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营销模式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在2015国际护士会“全球公民,全球护理:为公民未来的需求重塑护理”大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提到:国际护士会带领全球护士致力于健康权、致力于提供以患者为本、以家庭为中心的循证...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在2015国际护士会“全球公民,全球护理:为公民未来的需求重塑护理”大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提到:国际护士会带领全球护士致力于健康权、致力于提供以患者为本、以家庭为中心的循证初级卫生保健,致力于全民健康覆盖。护理专业可以改变卫生服务的组织和提供方式。通过努力将带来更有成本效益、更见护理效果的服务。
护理行业的领袖们都告诉我们,护理的本质是挽救生命与促进健康,一切护理活动的核心都不要离开护理本质。
护理学科的核心价值强调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也可以理解为专业(智商)与人文(情商)的结合。护理服务的对象是人,运用科学方法与步骤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前,必须了解每个人的性格、不同的思维方式及需要个别处理的健康问题,为确保护理人员能以科学方法有效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必须有一套系统性、完整性之思考方法来确认问题,并提供有效且兼顾病人个体差异的解决方法,这个方法的核心即是“护理程序”。
“护理程序(nursing process)”概念缘起Orlando于1957年所提出的观察结论,以“科学性问题解决方法”的步骤为蓝本,利用“系统性思考”的过程,融入临床护理的特质,建立“护理程序”概念(Orlando,1961),此概念是临床护理中第一个建立的标准化护理思维流程,也是目前护理人员接受护理基础教育必修专业课程。
Orlando观察临床护理人员与病人之互动过程,认为进行护理服务时,必须以逻辑性思维方式,提供服务对象有组织、有系统、有效的护理服务,因此提出护理程序之概念。
随着护理事业发展,1973年,有专家针对护理问题进行分类、标准化、命名并诊断,同年美国护理学会希望护理程序的四个步骤由临床实证、护理专家之间共识建立标准化的执行方法,同时引导护理人员以批判性思维将护理评估阶段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判读、并将病人问题分门别类做诊断,因此将护理诊断纳入护理程序,成为第二步骤。五步骤护理程序沿用至今。
“护理程序”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的作业流程,着重于护理人员与病人之互动及护理之功能,引导护理人员依据步骤,进行有效的资料收集与判断方法,并提供最适合的方案解决护理对象的健康问题。
护理程序理念沿用至今,仍未被其他理论替代,此概念非常简单、明确、容易执行,且此理论与其他护理理论不冲突。如,罗伊适应模式(Roy’s adaptation model)、戈登十一项功能性健康形态(Gordon11 functional health patterns )等教学与临床常用的护理理论,皆在引导护理人员以不同构面或不同策略,进行病人整体性评估及健康相关资料收集与分析,重点多在于评估策略,而对于健康问题的后续处理,仍须护理程序的诊断、计划、执行与评价等步骤,方能完成护理服务,并达成护理目标。
尽管护理程序理论已被全世界护理人员认可,但执行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执行护理程序,除了需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有足够的人力配备,如何应用标准化工具、协助护理人员在临床应用中提高其效率和可执行性,是护理管理者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看起来是有先后顺序,但彼此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如进行护理评价时,可能要回到护理评估、护理诊断、计划、措施执行的步骤,以确认其正确和完整性。
护理评估是护理程序的第一步,也是护理服务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护士需要利用系统性策略,收集患者完整的、相关的以及可靠的讯息、包括客观与主管资料。正确的评估才能制定正确的护理计划。
护理评估是临床护理人员每天必须执行的工作,在执行护理评估时,护理人员必须具有执行完整的身体评估相关知识与技能,方能完成患者资料收集与分析,且分析后的资料可以形成具体护理数据指标,供每班护理人员继续观察与确认病人病情变化。
Gordon(1994)提出十一项功能性健康形态为框架,系统性的评估病人身体功能与健康状况,以了解病人健康行为。是常用的入院评估工具。
早期有学者研究,大部分护士认为护理评估仅限于测量生命体征等基础评估内容,而其他则认为是医生评估内容。但在1980年后,美国许多护理学校将护理评估列入必修课程,已逐步改变观念。
随着护理人员角色功能拓展,有更多证据显示护理人员护理评估能力的重要性,因此,护理学校和医院均越来越重视护士的护理评估能力提升,有的医院举办护理评估专题培训班以规范和提升护理评估。
Fennessey与Wittmann-Price(2011)对身体评估,护理评估进行系统性文献回顾发现,76篇相关文献中,身体评估用语包括健康评估、护理评估、焦点评估、身体系统评估及从头到脚评估等,多国学者将身体评估与护理评估融合。但临床护理人员并未对这些名词达成共识,其建议身体评估课程应以学生能在护理程序中正确执行身体评估的测量项目,以及应用已发展具有良好信效度的评估工具,以确保临床可以测量的目标。
目前,国内外医院在病人入院时均进行入院评估,但评估方法不同,基本概念都是系统性方法进行整体评估收集资料,内容包括基本资料、病史、身体系统性评估或各项健康功能评估。而入院后的每日评估内容、频次各医院不同,有的要求每日进行系统评估,有的只针对不正常部分进行评估。
有研究调查显示,入院评估是最完整的评估,每日护理评估执行项目递减,在ICU病房每日进行的护理评估比一般病房多很多,明显呈现评估次数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研究建议利用系统性评估架构引导护理人员完成护理评估。
也有其他研究建议病人评估工具应该标准化,标准化的意义是指具有良好信效度,且临床可操作性强,比如口腔评估,应用最多的是WHO建议的口腔评估量表。
护理评估是护理人员决定护理措施及执行先后顺序的重要依据,也是决定护理服务品质的基本元素。护理人员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而管理者要了解具有信效度的评估标准工具,并制定相关评估的执行标准与具体执行准则,保证护理照护品质。
护理诊断是护理程序的第二步,由护理人员对评估病人所获得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与判断,做出护理诊断。
护理诊断起源于1970年,护理专家认为护理人员对病人的健康问题应有一致性的描述用语,以方便彼此间沟通并能确认照护的连续性与照护品质,同时能针对病人相同问题进行持续评估、资料收集,掌握病人病情变化趋势。
至今,学会每2年更新一次诊断库,最新版是2015-2017版,包含13个构面共235个诊断。
1 健康问题:需要护理人员运用护理专业知识和方法处理或改善的问题,而问题是指护理对象本身的健康问题。健康问题的用词必须标准化 。
2 导因或相关因素: 直接或间接造成护理对象产生健康问题的因素,称为导因或相关因素。每一个相关因素皆是规划护理计划或护理活动的基本依据,不同的导因虽然引发健康问题相似,但是病人所需及护理人员所提供的护理处置不同,所以导因是决定护理方向的重要指标 。
3 定义特征: 是具体、可通过测量或观察获得的一组主观和客观症状及征象,显示病人的状况与某一个护理诊断相符合,可分主要定义性特征及次要定义性特征。有时病人所呈现的症状体征在不同护理诊断都会出现,护理人员必须细致观察病人再进行推理分析,以做出合理诊断 。护理诊断临床应用超过20年,依据临床判断病人健康问题呈现的程度,护理诊断种类可分为四种(NANDA International ,2015):
护理诊断是护理人员针对病人健康问题与护理需求进行诊断过程的结果,也是临床判断的结果。在确认护理诊断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能辨识与判断病人所呈现的各种讯息、症状与体征是否与其所确立健康问题相关。
因此,批判性思维是护理人员在分析评估资料以形成护理诊断过程中基本必备技能。应从学生时期就开始培养。
护理诊断是将病人健康问题以标准化词语进行编辑,这是护理资讯信息化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标准化的护理诊断可以达到以下目标:*
可以进行病历信息化,积累与整合病人照护资料,利用严谨的研究方法,将护理对病人照护的知识及贡献与病人成效进行关联,将克服无法提出有效证据证明护理处置对病人成效影响,及无法证明护理价值。
护理计划是护理程序的第三步,由护理人员根据评估病人所获得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与判断,做出护理诊断,进而计划列出要提供给个人、家庭及社区以解决病人健康问题的一整套护理处置。
护理计划的拟定,要让患者及家属参与共同讨论。护理计划制定后,所有照护者依照计划执行护理处置,并评价病人接受护理处置后的效果。
护理计划的目的是让病人可以接受持续、安全及有品质的护理照护,护理计划也应是病历记录的一部分,以便其他医务人员查看参考。护理计划包含三个必要的组成项目:健康问题、护理目标及护理处置。
健康问题: 以护理诊断呈现病人健康问题,同时必须出现支持此护理诊断成立的相关因素,以及造成此健康问题的导因。不同的导因会影响护理处置的拟定。 如果病人存在数个健康问题,问题处理的优先顺序必须是对生命有威胁的健康问题优先。 第二个考量的是基本需求的满足,可以依据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来决定,先解决生理生存和安全等低层级需求,再逐步解决被爱、自尊及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求 。 2 护理目标: 护理计划中必须包含护理目标,护理目标的方向可以是问题改善或者问题维持原状。 护理目标的设定,必须是客观可以测量的,或是病人主动表达及护理人员可以观察的。 制定目标的第二个重点是必须要有时间管控,大部分健康问题的改善必须是循序渐进,因此,目标可以依据病人疾病进展或症状、体征的快慢设定短期、中期及长期目标 。 3 拟定护理措施(处置): 护理措施是以病人健康问题为目的,选择并执行一组适当的护理活动。护理人员选择护理处置必须针对健康问题之导因及护理目标,而所提供之处置必须具有实证基础,并尊重病人的宗教信仰与文化差异,因此,每个病人的护理措施(处置)均是个性化的。临床常见的护理措施(处置)包括:评估与监测性护理处置、治疗性护理处置、咨询协商性护理处置、指导性护理处置 。
目前国内外大部分机构的护理措施(处置)并没有标准化,因此不能积累足够的相关资料,这也是护理界亟待突破的困境。护理资讯信息化,护理大数据的建立与利用,必须建立护理专用标准语言,让护理人员能用以描述护理现象与护理处置。 * 为能标准化护理措施,美国IOWA大学护理学院在1995年成立了护理分类及临床效益中心(Center for nursing classification and clinical effectiveness,CNC),针对护理分类(NIC)及护理成效分类(NOC)持续进行发展与研究。 NIC每五年更新一次,最近一次更新在2013年,涵盖7个构面、13个分类及554个护理处置。 7个构面包括: 基础生理、康复、行为、安全、家庭、健康照护系统与社区; 护理处置包括生理、心理,同时也分为疾病治疗、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等层面。 NIC 将护理处置标准化,同时与NANDA护理诊断相连接 。 * 除了NANDA及NIC、NOC外,国际护理协会ICN在1989年出版了《国际护理操作分类系统,ICNP》(第一版),历经多年测试与发展,2011年5月最新版涵盖7个维度的标准护理语言,包括焦点、判断、方法、活动、时间、部位、对象,以及预先编码的常用护理现象与护理活动,共计3290个词条。 在制定护理措施(处置)时,必须以科学思维为基础,必须有频次量化概念,包括量、频次、时间三个维度。明确执行频次与维持时间,将护理处置标准化,护理照护成效才能被测量与呈现,资料完整后才能产出具有实证基础的护理知识 。
护理措施执行是护理程序的第四步骤,是护理人员将护理计划内容付之行动,执行护理措施(处置)的目的是达成护理目标。
执行护理措施过程中,首先重要的是维持病人的安全、隐私、自主、尊严与舒适,同时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机构之政策及标准作业规范、指南等,护理人员本身应该具备执行相关护理处置的知识和娴熟的技能等基本素养。
护理结果评价是护理程序的第五步,主要目的是了解病人在护理人员执行护理措施(处置)后是否达到目标、护理活动是否有效。需要注意的是,护理结果评价是一种动态的评价过程,而非护理程序的最后一步。
护理结果评价要根据所制定的护理目标进行照护成效的评价,护理目标量化可测量,护理结果也应量化可测量。
护理目标未达成,整个护理程序都需重新进行,再评估,制定护理计划、执行护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