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光希从历史的视角观察我国近现代护理的发展,可以看到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受到社会政治的影响,从而改变了护理的性质和模式。护理学要超越历史,就必须首先更充分地与那段历史接触,并且以比目前更为复杂的方法进行治疗。值此5.12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踏着历史的足迹,一起追寻中国护理发展的历程。
在南丁格尔以前,我国的传统医学一直处于医药护不分的状态,世界各国也未将护理单独列为一个专业或职业。中华有系统文字记载的三千年悠久历史中,产生了博大精深、光辉的中医学,其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护理学内容、方法、理念和思想,产生了整体施护、辨证施护、阳阴调护等学说,而且有广泛的具体应用,中医护理思想于卫生、起居、活动、情志、饮食、心理、药物、推拿、寿老、胎教、育儿等方面的内容都有一定广度、深度的历史记载,甚至有专章、专节。《春秋元命苞》“护者,救也。”可以理解一些在生命、心理、疾病等过程中间的某些护理含义。
中医学发展历经战国、秦、两汉、三国等朝代,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大体建立,形成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独特医学体系,其中有丰富的、极有价值的护理思想。这一时期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其中的代表作是《黄帝内经》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这两部“医学经典著作”记载了护理思想的理论概括和基础调护、技术操作和辨证施护等原则,为后世中医护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历经两晋、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宋代、辽代、金代、元代,这一时期特点可谓纵、深入分化发展,医护思想的领域在不断拓展。明清时期,由于中国社会发展缓慢,进步迟滞,而中医学,中华护理思想只能平缓地发展,没有形当今世界主流的医学和护理学。
1.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与之付出的代价是与西方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入驻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权利,消除了中国的政治障碍;
(Woman’sUnionMissionarySociety,WUMS),抵制当时社会障碍,倡导妇女除了婚姻和母性以外还可以做一些有意义的工作;
3.专业化护理教育的建立:护士学校的发展也为传教护理奠定了基础,1860年,南丁格尔在圣托马斯医院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护士学校,从该校毕业的护士在世界各地创立了一所又一所南丁格尔式护士学校,包括中国在内;
4.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科技飞速发展,新建的跨国铁路和跨太平洋客轮成为一种经济实惠的交通工具,方便了西方传教士来到我国;
5.学生的福音传教运动:外国学生传教布道志愿运动的发起,其口号是让世界各国人福音化,从南丁格尔护士学校毕业的护士是第一个回应这个口号的人。正是在这社会政治历史事件浪潮中,现代护理被引入中国。
南丁格尔首创了科学的护理学专业,创办了护士学校,将护理作为一门科学的专业。从此,南丁格尔式护理理念作为国际护理思潮,在欧洲和北美得到重视和盛行。我国现代护理的兴起就随着各国军队、宗教、西方医学进入我国而开始了。
此时期西方传教护士来到我国传教南丁格尔式护理,并在我国建立了全国性的护理组织协会 ———中华护理学会(Chinese Nursing Association, CNA),使护理学在我国作为标准化专业发展。
早期教会医院的护士极度匮乏,西方传教医生承担了许多护理性工作,恳求训练有素的外国护士来到中国,旨在有效运转医院工作;信宝珠也曾在《美国护理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中国是否需要护士”,描述了当时中国民众的医护状况以及亟待尽快改变此状。
1884年,第一位美国传教护士麦克奇尼在WUMS的支持下来到上海传教倡行南丁格尔式护理,并于1886年开办了护士培训班;
1888年,美国护士约翰逊在福州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护士学校,是我国正规护理教育的起步;
1900年以后,英美等国的很多护士受各国教会组织的派遣在教会医院附设护士学校从事护理教学。金雅梅女士从小在美国接受高等医学教育,毕业后于1888年回到祖国从事医务工作,于1908年创办了北洋女医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公办护士学校,培育了首批国办护校护理人才。
1907年,受美国基督教卫理公会妇女部派遣,信宝珠女士(Miss Cora Simpson)来华在福州就任马高爱医院护士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前身),信宝珠女士(Miss Cora E Simpson)在中国近代护理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信女士是第一个资格完备的护士,资格完备,充满爱心与热情。信女士到过中国许多城市,了解中国护士学校状况,为中国护士会1909年的创立做了许多工作。信宝珠发现,当地病人很多,却没有护士,照顾病人的工作被当作苦力,被人瞧不起。在中国医学会秘书菲律普·高士兰医生支持下,她创办了在中国注册的第一所护校——佛罗伦萨·南丁格尔护士和助产士培训学校(福建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于1907年开始教学,1909年颁发出第一份毕业文凭。
1909年8月19日由信宝珠与英籍医生高士兰(前中华医学会主持人之一)等7名外籍护士和2名外籍医生于江西牯岭创建“全国性护理组织”,定名“中国中部看护联合会”(CNA前身),当时在芜湖工作的哈特女士(C·M·Hart)任会长,副会长为奥格登(M Ogden),亨德森(M?T Henderson)为书记。此外,还有高士兰(P B Cousland)以及在南京开办第一所医学校的盖纳(Lucy Gaynor)、参加建立早期广州医学校的富尔顿(Mary Fulton)、克拉克(A·Clack)、盖仪贞(Gage)、贝孟雅(H·Bell)参加了这一组织的创建工作。
在1909年8月25日,护士会召开会议,会议中拟定了章程,同时,将“联合会”改名为“中国看护组织联合会”。这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学术团体之一。
1912年,CNA成立护理教育委员会,参考美国护理经验,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护理教育的规定,使我国护理学作为标准化的专业开始发展 。
1914 年, 在上海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护士代表大会中,选举盖仪贞为 CNA会长,钟茂芳 (伦敦葛氏 Guy 医院的中国毕业生,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留学国外接受护理教育的女性)为副会长,信宝珠为兼职总干事。会上,钟茂芳和汉学家广泛协商后,提出将“看护”改名为“护士”一词来代表 “nurse”。“护”意味着关心、保护和照顾,“士”代表知识分子或学者,“护士”即一个知道如何去滋养和照顾别人的人。这个名字标志着护理作为一个护理学者的职业。在会上,英、美、德籍护士代表就“训练中国护士方法”,“中国毕业护士与其机会”等作了交流与讨论。
1915年,中国护士会创刊中英文对照的护士通讯小册子,同年,举行首次全国护士毕业会考。
1918年,中国护士会在福州召开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针对当时中国女护士能不能护理男病人的问题,重点展开讨论,并决定以外籍女护士陪同中国女护士一起开展护理男病人的工作。要求中国女护士在男病房工作时举止端庄、文雅。打破了孔孟“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礼教束缚,在中国近代护理学史上可称为一个革命性的突破。
1920年1月出版中国第一本护理专业刊物《护士季报》(中英文对照)(《中华护理杂志》前身),报道各医院护理工作及护理教育情况,各专科护理技术及会务消息。1923年10月起改名《中华护士季报》。1920~1949年共出版25卷(每卷4期),在此期间,学会还翻译出版“教学大纲”及各科护理教材等。几个世纪以来北美等国一直是全球的护理引领者,而我国的早期护理与北美的护理进程是保持同步的。
1922年,中国护士会参加国际护士会,国际护士会接纳中国护士会为第11个会员国。中国护士会在国际上取得了应有的地位。
1923年,长沙、北京、汉口、上海、贵阳、福州、广东等城市相继成立护理分会。同时中国护士会改称“中华护士会”。
原名中国护士会。曾先后使用:中国看护组织联合会、中华护士会、中华护士学会、中国护士学会等名,1964年更现名为中华护理学会。倡议人为美籍护士信宝珠(Cora E.Simpson)。第一届会长(即理事长)是盖仪贞(Nina Diadamia Gage),此后8届会长亦均为外籍护士,1928年第9届理事会由中国护士伍哲英任会长
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全国行政、教育、外交等都趋向统一,国民政府将护理教育纳入国家正式教育系统,对护理事业发展较为有利。
1928年,汉口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结束了近20年外籍护士任会长的历史。由中国护士伍哲英开始了护理管理与领导工作,施钖恩任总干事(秘书长)。。当时注册护士学校126所,会员1409人。标志着中国护理队伍与护理事业的发展初具规模。此时期,国民政府促进公共卫生事业及进行护士培训,教育部成立了护理注册和监督护理教育小组委员会。[GRYPMAS,ZHENC.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nursing in China[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14.]。
伍哲英,女。护理教育家。福建长乐人。1915年毕业于九江但福德医院护士学校。1919年毕业于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附属护士学校。1921年创办第一所中国人自办的中国红十字总会第一医院护士学校,并任该校校长,后任上海伯特利医院、济民医院、南洋医院附属护士学校校长,中华护士学会第一任华人会长。建国后,任上海市第二护士学校校长。为中国护士事业奋斗不息,终身未婚,深受护理界的尊崇,被誉为“中国护士之母”。
1932年,政府在南京开办了中央护士学校,学制3年~4年,招收高中毕业生,是我国第一所公立的护士学校。
1936年,经国内外护士团体及个人集资,建成一幢学会大楼于南京。同年召开第13届全国委员大会,大会宣布护士会多年来在护理教育及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作为学术团体,自本届起“中华护士会”改名为“中华护士学会”。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护理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其创始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游离到规范、从基础护理向专科护理的发展历程。红军护士在艰苦的条件下开展护理工作,从1929年起开办护士培训班,1931年创办了我军第一所红军军医学校,在长征前培养了约300名护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护理队伍有了很大发展。[孙明德,钱雪梅.建国前我军护理发展简史[J].中华医学简史,1997,27(4):214-217.]
1941年5月12日,我军在延安成立了中华护士会延安分会,并召开首次护士代表大会,沈元晖当选为分会首任理事长,我军护理工作从此有了护理专业的学术指导机构。
1941年的护士节前夕,为护士题词:“护士工作有很大的政治重要性”,
1942年5月,他再次为护士题词:“尊重护士,爱护护士”,指出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肯定了护士的社会地位。表达了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对护士和护理工作的关心和重视。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促进了医院正规化建设,也越来越认识到护理工作专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逐步统一了护理人员的称谓、待遇、晋升等问题,以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在建国前,我军护理人员为保障部队战斗力、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新中国成立后护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尽管在这战乱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时仍然有大约216所护士培训学校在开办[1],我国的护理事业从未停止发展,仍然在努力艰辛地往前走。
1949年新中国成立,内忧外患大部分解决,国家开始巩固政权,发展国民经济,我国护理事业也进入了整顿、规划、发展阶段。
1950年中华护士学会第17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除传达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精神外,还就护士教育及学会会务等进行了讨论。规定了学会为中国领导下的护理科技工作者的学术性群众团体,是党联系广大护理工作者的纽带和桥梁。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清除新中国的外来影响力,退出了ICN的会籍,苏联模式取代了西方的护理模式。国家积极效仿前苏联,医生管理护士,护理处于医疗的从属地位,这严重阻碍了护理学科专业的发展。1950年将护理教育列为中专教育,取消大学本科教育,以缩短护理教育的培养周期,缓解护士急缺问题。
护士在党和领导的关怀下,以前遗留下来的政治生活、工作待遇、发展前途等问题得到相应的解决,全国护士的工作热情被调动起来,医院护理走上轨道并开始发展,护理工作制度逐步规范、护理技术革新得到快速发展与突破。解放后十年间,护士人数从解放前的2万余人增加到13万8千人(不包括部队护士)。
护理前辈们也积极推动护理事业的发展,1954年再次创办《中华护理杂志》,,创刊初期为季刊,1962年7月改为双月刊。同时学会还出版了一些护理类教材和护理类学习参考资料。
1958年中华护理学会被吸收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员,此后学会即在卫生部和中国科协的双重领导下工作。1961年在北京第二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的前身)恢复了高等护理教育。
1964年,学会在北京召开学术年会及第18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大会决议“中华护士学会”改名“中华护理学会”。
医院规章制度被废除,护理工作被认为是没有任何技术和知识含量的,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的任何人都可以护理病人。
医院内护理工作由家属承担,病房得不到护士的管理而出现混乱、病人得不到护士的治疗和护理病情恢复缓慢,严重阻碍了护理技术的发展。
护校停办,北京第二医学院的高等护理教育仅开办了一届,第二届在文革时期被迫停办,人才培养中断。护士及学生上山下乡,支援边疆,造成了城市医院护士队伍的断层。此外,中华护理学会及其创办的《中华护理杂志》停止了所有学术活动,严重阻碍了护理学科专业的发展。
此期间,西方的护理学科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我国已与国外的距离大大拉远了。
1978年的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护理国际之间的交流,我国护理重新走向世界。
1983年,天津医学院(天津医科大学前身)首先恢复了五年制大学护理本科教育,1992年开设了护理硕士课程,2004年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护理学院联合培养护理专业博士研究生,至此一个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的多层次护理教育体系已完备。
原卫生部于1994年开始举行每年一次的护士执业水平考试。护士注册制度的建立为护理赢得了专业地位和国家认可。
2008年颁布了《护士条例》,维护了护士的合法权益,规范了护理行为,使护理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011年护理学科升级为一级学科,为护理学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护士队伍不断壮大,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逐步提高。
从1983年我国第一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奖者王琇瑛获此殊荣后,已有79位护士被授予了国际上护理界的最高荣誉———南丁格尔奖章。
2013年,在外交部、中国科协、原卫生计生委和CNA的不懈努力下,我国重新成为ICN会员国。
2017年,在巴塞罗那ICN会议上,CNA获得了第二届ICN创新奖,并在大会上介绍中国护理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