Nuts。以烹制方法为主、原料为辅的翻译方式也较为多见,例如火爆腰花译成Sautéed Pig’s Kidney。
然而,把菜单翻译得直白和淡而无味也引发一些争议。《中国日报》专栏作家周黎明就指出:统一菜单英译的做法是把‘双刃剑’,因为在将那些滑稽可笑的错误译法剔除的同时,许多菜名所特有的文化内涵也在翻译的过程中消失了。有些翻译过来的菜名就像是一碗白米饭——能够提供所需的营养,但是寡淡无味。
还有一些懂中文的老外向陈琳建议,不要搞规范的英文译名,否则少了很多因文化差异导致的滑稽乐趣,“对这种观点,专家组里的外交官的看法是:‘中国菜英译名变成外国人的笑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大家不要觉得无所谓。’”
不过也有不少在华老外对中餐华而不实的菜名感到烦恼——它们描述菜来历的典故和色香味,却不告诉你就原料和做法,在北京一家新闻机构工作的英国人丹尼尔说:“我最关心的是到底我吃的是什么,而不是和它们相关的典故和历史。” 其实,正如专家们所说,这本书的目标读者是外国人。
当然,《美食译苑》离一本实用的工具书还有点差距,该书的实用性还有提升空间。柯马凯对此深有感触:“对蔬菜类菜肴的分类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很大,许多中国菜谱里面标着蔬菜类的菜肴里往往还是含有少量的肉,而在英国餐馆中往往有vegetarian(素食)甚至vegan(无奶无蛋的严格素食)的细分。而崇尚素食主义的英国人来到中国,特别为难的是点不到纯素菜,有时一大盆炒白菜因为有零星的肉而没被动过筷子。”他建议如果分类不变,菜肴后可以标注出是否纯素(以及辣椒指数),以方便有饮食禁忌的食客。
“当然,并不是任何事情都能够有无限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来做到最好。或许以后还能改进。”柯马凯说。陈琳教授也强调,这本书确实还有进步的空间,而且也只是向社会提供译法的推荐,并不带有强制性。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东莞外来工群像:每天坐9小时 经常...668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