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逸闻录站在青绿色的塑胶地垫上,右腿为轴,左腿蹬地,身体轻松一转,裙摆飞扬,折扇轻舞。
这是襄阳市襄城区庞公街道南丽社区全民健身广场,每天上午和晚上,62岁的龚后琴和她的20余位姐妹都会来这里运动健身。“一天不来,浑身不得劲儿。”她说。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襄城区持续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市民的健身需求,投入434万元新建改建14处全民健身广场,“去哪儿健身”的问题迎刃而解。
龚后琴和姐妹们跳舞的这块场地,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原为湖北江华机械有限公司(九六一六厂)家属区篮球场,篮球架早已锈迹斑驳,水泥地面粗糙不堪。
7月底,襄城区区长李云来到南丽社区走访,龚后琴反映:“场地面积小、地面糙,一个月就磨破一双舞鞋。我的诉求很简单——弄点水泥,把地面抹平就行。”
“去哪儿健身”的问题在襄城区并不少见——有的小区没有健身广场,居民健身要四处打游击;有的小区建有健身场地,但无人管理维护,已变成停车场、杂物堆;还有的健身广场铁丝网“龇牙咧嘴”,地面坑坑洼洼,电线接头暴露在外,不仅不能运动健身,还容易受伤。
《湖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要求,加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多功能运动场、足球场、文体广场等建设,到202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2%以上,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93%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以上。
省里有要求,群众有需求——9月初,襄城区通过实地踏勘和科学测算,从20多处全民健身广场备选点位中确定14处,每个点位投入26万元,占地面积不少于1100平方米,包括1个多功能运动场、1块广场舞健身区、2张乒乓球台、1套智能健身路径和1套儿童游乐设施,并配套5万元安装管护补助资金。
襄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林俊波说:“建设全民健身广场是民生工程,要考虑安全隐患、噪声污染等因素,既不能盲目扩张、图大图新,也不能影响其他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
65岁的李国玉把球抛向空中,瞄准时机手腕一抖,白色的乒乓球旋向对面;老伴齐晓芳屏气凝神,手握球拍一记侧切,乒乓球乖巧地弹回对面……
这个乒乓球台,位于襄阳长虹大桥襄城区一侧正下方。“以前想打球,要跑好几公里。”李国玉说,“现在出门就到,一打就是小半天。练的次数多了,手感就能养出来。”
桥下建起全民健身广场,是在城市用地紧张的情况下,襄城区为解决“去哪儿健身”问题想出的办法。
“城市土地,寸土寸金,选址是首要难题。为保障场地,我们对全区的旧场地、空闲地、边角地等全面梳理,摸清可利用的底数。”林俊波介绍,“结合这些闲置场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征求老百姓的意见,进行科学化合理化建设。”
李国玉夫妻所居住的真武山街道长虹社区老年人占比高,对以足球场、篮球场为主的多功能运动场“并不感冒”。“老年人很少踢足球、打篮球,年轻人去玩又容易影响老年人休息。”社区干部贾炜说,最终,他们将全民健身广场一分为二,多功能运动场布局在社区一所中学内,其余部分布局在长虹大桥桥下。
南丽社区将原来的篮球场改造升级,划分出5个运动区域,出台全民健身广场使用和管理办法。“早上6点半起床,给孩子做完早餐,换上衣服就去跳广场舞了。”8号楼居民曾艳发现,自从9月底全新的全民健身广场投入使用以来,社区人气比以前更旺了。
截至11月上旬,14个全民健身广场已投入使用11个,剩余3个也将于本月底竣工。
11月10日夜,随着电路接通、灯光亮起,卧龙镇白马村的全民健身广场投入使用。5名小伙子抱着篮球跑进篮球场,投的投、抢的抢,不一会儿就大汗淋漓。
村党支部书记黄耀笑了:“今年参加咱们镇的村BA,你们没打好,说是因为没有场地训练。现在场地有了,明年再打不好,看你们还有啥借口。”
踩着全新的塑胶地垫,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该村全民健身广场,最吸引眼球的是这里的智能化程度,相关设施顶端装有太阳能电池板,器材上设有智慧互动体验屏,使用者只需掏出手机扫一扫二维码,便能记录运动时间、运动量、消耗热量等数据,结合个人体质监测,为使用者提供科学指导。
“区里正在积极推进‘互联网+全民健身’融合发展,通过集纳这些运动健身数据,再依托大数据系统,实时掌握群众健身的状况、场地利用情况等,如果器材设备损坏或者有故障,可以及时进行维修。”林俊波说。
目前,襄城区正在与辖区学校、文体类企业进行对接,启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进一步缓解健身需求旺盛和健身设施不足之间的矛盾,同时邀请专业体育企业开展体育讲座、技能培训、国民体质监测等活动。
据介绍,随着14处全民健身广场已经或即将投入使用,襄城区将在11月、12月举办9项群众体育活动。李云说:“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体育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深入人心。襄城区将以便民惠民为主线,不断打造遍布城乡、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15分钟健身圈’,展现全民健身的襄城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