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剑飞刘亦菲夏末时节,走进金井茶厂,满眼翠绿。站在茶厂著名打卡点三棵树下,清风徐来,茶香荡漾。
清代性灵派诗人袁枚曾这样写湘水和长沙茶:“湘水无纤埃,十丈如碧玉。直是银河铺,不用燃犀烛。我性不茶饮,至此酣千锺。爱极无可奈,藏之胸腹中。”
十里湖面、百年古井、千年古寺、万亩茶园……这是湖南省长沙县金井镇的特色风景,传统制茶技艺在此传承,文旅产业在此孕生。
8月28日,湖南大学、湖南理工学院“湘江北去”卓越新闻人才培养见习营的同学们跟随金井绿茶制作技艺非遗文化传承人汤伯玲的步伐,一起追寻金井镇的产业“秘密”。
“采摘、摊青、杀青、揉捻……”小小的茶青便成了茶叶。从82年进入茶厂至今,汤伯玲在这座茶乡小镇上将传统绿茶制作技艺传承创新。
“我们在质量上是不惜一切代价的。”汤伯玲介绍,18岁入行,当时完全是门外汉,现在已是茶叶技工方面的全国农业技术能手,“从种到摘到制,这么多年反复学习钻研,只为做出色、香、味俱全的有代表性的高品质茶。”
金井绿茶制作技艺非遗传习所详细地记录了茶叶的制作过程。在灯光映衬下,摆放在地上的炒茶机似乎生动起来,我们似乎看见一个个老师傅,双手翻飞,在铁锅中揉动着采摘回的新茶。在现代化技艺高度成熟的今天,以金井茶厂为代表的一代金井本地茶厂仍坚持保留古法制技艺,见习营同学们不禁疑惑:难道不是机器制茶更快,效率更高吗?“手工制茶与机器制茶相比,虽然效率和产量低一些,但是相对来说品质更有把握”。汤伯玲笑着说,“不是说机器制作不好,更多时候我们选择手工制茶与机器制茶相结合,各取所长。”
从1958年的“代工厂”到如今的湘茶领军企业,湖南金井茶厂从未有一刻为了所谓的市场,放弃质量。汤伯玲眼神坚毅地说:“我们绝不会因为所谓的市场放弃品质的把控”。
为培养一批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兼具的茶叶人,金井茶业每年派遣员工到湖南各地系统学习种茶、制茶、评茶等知识。
2016年,金井绿茶制作技艺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的金井茶业已日积月累造就非遗传承人20多人,各级劳模5人……
截至目前,茶厂在全国各地建立茶园基地40000余亩,新建茶叶加工厂1个,通过不断改良产业模式,茶叶已经成为金井镇的支柱产业,金井茶厂每年产量在2万吨左右。帮扶贫困户300余户,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近100万元,构建了以茶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的长效机制,为乡村撑起一片共富的绿荫。附近农户通过学习制茶工艺,逐步成长为时代新农人。
百里茶廊,千轴图画;万顷茶园,一方锦绣。眺望远方,一碧万顷的茶园中蕴藏着的不仅是茶乡文化,更是整个金井镇的赋能转型。
时代更迭变化,为深化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金井镇逐渐形成了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茶旅融合产业模式。亲手采茶、手工制茶、茶园骑行、特色餐饮、自然茶馆、康体养生等一系列茶文化旅游活动蔚然兴起,推陈出新,不仅整合了旅游资源,更诠释了文化主题。茶厂现已成为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科研、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茶业公司。
“直接收益不大,但我们还是很欢迎大家前来体验。同学们收获到制茶的专业知识,体验到其中乐趣,甚至因此对茶产业生发了一些理想,我们就很欣慰了,这更多的是一种传承的力量。”汤伯玲说。
从如诗如画的茶园美景到如火如荼的文旅产业,金井镇将非遗活用,产业赋能以缕缕茶香送到乡村各处,助推非遗传承,为乡村振兴开辟新态势,让这个“十里湖面、百年古井、千年古寺、万亩茶园”的小镇生机勃勃,焕然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