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德传饱食即卧,食物停聚未及消化,积而淤滞,气滞不行,脾胃受伤,气血痰食积聚而致百病丛生。
二、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吕氏春秋》
解读:流动的水不会腐恶发臭,转动的门轴不会生虫朽烂,这是由于不断运动的缘故。人的形体、精气也是这样。形体不活动,体内的精气就不运行,精气不运行,气就滞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生命在于运动。
解读:古人讲究饭后养生。这里提到用餐后要做三件事情:即饮茶、散步、揉腹,如能长期坚持做下去,必有益身体健康。
解读:中医认为,人的作息应该符合生理作息规律。清代养生专家曹庭栋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昼动夜静,乃阴阳一定之理。”他还指出:“早起不在鸡鸣前。盖寅时初到(晨3时)为肺生气之始,正宜酣睡;至卯时(晨5时)入大肠,方可起身;辰时(晨7时)日出阳气升腾,应起身晨操,进食,不宜再卧床。”
解读:“牙齿坚完”是健康长寿的象征。叩齿术是我国流传的一种古老的养生方术。中医认为,肾主骨,齿为肾之余,也属于骨头的一部分。龋齿,是牙齿的大患,人们每天早晨口中上下牙齿相互敲啄(指上下相对应的牙齿互啄),可以减轻龋齿的危害,保持牙齿的健康。
解读:四时阴阳之气是万物生存的根本,古人会根据此而在春夏养阳,秋冬补阴,以便服从于四时阴阳之根本。一旦违反了这个根本,就会损伤人的本源,破坏其真气,这是四时调摄的宗旨。
解读:古人善于借助各种方式来全方位修身养性,调理身体。琴声有助于养心;美丽的花朵利于疏肝;香气可以养脾;针灸按摩可以养肾;泉水瀑布,净化空气,可以养肺;持刀舞剑常锻炼,使人形成勇敢果断的品性,可以养胆。
八、衣服厚薄,欲得随时合度。是以暑月不可全薄,寒时不可极厚。——《养生要录》
解读:我国古代医学家很早就懂得衣着与养生的关系,认为衣服的厚薄应该随时节且适度。暑天不可穿太薄,寒天不可穿太厚。衣服要和外界气候,有个适应度,不可过于极端。并进一步指出:“寒热之时,妄自脱着,则伤于寒热矣。寒欲渐着,热欲渐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