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营养不良是老年患者中非常普遍的疾病,多达一半的老年患者需要住院,并与患者机体功能下降、死亡率、住院时间延长(LOS)和再住院率增加相关。随着对老年人群冠状病毒病(COVID-19)的认识不断涌现,老年患者已被确定为新冠病毒感染和死亡率增加的高危人群。营养不良与感染具有双向联系,因为营养不良的患者感染并发症的风险增加,而急性疾病会迅速恶化营养状况。因此,充分的营养筛查以及随之而来的营养不良诊断和治疗有可能影响COVID-19老年患者的预后。有研究认为营养状况对因COVID-19住院的老年患者具有预后意义。因此,本研究旨在调查老年患者入院时进行的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与LOS和住院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本项研究是在一家急性老年病医院进行的回顾性单中心研究。在对医疗记录进行广泛调查后收集数据,并根据营养风险筛查(NRS)评估营养风险。单变量和多变量(根据年龄、性别和合并症负担调整)Cox比例风险和线性回归模型用于研究与上述结果的关联。
研究结果显示在总共245名患者(86.1±6.4岁)中,50.6%的患者有严重的营养风险,入院时NRS≥5/7。在NRS较高的患者中,较低的BMI、认知障碍和吞咽障碍更为普遍。NRS≥5与死亡率无关,但173名幸存者的LOS延长3天以上(β3.69;95%CI:0.71-6.67;p=0.016),出院率延迟1.8倍(HR0.55;95%CI:0.37–0.83;p=0.101)。
本项研究证实住院时的高营养风险与急性老年护理中COVID-19的患者的住院时间(LOS)较长相关。这些结果提醒人们注意在老年患者住院过程中早期评估营养风险和可能的支持的重要性。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亿用户。
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小儿疳积,食欲不振,睡眠不安,多汗及营养不良性贫血。[详细]
用于各种原因如慢性失血、营养不良、儿童发育期等引起的缺铁性贫血。[详细]
擅长领域:深圳市名中医、主任中医师、教授、深圳市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深圳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常务编委。世医家传。1977年考入江西中医学院中医系,师从全国著名中医大家万友生、丁泽民、沈绍功、施奠邦、薛伯寿教授等。近年在国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6篇,完成科研项目2项,参编出版专著5部。学术上推崇脾胃学说、活血化瘀学说和中医养生保健。荣获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优秀学术成果奖、美国纽约第五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优秀科研成果奖。 擅长治疗: (1)女性继发性不孕、内分泌紊乱、暗疮色斑、卵巢早衰、性冷漠、抑郁症、月经不调、白带异常、习惯性流产、乳腺增生、盆腔炎、卵巢囊肿、围绝经期综合征。 (2)小儿厌食、消化不良、营养不良、腹泻或便秘、反复感冒、久咳、多汗、夜啼、遗尿、湿疹、荨麻疹、皮炎、疝气。 (3)男性性功能障碍、精液异常、不育、原因不明发热、胃肠肝胆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痛风、颈肩腰腿痛、眩晕、头痛、口腔溃疡、痤疮、鼻咽中耳炎、肿瘤调治。
擅长领域:用中西医结合诊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颅内血管畸形、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三叉神经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偏侧面肌痉挛、急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各种神经痛、急性脊髓炎、脊髓压迫症、脊髓空洞症、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中枢神经系统各类感染性疾病、视神经脊髓炎、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肝豆状核变性、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运动神经元病、多系统萎缩、癫痫、癫痫持续状态、偏头痛、紧张性头痛、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脑性瘫痪、缺血缺氧性脑病、脱髓鞘脑病、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遗传性共济失调、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炎性肌病、睡眠障碍、眩晕症、神经症、自主神经功能不全、雷诺病、全身性疾病所致神经系统病变、中毒和药物不良反应所致神经系统疾病等。
擅长领域:儿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中华医学会广西分会会员。从事儿科临床工作20多年,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病例的诊断及治疗有深入的研究,擅长儿科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肺炎和并心衰、小儿肠炎、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系感染、病毒性脑炎、中毒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癫痫、脑瘫、病毒性心肌炎、营养不良、佝偻病的诊断及治疗。
声明:39健康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