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花美女壁纸网据海关发布10月22日消息:近日,大连海关所属大连周水子机场海关在监管进境航班时,一名入境旅客在通过海关固定式核辐射监测门时引发报警,经现场关员复查,该旅客携带的一袋“保健石”核辐射超标,辐射量达105微西弗每小时,超出现场本底值1050倍。仪器分析结果显示为放射性物质钍-232,该物质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1类致癌物清单。
为此,大连周水子机场海关依法对这名旅客携带的“保健石”进行了查扣,并进行了进一步的处理。
核辐射超标1050倍,1类致癌物……这样的字眼让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这则消息不仅让人感到震惊,更感到担忧。这种“保健石”究竟是什么物质,为什么会带有如此高的核辐射,又为什么会被人当作保健养生的物品?
据了解,这次大连海关查获的“保健石”中含有的钍-232,为天然放射性核素,一般以氧化物的形式潜藏在矿物之中。钍-232同位素的半衰期约为140亿年,它通过一系列放射性衰变过程转变成其他核素。
钍-232独特的放射性特质,使得它在医学领域应用较多,可以作为放射性同位素治疗和放射治疗中的原材料。此外,它还被广泛应用于X射线荧光分析和核医学诊断等方面,为医生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断依据。
需要指出的是,医学领域对于钍-232这样的放射性物质的使用,是有着严格的规定和操作流程的,患者在接受放射性治疗的过程中,受到的辐射量也是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
上述这名旅客从境外携带入境的“保健石”,不仅辐射量严重超标,而且处于无防护状态。如果长期接触这种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1类致癌物清单的物质,患癌症的风险将大大增加,因此其行为实在是极其危险和不负责任的。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是世卫组织的专门癌症研究机构,其发布的“致癌物分类”,是指某种物质增加了人体癌症风险的证据确凿程度,而不是风险程度。根据 IARC 的评价结果,致癌物共分为 4 组。等级最高的“1类致癌物”表示“有很确凿的证据,显示该物质能增加人得癌症的风险”,同在“1类致癌物”列表的有烟草、石棉和柴油发动机尾气等。
事实上,我国海关已经多次在入境旅客的物品中查获过辐射量严重超标的所谓“保健石”“能量石”之类的危险物品。
根据2020年的报道,大连周水子机场海关工作人员发现,一名来自日本的航班旅客过安检时,触发了核辐射仪器的报警。工作人员进行检测后,在一名年轻旅客的背包中,发现一枚圆形的,刻有“五行质子量子能量共振器”汉字的金黄色石盘。
携带石盘的年轻女孩儿介绍,这是母亲花了400块钱,托朋友买来给她保平安、保健康的。她们听说,这是一种罕见的“深海能量石”,具有神奇的功效。但实际上,这位母亲自述其女儿佩戴三个月以来经常无故流鼻血。
经仪器检测,这块所谓的“能量石”,辐射剂量峰值已达到112微西弗每小时,超过自然界辐射标准近一千倍。通俗地讲,把这块石头带在身上一天,辐射总量与做近百次胸片检查相当。
今年7月,沈阳桃仙机场海关也曾查到一位旅客携带的15条黑色椭圆石头制、近似鹅卵石的“保健石项链”核辐射超标,辐射量达到46.85SV/h,超现场本底值468倍。经放射性核素分析,该保健石中含钡-133、钍-232两种放射性核素。
据悉,该旅客计划将15条“保健石”项链赠送给亲朋好友,境外卖家称,该保健石项链具有促进新陈代谢、养生保健、提高免疫力、预防癌症等功效。
据了解,目前中国对于放射性物质的监管和管理非常严格。所有涉及放射性物质的进口、生产、销售和使用都需要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和监管。将这种辐射严重超标的所谓“保健石”“能量石”非法携带入境,不仅触犯了我国的法律,还对自己和他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健康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随之,各种花样保健骗局也粉墨登场。“能量石”就是其中一种。据了解,眼下在不少网络电商平台上都有所谓“能量石”“保健石”售卖,商家都打着“能养生治病”,甚至“风水五行调和”的旗号,很是吸引了一些消费者的青睐,尤其是中老年人群。
但这些所谓的“能量石”真的有治病的“能量”吗?其实呢,所谓的“能量石”,大多数不过是包含放射性核素的水晶石或礌石而已,不具备治病的功效。所以,一位放射化学领域的资深专家认为,“能量石具有医疗保健功效”一说并没有科学依据,其医疗功效往往被夸大,用“能量石”包治百病并不靠谱,“能量石”是“风水石”的说法更纯属无稽之谈。
表面上看,“能量石”似乎光鲜亮丽、融入了“黑科技”,更被商家赋以特殊能量。但这些来历不明的“能量石”很可能暗藏健康风险,往往有大量超标的放射性物质存在,并没有治病的“能量”,消费者与其长期接触,不仅难以“治病”,甚至还会“致病”, 严重的还会有致癌风险。可见,“能量石” 就是打着保健养生噱头的一场骗局而已。
很多人对手机电脑辐射都心存顾虑、连正常体检X光都不愿拍,但心甘情愿听信商家忽悠,将这种治病无依据、致病却早有论证的放射性“石头”整日戴在身上。其实只要我们稍具科学素养,在网络上搜搜相关信息,多些谨慎,擦亮眼睛,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提防受骗上当,免得害己又害人。
素材来源:海关发布、法治日报、新京报、科技生活快报公众号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