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今天是:
网站首页饮食营养护理运动健身养生医疗美容保健
相关文章
 荆门市人民政府
 2021深圳中医养生及健康保健…
 卫健委举行“互联网+医疗健康…
 互联网诊疗监管新规 助力整合…
 2022年安徽省医疗保障系统“…
 洁面从护肤开始 6步骤深层清…
 美容洗脸方法
 洗脸手法教程
 唇膜可以天天用吗? 唇膜的秘…
 护理年轻专业化 “00后”崭露…
 猫咪的情绪健康HEATH模型
 吉林省人民政府
 孟晚舟最新发声!华为提出全…
 美国升级对华芯片制裁半导体…
 关于体育的名人名言-关于体育…
 很经典很励志的句子深刻透彻…
 20条运动励志语录请收藏!厌…
 【儿童健康】儿童健康食谱_网…
 妈妈们快看!孩子的早餐这样…
 公立幼儿园一周食谱
 今后中医药养生将如何服务百…
 中医养生保健八种技术规范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治…
 囚徒健身
 囚徒健身之腿举九式打造超强…
 不去健身房还能健身吗?
 闫妮独自赶机39度穿连帽外套…
 女性养生小常识有哪些
 女性养生要分阶段不同阶段的…
 美评网:为口腔和整形患者提…
 年轻人生病不敢去医院平安好…
 皮肤科线上问诊平台哪个好用…
 第六个中国医师节 重庆当代整…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评出第一批…
 我国十强医院:上海3家最多北…
 2020护理类大专学校有哪些及…
 潍坊护理职业学院 2020年普通…
 护理考部队文职都考什么! 文…
 病毒高发季节 发烧之后该怎样…
 首份抖音双十一战报来了!牛…
 第八届“奶牛营养与牛奶质量…
 罗岗 “文学式结构”、“伦理…
 加强党性锻炼理解悟透党性锻…
 五四运动的意义和精神是什?
 英语听力(第8页)_英语_新东方…
 英语自然拼读详解——10Lett…
 撞倒老太赔113万 竟然是因为…
 近八成受访青年关注中医养生
 茶艺师未来的就业前景
 大邑县妇女联合会开展“六送…
专题栏目
网络
您现在的位置: 健康资讯网 >> 养生 >> 正文
高级搜索
荆门市人民政府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12/9 22:12:35 | 【字体:

  郑茂清/col/col465/index.html?number=B0106

  /col/col496/index.html?number=B010602

  目录一、自然资源二、文化资源三、社会经济现状四、城镇与新农村建设现状五、体制现状六、规划属性、范围、期限七、规划依据第二章挑战和机遇一、挑战二、机遇第三章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第四章发展目标一、发展定位二、发展目标(一)总目标(二)近期目标(2012年—2015年)(三)远期目标(2016年—...

  目录一、自然资源二、文化资源三、社会经济现状四、城镇与新农村建设现状五、体制现状六、规划属性、范围、期限七、规划依据第二章挑战和机遇一、挑战二、机遇第三章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第四章发展目标一、发展定位二、发展目标(一)总目标(二)近期目标(2012年—2015年)(三)远期目标(2016年—2020年)第五章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一、空间布局(一)一轴——农谷大道(二)三点——易家岭镇、太子山、石龙镇二、功能分区(一)现代农业示范区(二)农业生态文化旅游区(三)涉农新型工业区(四)新型城镇发展区第六章产业发展一、建设目标二、产业布局三、重点建设内容(一)屈家岭(二)太子山(三)石龙镇第七章农业生态文化旅游建设一、建设目标二、旅游产业布局三、重点旅游景区建设(一)农耕文明、农业文化记忆广场(二)桃园、白鹿春游憩观赏休闲养生旅游景区(三)石龙农业观光及乡村风情体验旅游景区(四)太子山森林生态及文化休闲景区第八章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建设目标二、中心城镇建设(一)易家岭——农业文化科技名镇(二)石龙——新农村建设样板镇(三)太子山——森林生态文化休闲名镇三、新农村社区建设(一)重点社区(二)主要建设内容第九章科技创新建设一、建设目标二、科技创新领域(一)动植物良种繁育技术创新(二)特色农林产品深加工技术创新(三)农业高新技术创新(四)农业装备制造技术创新(五)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技术(六)“两型”城镇建设技术三、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科技创新综合平台建设(二)科技创新主体建设(三)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一、发展目标二、生态建设(一)培育与保护森林资源(二)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三)合理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四)加强水土保持与石漠化治理(五)加强生态资源管理三、环境保护建设(一)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二)污染控制与处理工程(三)企业治污设施配置工程(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第十一章基础设施建设一、建设目标二、公路网络建设(一)“一横一纵”的高等级公路骨架网(二)“三纵三横七联两圈”的一般主干路网(三)次干路网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一)防洪抗旱减灾工程(二)水资源开发利用四、管网建设(一)电力设施(二)天然气管道(三)给排水管网设施五、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第十二章政策支持一、投资政策二、产业支持政策三、财政、金融保险政策(一)财政政策(二)金融保险政策三、土地政策四、生态补偿政策五、招商引资政策第十三章组织保障机制附1:规划项目库附2:图件01区位交通图02规划范围图03空间布局图04功能分区图第一章 前言一、规划背景建设“中国农谷”是湖北省委、省政府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省构建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支点之一。“中国农谷”以荆门市为建设主体。通过“中国农谷”建设促进和带动荆门市全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推动湖北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为促进湖北省跨越式发展,提供可学习借鉴、可推广示范的典范。二、规划属性、范围、期限该规划属综合性发展总体规划,实施主体为湖北省荆门市。规划范围为“中国农谷”核心区,包括屈家岭管理区、太子山林场管理局和京山县石龙镇。核心区面积603.3平方公里。考虑“中国农谷”核心区未来的发展需求,将虎爪山国家森林公园、大口国家森林公园作为战略发展储备区。规划期限分为近期和远期:近期为2012年—2015年,远期为2016年—2020年。三、规划依据1.《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荆门市加快创建“中国农谷”的意见》(鄂发[2012]5号)2.《关于加快推进“中国农谷”建设的专题会议纪要》(省委专题办公会议纪要2011第33号)3.《关于“中国农谷”建设重点工作的督办通知》(荆农谷办[2012]7号)4.《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5.《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6.《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7.《湖北经济工作手册》(2012)8.《湖北省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汇编》9.《荆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汇编》10.《中共荆门市委、荆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若干意见》(荆发[2011]12号文)11.《屈家岭工业园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第二章 基础条件一、自然资源1.地形地貌:“中国农谷”核心区位于江汉平原至鄂西北山区过渡地带,由低山、丘陵、岗地、平原等4种地貌类型构成。2.气候与水文资源:“中国农谷”核心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6.9℃,无霜期平均为245天,年降水一般在1230毫米左右。核心区内有水库48座,总库容12274万立方米,有骨干河流16条。3.生物资源:“中国农谷”核心区现有林地面积31.49万亩,人均林地面积3.02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4.23%,林木蓄积量高达80.7万立方米。核心区共有植物种类1930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和省级珍贵树种20种,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0种,拥有较好的生物多样性。4.文化旅游资源:“中国农谷”核心区最富盛名的旅游资源为“屈家岭新石器遗址”。它与良渚文化和河姆渡文化齐名,为长江三大古文化区之一,是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祥地。屈家岭新石器遗址于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出土物中以彩陶纺轮、彩绘黑陶和蛋壳彩陶最具特色,所保留的大量生产工具和粳稻谷壳表明,屈家岭文化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农耕文明发源地。屈家岭文化距今约5000-4600年,影响范围较广,东到湖北东部,西到三峡地区,北到河南南阳,南至洞庭湖滨,西北延伸至陕西南部。屈家岭文化表明,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依据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估》(GB/T18972—2003),“屈家岭新石器遗址”其资源等级为五级(最高级)。除此以外,核心区拥有资源等级四级的资源有弥家岭万亩黄桃基地、白鹿春梅花鹿养殖基地、石龙花卉、果林种植基地、太子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二、农田水利“中国农谷”核心区内现有耕地25.04万亩,其中水田约12.13万亩,旱地约12.91万亩,水田与旱地比例均衡。中低产田约占现有耕地面积35%,改造潜力较大。丘陵、岗地、平原土地肥沃,适宜种植粮、油、蔬菜和多种经济作物。人均耕地面积约2.79亩,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农业水利化基础良好,防洪、排涝、抗旱体系较为完备,有效灌溉面积7.84万亩,固定电力排灌泵站277余座。机电排灌面积8.3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48%。中低产田约占现有耕地面积35%,改造潜力巨大。丘陵、岗地、平原土地肥沃,适宜种植粮、油、蔬菜和多种经济作物。三、社会经济1.产业现状:2011年,“中国农谷”核心区国内生产总值32.55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为6.17亿元、25.2亿元、6.22亿元,第一、二、三次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约为23.2:56.5:20.3。农业主要以种植、养殖业为主,主要产品包括黄桃、梅花鹿、有机稻、花卉、林产品等。工业主要以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化工、建材产业为主,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业约占工业比重的一半。截止2011年,核心区共有规模以上企业50家。服务业以生产和市场服务、个人消费服务为主,其中批发及零售业占据服务业的主导地位。2.科技发展:“中国农谷”核心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农业机械总动力超过10.1万千瓦。农业的科技贡献率达到51%。核心区内建有独立科研机构3个,从业人员22人。核心区内科技研发企业2家,获得专利授权5项。3.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中国农谷”核心区文化建设基础设施较差,基层文化工作薄弱。农村基础教育条件和质量需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较薄弱。医疗卫生硬件条件建设有待加强,专业人才数量和素质有待提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和生产保险的参保面尚需扩大。4.公共服务事业:“中国农谷”核心区水、电、公路、电信等基础性公共服务较齐全,初步建成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中国农谷”核心区为湖北省“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试点区域,构建了覆盖乡镇、行政村的农业信息化体系,并与市县农业信息化体系融合。四、城镇与新农村建设1.城镇发展现状。受经济社会发展和体制等多种因素制约,城镇化进程滞缓。2011年有中心镇2个,管理局1个,办事处4个,行政村22个,生产队(场、所)50个,总人口10.44万,城镇人口3.56万,城镇化率37%,低于荆门全市城镇化水平(47%)和全省城镇化水平(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1.29万元(不含湖北省太子山林场管理局)。2.新农村建设现状。2011年,核心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288元(不含湖北省太子山林场管理局)。核心区内城镇和乡村的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基本达到国家二级饮用水标准;98%的行政村通达沥青(水泥)路;实现了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和广播电视“村村通”。改水改厕工程成效显著,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农业废弃物得到规范处理,但尚未实现集中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核心区综合治理取得进展,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86%以上,但农业污染物排放水平仍偏高。清洁能源在农村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较低,沼气入户尚处于起步阶段。农村集市管理、社区管理、居民点环境建设、生活服务设施建设还需加强。五、管理体制在行政管理体制上,屈家岭管理区(湖北省农垦局下属农场,现由荆门市代管)和太子山林场管理局(湖北省林业厅下属林场)为行政垂直管理,石龙镇为地方管理(隶属于京山县);在土地权属性质上,既有国有土地,又有集体土地,形成国有农场(屈家岭管理区)、国有林场(太子山林场管理局)和土地集体所有(石龙镇)三种类型;在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上,主要采用土地承租(屈家岭、太子山)和承包责任制(石龙镇)的形式。第三章 发展战略一、机遇与挑战(一)机遇1.中部崛起战略为“中国农谷”的建设提供了重大的战略契机。“中国农谷”建设是湖北省实现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支点之一,是湖北农业强省战略的重要抓手和战略平台,为“中国农谷”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大的战略契机。2.湖北省一元多层次战略的实施为“中国农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建设“中国农谷”是湖北省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中国农谷”的建设,将进一步促进其融入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大格局中。3.中央提出的“三化”协调发展精神为“中国农谷”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三化”同步建设是“中国农谷”现实的最佳选择,为“中国农谷”实现后发优势提供了充足的动力。4.“中国农谷”战略的实施为其营造了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省委省政府提出“中国农谷”发展战略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力,为“中国农谷”核心区搭建高水平的发展平台,形成先进要素的“谷”式集聚,打造“中国农谷”品牌,提供了有力的支撑。5.“中国农谷”战略的实施为其营造了宽松的政策平台。通过“中国农谷”的建设,将进一步加大省委、省政府对“中国农谷”产业、科技、财税和金融等政策的支持力度和政策倾斜力度,增强了“中国农谷”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二)挑战1.改革与发展相对滞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中国农谷”核心区是荆门市农业、工业和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处于边缘化,面临较大的改革与发展压力。2.管理体制的复杂性。从农业生产组织看,分为国有农场、国有林场和农村集体三种类型。从土地权属性质看,分为国有和集体。从行政管理看,既有行政垂直管理,又有地方政府管理,加大了管理体制改革难度。3.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产业规模小,产业链短,产业亟待扩量调结构。产业发展环境封闭性较强,产业基础设施落后,产业集聚和产业循环程度较低。市场发育不全,产业政策指向不明确,产业发展面临较大的挑战。4.科技发展亟待加强。科技教育基础薄弱,科技人才缺乏;科技贡献率低;科技创新团队和创新型企业匮乏;激励科技创新的制度供给不足。5.城镇化进程相对落后。城镇居民人口规模偏小;城镇化率低;城镇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新农村建设亟待加强。二、发展定位将“中国农谷”核心区建设成为“湖北样板、全国一流”的“三化”同步发展的样板和旗帜。——“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农产品技术质量标准生产地和种源基地;——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化工、生物医药、农用机械装备制造等涉农新型工业的产业集聚地;——文化科技镇、绿色生态镇、新农村样板镇的宜居、宜业、怡情、怡景的新型中小城镇群;——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技交流、农业生产安全监控和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创新试验基地;——以农耕文明为端点,传承农业文化精髓的农业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和“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农业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三、指导思想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三化”协调发展的总要求,坚持以农为本,以市场为导向,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现代农业文明建设为平台,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三化”同步建设,创建“中国农谷”改革与创新综合性发展模式,将“中国农谷”打造为“产业之谷、创新之谷、绿色之谷”和“富民之谷”。四、基本原则——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从省级战略的高度,对“中国农谷”核心区实施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统筹规划,打破区域界限,加强资源整合,强化分工合作,按照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的原则,实现核心区的均衡协调发展。——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加大政府扶持和引导力度,强化政策引导,增加财政投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中国农谷”的建设。——产业驱动,科技引领。巩固、完善、提升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加力推进新兴产业、高新产业建设投入,构建依靠产业驱动的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成果推广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依靠科技创新的“中国农谷”核心区产业核心竞争力。——跨越发展,制度保障。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把营造创新环境、制定产业政策、转变政府职能、探索土地流转、吸引风险投资、促进产学研协同作为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建设内容,推动“中国农谷”核心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于“中国农谷”核心区建设始终,促进“中国农谷”核心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的现代农业文明建设。五、发展目标(一)总目标通过“产业之谷”的建设,构建一个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涉农新型产业结构和产业集聚地;通过“创新之谷”的建设,构建一个科技人才、创新型企业的栖息地和科技创新引领地;通过“绿色之谷”的建设,构建一个以城镇本土化、生态化和产业化为核心的新型中小城镇群。通过构建“中国农谷”核心区改革与创新综合化发展模式,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一个可学习借鉴、可推广示范的农村农业全面、综合、协调发展的全新路径和典范。(二)近期目标(2012年—2015年)到2015年期末,“中国农谷”核心区生产总值达到75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4亿元,城镇化率达到52%以上;城镇居民年收入接近2.1万元,农村人均年收入达到1.3万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2.7:1,农业综合机械化率75%,农业科技贡献率60%;良种覆盖率达到90%;规模工业总产值达70亿元以上,高科技产值占工业产值的40%以上;城镇绿化率30%以上,森林覆盖率接近45%,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9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70%,废水排放达标率达90%,秸秆利用率达80%,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和氨氮排放量等达到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三)远期目标(2016年—2020年)到2020年期末,“中国农谷”核心区生产总值达到15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6亿元,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城镇居民年收入接近3.7万元,农村人均年收入达到2.4万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3.8:1,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农业科技贡献率65%,良种覆盖率达到98%;规模工业总产值达200亿元以上,高科技产值占工业产值55%以上;城镇绿化率38%以上,森林覆盖率接近46%,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98%,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80%,废水排放达标率达95%,秸秆利用率达到90%,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和氨氮排放量等达到国家2020年节能减排目标。第四章 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一、空间布局根据“中国农谷”核心区战略定位、区域位置、资源禀赋、发展目标,“中国农谷”核心区的空间布局可概括为“一轴三点”。(一)一轴——农谷大道新建“农谷大道”,形成纵贯核心区的中轴线。在空间布局上,该大道具有战略性的空间引导功能。——交通布局轴线。围绕农谷大道布局核心区内的交通路网,北与武荆高速互通,南与107省道相连,以其为主干通道,形成区域内公路交通网络。——产业布局轴线。围绕农谷大道布局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聚集产业发展要素,形成“中国农谷”核心区的产业走廊。——农业文化展示轴线。围绕农谷大道布局农耕文明展示、农业科技展示、农业生态观光等展示项目,形成农耕文明到现代农业发展的时空展示长廊。——新型城镇化布局轴线。将农谷大道纵贯于太子山林场管理局、石龙镇、屈家岭管理区,发展各具特色的小城镇。(二)三点——易家岭镇、太子山、石龙镇“三点”指以农谷大道为中轴线,将分布于轴线上的三个镇,即易家岭镇、太子山、石龙镇,组织成各具特色的空间节点。——农业文化科技名镇。将位于“中国农谷”核心区南端的易家岭镇,建成以农耕文明展示、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服务和科技推广、涉农新型工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为主体的农业文化科技名镇。——森林生态文化旅游名镇。将位于“中国农谷”核心区中段的太子山,建成以森林旅游、养生休闲、花卉苗木、文化创意为主体的生态文化旅游名镇。——新农村建设样板镇。将位于“中国农谷”核心区北端的石龙镇,建成为有机稻种植、加工、特色水产养殖、花卉种植、水果蔬菜、乡村旅游为主体的新农村建设样板镇。二、功能分区按照“中国农谷”核心区的总体布局,将其分为四大功能区,即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生态文化旅游区、涉农新型工业区、新型城镇发展区。(一)现代农业示范区主要分布在屈家岭,重点建设两大园区——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园和现代农业科技服务园。1.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园主要包括五大农业产品示范园区,即优质水稻高产试验示范园区、优质生态蔬菜种植试验示范园区、优质畜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示范园区、优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园区、特色水果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园以农业科技化、产业化为核心,以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产品品种改良升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高新科技和农业生产新模式应用为重点,通过试验示范,培育优良品种,提高水稻、油料、生猪等大宗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发展有机蔬菜、水果、名优水产、野生动物驯养等特色农业和特色养殖业,推动农业的现代化、科技化、专业化。2.现代农业科技服务园主要以“中国农谷”科技城和院士村建设为主体,加大、加快科技人才、企业家村落建设,积极鼓励高等院校、企业创建研发中心和中试基地,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加快农业科技交流平台建设。建设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谷分院、荆楚理工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的研究分支。围绕为现代农业示范园提供科技服务,打造五个国家级中心,即:“中国农谷”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中国农谷”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农谷”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中心、“中国农谷”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中国农谷”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引进国内外涉农技术标准认证和质量检验检测机构,打造先进农业技术发源地和农业技术标准输出地。(二)农业生态文化旅游区依托“中国农谷”核心区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农业产业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以农为主题,集休闲、观光、体验、养生、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业。重点加大屈家岭农耕文明及现代农业科技文化展示区、石龙镇农业观光及乡村风情体验区、太子山森林生态及文化休闲区三大旅游区的旅游功能建设。(三)涉农新型工业区屈家岭工业园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食品加工、中药材加工、林产品加工、生物化工、生物医药、生物能源、天然化妆品生产、农用机械装备制造等,同时,加强园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积极推进物流、仓储、研发、产品交易市场等产业服务性功能建设。(四)新型城镇发展区以易家岭镇、太子山、石龙镇为主要城镇体系发展节点。依照其发展定位,加强三镇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三镇的中心城镇产业、商业、文化和公共服务功能和提升其作为中心城镇的辐射功能。第五章 产业发展一、建设目标着力解决“中国农谷”核心区农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以发展肉、蛋、林、果、蔬、特色农业为主导,形成具有“中国农谷”特色的格局。构建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涉农新型工业体系,加快食品工业、生物化工、生物制药、农用机械装备制造等产业的建设。围绕农业生态文化旅游,大力发展农耕、农业文化展示、休闲养生健身、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构建“中国农谷“核心区涉农服务业发展体系。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壮大一批新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一批精品名牌,放大“中国农谷”品牌效应。加速“屈家岭工业园”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42亿元,年均增长2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0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家,全国知名品牌3-4个。到202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85亿元,年均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达到1-2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6家,全国知名品牌5-7个。二、产业布局根据“中国农谷”核心区三个区域的资源禀赋状况,结合现有产业基础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按照各自比较优势和专业化分工的原则,实现“中国农谷”核心区三个区域的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优质梅花鹿、超级杂交水稻、有机果蔬、生猪、优质高产棉花、双低油菜良种繁育;

  梅花鹿中药材配方保健品、果蔬维生素、兽药、生物化肥、生物饲料、生物农药、生物酶制剂、诊断试剂、试纸;

  农耕文明展示;农业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农业科技服务;金融保险;中介服务;法律咨询;研发与孵化器产业、

  水稻、有机稻、有机蔬菜、特色水果(蓝莓、樱桃、葡萄)、高端免疫功能果蔬、花卉苗木、盆景、中药材;

  净菜、果蔬加工、高端免疫果蔬制品加工、屠宰、皮制加工、国宝桥米配套生产加工、淡水鱼类产品加工;

  乡村旅游(一品一苑一景观)、农家乐、渔家乐、中医养疗、武术培训、民俗文化演艺;

  三、重点建设内容(一)屈家岭将现有的梅花鹿养殖增加到1万头,形成华中地区最具规模的梅花鹿养殖基地;将现有的黄桃种植增加到10万亩;新增1000亩新一代超级杂交水稻试验示范基地和1200亩优质高产水稻生产示范基地;新增1万亩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基地;生猪存栏量增至为10万头,建成若干个优质生猪标准化示范基地。进一步加大梅花鹿精深加工,延伸梅花鹿产业链条,建成梅花鹿肉制品、保健品、酒饮料、旅游工艺品生产加工基地;提升黄桃精深加工水平,形成黄桃罐头、黄桃酱、黄桃饮料、果酒(啤)、黄桃果脯、混合果汁饮料等系列产品;加大生物医药发展,拓展产品生产领域;提升棉、菜油脂精深加工水平,形成棉、菜酚,棉、菜蛋白,棉、菜粕等系列产品;扩大森工产业的产能和规模。(二)太子山建设禽、牛、羊有机养殖基地,形成1000亩奶牛养殖示范基地,1000亩山地散养有机蛋鸡养殖示范基地;5000亩林下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加大森工产业的升级与转型,向定制化、特色化、设计化、景观化方向发展;开发医药保健品及配方产品。加快建设中华文化创作交流基地,发掘人文历史资源,加快旅游景区建设。(三)石龙镇扩大优质、有机水稻生产基地建设规模,其中,优质水稻种植面积增加到10万亩,有机水稻的种植面积增加到5万亩;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建设3000亩大棚有机蔬菜基地;扩大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建设10万亩花卉苗木种植基地等;扩大国宝桥米加工基地建设;加快乡村游、农家乐等旅游设施建设。第六章农业生态文化旅游建设一、建设目标围绕“长江中下游农耕文明的摇篮”,挖掘、整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精髓,发掘本地特色的乡村文化,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跨时空的展示由古代农耕文化到现代农业文明的历史画卷。通过农业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带动休闲产业、文化产业和旅游地产业等产业的发展,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到2015年,旅游年接待量达到60—7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2—1.4亿元,国家4A级景区2个,初步形成集农耕文化展示、农业休闲、观光、体验、养生、度假为一体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旅游年接待量达到120—1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5—3亿元,国家5A级景区1个,国家4A级景区4个,成为农业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和国内外知名的农业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二、旅游产业布局以农谷大道为轴,结合“中国农谷”核心区旅游资源分布和地理形态,形成“一廊三区”的旅游产业布局。“一廊”:古代农耕文化到现代农业文明发展的时空展示廊(屈家岭—太子山—石龙)。“三区”:屈家岭农耕文明与现代农业科技文化展示区;石龙镇农业休闲、乡村风情体验区;太子山森林生态文化休闲观光区。——屈家岭农耕文明及现代农业科技文化展示区:以屈家岭为核心,包括屈家岭遗址展示、农耕文明展示、传统农业展示、特色农业、现代农业展示以及现代农业科技、农业成果等主题展示。——石龙镇农业观光及乡村风情体验区:以石龙镇为核心,包括石龙水库亲水休闲养生、农业耕作体验、农家乐、农村风俗体验、“一品一苑一景”(一种花卉,一式农庄,一处景观)乡村农庄体验游。——太子山森林生态及文化休闲区:以太子山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包括森林户外运动、狩猎休闲度假、文化创作创意体验等。三、重点旅游景区建设(一)农耕文明、农业文化记忆广场农耕文明、农业文化记忆广场,主要体现屈家岭从古代农耕文化到现代农业文明演变进程,具有展示、教育、体验、参与和游憩的综合性旅游功能。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屈家岭文化遗址景点建设:农耕文明遗址展示、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时期农耕生活情景展示、祭天祈福——祭祀活动展示等。——古代农业文化景点建设:粮、棉、油生产加工工艺及生产工具展示、纺织技术展示、水利科技文化展示、制陶工艺流程展示、荆楚文化展示等。——现代农业文化景点建设:循环农业展示、低碳农业展示、生态农业展示、科技试验基地展示、具有景观特征的特色农作物、畜禽种植养殖展示、新型城镇化展示等。——主题场馆建设:农业发展博物馆、现代农业科技主题园、世界农业文化博览园。(二)桃园、白鹿春游憩观赏休闲养生旅游景区将弥家岭黄桃旅游资源与白鹿春梅花鹿旅游资源有效整合,借助古典造园艺术与大地景观艺术,形成“桃园春鹿鸣,花鸟竞争艳”的游憩观赏景观,展现、体验中国古代文人墨客赏花、戏鹿、游园、品茗、登山、听戏、啖食、沐浴的休闲养生的闲情逸致,将白鹿春梅花鹿由养殖基地建设为集观赏、养疗、品食为一体的特色休闲养生基地。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桃园春色图景点建设:江汉平原明、清时期私家园林、桃园人家、桃鹿苑、与桃花有关的戏剧主题园、休闲养疗中心、桃花工艺品特色一条街、桃花观赏长廊、桃园钟声等。——白鹿春梅花鹿养疗基地建设:赏鹿苑、戏鹿场、休闲养疗中心、特色主题餐饮、特色工艺品坊、梅花鹿养殖科普教育基地等。(三)石龙农业观光及乡村风情体验旅游景区通过“一品一苑一景观”、花卉主题板块、果林主题板块、本地不同时代特色民居建筑风貌、乡土文化等旅游元素的整合,以山水为背景,展示别具一格的新农村建设成就。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一品一苑一景观”建设:结合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形成一种花卉、一式农庄、一处景观的具有田园风格的乡村风貌,开展“农家乐”、“渔家乐”、“采花乐”、乡土文化旅游活动。——花卉、果林观赏游憩休闲体验旅游景点:水乡泽国水生花卉园、花卉主题板块观赏游憩园、果林采摘耕作主题园、花卉果蔬主题特色餐饮、花卉盆艺造型博览中心等。(四)太子山森林生态及文化休闲景区充分利用太子山森林旅游资源,打造“山花浪漫[1]”,“蝴蝶泉边[2]”,“侠肝义胆[3]”,“文韬武略[4]”的旅游产品,通过旅游资源的整合,建设别具一格的森林休闲养生旅游地。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太子山国家森林公园:充分利用太子山特色苗木,实施林相改造,以演绎“太子”与“仙女”的故事为主线,将现有旅游景点整合,改善太子山的生态观赏性。——中华文化创意交流基地:主要建设内容有酒店、会议中心、文化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和文化研究中心等。——太子山国际狩猎场:狩猎表演、野生动物训化表演场、狩猎场、特色养生养疗基地。第七章 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建设目标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逐步将“中国农谷”核心区建成设施完善、交通便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的宜居城镇,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全国新农村社区建设样板。到2015年,“中国农谷”核心区城镇化水平达到60%。保障性住房(含棚户改造)覆盖面积达到20%。城镇交通、城际交通方式的“零距离换乘”。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绿地率达到34%。每个中心城镇建成1—2个特色旅游文化街区,基本形成特色鲜明的农谷新城镇体系。到2020年,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与辐射影响力显著提升,交通、教育、文化、居住、卫生和环境等条件大为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城镇文化特色得到彰显;易家岭、石龙和太子山建成全国知名的生态园林城镇、旅游名镇;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能源的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有较大提高;城乡差距缩小,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表8-1“中国农谷”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体系

  二、中心城镇建设(一)易家岭——农业文化科技名镇按照城镇建设功能定位,以凸显“中国农谷”核心区标志性文化特征为城镇建设的主基调,将易家岭镇建成集农耕文明展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涉农新型工业为一体的农业文化科技名镇、生态旅游名镇、智慧城镇。到2020年,力争易家岭镇城区建设面积达到8平方公里,镇区人口6万人。易家岭镇重大项目突出本土化特色。重点建设世界农业之窗、农业文化记忆广场、农耕风情街、绿色农产品批发贸易市场和绿色农副产品商业街等五大项目。提升现代化和产业化水平,完善城镇功能建设。建设智慧城镇,提升城镇农业科技创新、管理、运行、服务的现代化水平;建立健全金融保险服务机构和合作平台;建成2-3家功能完善的大中型综合商业金融服务区和农贸市场;建设中国农民智创中心和中国农业大学新洋丰培训学校;建立健全医疗保健及福利服务体系,扩建五三医院,完善医疗组织,增加床位和医疗设施,建设社区医疗服务站;建立健全文体服务体系,建设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电影院、社区体育健身活动场所等文化体育设施;发展社区服务,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建设和谐社区。(二)石龙——新农村建设样板镇突出山水园林及新农村建设特点,将石龙镇建设成为以现代农业、花卉苗木、特色养殖、乡村旅游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强镇、新农村建设样板镇。到2020年,力争石龙镇城区建设面积达到4平方公里,镇区人口3万人。石龙镇建设“两纵两横”的交通主干道,设立农产品生态加工园区、商业区、文化娱乐区、民俗文化一条街、风情街等五大功能区。其中,农产品生态加工园区位于新镇区南面;商业区以现有老镇区为基础向新镇区延伸;文化娱乐区位于老镇区与新镇区之间,以文化广场为中心;民俗文化街以三同村为中心;风情街以梭墩村司马河为轴心。改造老集镇并完善商业服务中心,沿“农谷大道”和司马河布置商业旅游服务一条街,建设桥米博物馆、花卉苗木交易市场和生态科技园等;在新街建设商业服务中心和民俗风情文化表演中心;完善镇区教育及配套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文体服务设施,建设图书馆、文化体育科技活动中心等;完善健全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和社会福利服务设施;建设交通客运中心,完善旅游交通服务网络。(三)太子山——森林生态文化休闲名镇突出森林旅游、文化休闲特征,按照“国内一流”标准,将太子山城镇建设与森林生态相融合,形成“镇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森林小镇特色,建成以森林特色旅游、文化交流、休闲养生、户外狩猎为主体的、全国知名的森林生态文化休闲名镇。到2020年,力争太子山镇城区建设面积达到2平方公里,镇区人口1.5万人。建设森林生态博物园,包括太子山森林生态区、中国森林生态区、世界森林生态区;建设中华文化创作交流基地;建设参与式特色旅游园,包括森林餐饮体验街、狩猎休闲度假村、森林氧吧体验度假村、森林养殖体验园等项目;建设太子山森林工业科技产业园,发展森林制药及中药种植、森林生态养殖、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和速生经济林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健全旅游业配套服务,拓展生态社区的服务功能,建立生态社区商业服务配套网点;实施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改造升级现有职工医院等。三、新农村社区建设(一)重点社区全力推进、突出重点,逐步将特色集镇和中心村建成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农耕文化特色鲜明的新农村社区。屈家岭管理区的罗汉寺、长滩、何集、蔡垱、白龙观达到规划人口2—3千人的集镇;屈岭、赵坡、徐洼、东岳、刘台、下洋、石板桥、月宝山、月湖等村规划建成人口1千人的新农村社区。石龙镇的王家集、石龙、义和、三同、梭墩、蒲圻、蓝音、罗家桥等村规划建成人口2—3千人的集镇;东湖、五姊山、杜湾、熊家坡、何家挡、联合、田音、长岭、黄湾、张湾、陈湾、倒灌溪、柳门口等村规划建成人口1千人的新农村社区。义和力争建设成充满艺术气息的山水田园式画家村;石龙力争建成具有魅力的文化创意产业村;三同、柳门口、倒灌溪等村镇成为各具特色的农村文化、农居风俗、中华养生的展示地和体验地。太子山的仙女村达到规划人口2千人的集镇;雁门、王岭等村规划建成人口1千人的新农村社区。(二)主要建设内容集镇和中心村社区建设,重点突出文化元素和地方特色,体现风情民俗。按宜聚则聚、宜分则分、规模适中、节约成本的原则,综合交通、耕作因素,布局建设新农村社区。社区居民以农家小院为主要居住模式,以方便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完善特色集镇社区内生活服务设施、公共娱乐设施和商业设施建设。加强社区水、电、路、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居民学习、健身、休闲、娱乐等场所建设。第八章 科技创新建设一、建设目标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扩大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渠道,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研发与转化。通过科技创新成果的示范、推广和应用,发挥科技创新对“中国农谷”核心区建设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表9-1科技创新指标

  二、科技创新领域(一)动植物良种繁育技术创新研究动植物重要性状基因的分子标记,寻找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建立辅助育种技术体系和遗传工程育种体系,创新动植物改良和繁育技术,重点应用于水稻、棉花、油菜、果蔬、花卉、林木、饲料作物、绿肥、新型能源植物和特种经济动物的新品种选育和新材料创制;选育优质、高效良种生猪新品种等。(二)特色农林产品深加工技术创新优质稻米精深加工及产业化;食用油深加工及产业化;棉花深加工及产业化;畜禽食品保鲜与深加工及产业化;禽蛋提取物及深加工的关键技术;水产品的精深加工与废弃物利用;花卉苗木香精香料提取及产业化;蜂蜜深加工及产业化;水果深加工及产业化;绿色果蔬深加工及产业化;菌类深加工及产业化;中药材植物活性成分提取技术研究等。(三)农业高新技术创新生物医药:花卉苗木药物成分提取及产业化;禽蛋蛋清、蛋白提取及产业化;生物诊断试剂、试纸研发及产业化;动植物生物疫苗、检测研发及产业化;生物型兽药研发及产业化等。生物化工:生物农药、生物化肥、生物饲料、生物食品添加剂的研发及产业化。生物质能:乙醇生物质生化(生物酶)转化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直接燃烧生物质能发电利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四)农业装备制造技术创新适合江汉平原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关键机具、农产品加工机械、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机械等核心制造技术;与农产品精深加工配套的智能化成套设备、绿色贮运及分级包装机械;开发低成本、多功能的中小型耕整、播种、采摘、收获、干燥等机械,以及节水灌溉、低污染植保、科学施肥、秸秆采集处理等机具。(五)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产品无害化生产、绿色加工与储藏保鲜、高效安全农业生物农(兽)药制剂和疫苗创制、农业生物灾害与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等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园艺作物标准化生产、果园精细管理、测土配方施肥、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新技术;农产品中重金属、农残、激素等有害物质快速检测及预警技术研究与应用;基于物联网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物流及电子商务的技术;农产品全程生产质量安全技术。(六)“两型”城镇建设技术绿色环保住宅建设技术、城镇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等关键技术;农村住宅设计与施工新技术等。农业污染综合治理技术;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水源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农业生态技术和农村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农村清洁能源技术等。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和调控系统;突发气象、地质、洪水等自然灾害与食品安全科技体系、农业安全保障与重大风险防范体系等。三、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科技创新综合平台建设构建“两园、三平台”的“中国农谷”科技创新综合平台。1.“两园”:即科技研发园、科技创业园。——科技研发园:构建“中国农谷”核心区研发首席科学家制;加快院士村建设和企业研发总部的引进工作及高校、科研院所研发基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际粮农组织技术合作站等建设。——科技创业园:重点吸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构和个人到园区安家落户,创办高新科技企业;成立农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成立创业服务咨询中心。2.“三平台”:即科技创新交流平台、科技创新推广应用平台、科技教育普及平台。——科技创新交流平台:采取委托攻关、课题合作、国内外招标等各种措施吸引和鼓励国内外科技人才、科研项目、前沿技术向“中国农谷”汇聚;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前来进行学术交流活动。——科技创新推广应用平台:建设“中国农业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定期派遣人员到国内外先进的农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取经;加大农业科技试验、创新、示范成果展示;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人才培养。——科技教育普及平台:重点发展适应“中国农谷”核心区产业发展需要的农业科技培训及职业教育;成立荆楚理工农谷分院、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科技教育职业学院、武汉大学水利科技教育职业学院等。(二)科技创新主体建设1.创新团队建设依托“中国农谷”核心区首席科学家研发团队、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等研发组织,致力于动植物良种创新工程关键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高效生态农业技术等涉及“中国农谷”核心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性技术研发与应用。2.产学研一体化(1)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支撑,以解决产业共性技术、形成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在良种选育、农副产品加工、生物医药、生物化工、农机装备等领域,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重点,以承接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组建研发机构和开展技术创新合作。(3)争取一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在“中国农谷”核心区落地,并以此为平台,创建以企业为核心的生产性试验基地,突破性地解决一批实用性技术难题,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应用型成果。3.人才引进与培育通过加强人才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加大“中国农谷”人才引进力度。设立培训基地,建立特色人才培养政府补贴制度,积极推进企业家培育工程、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培育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提升“中国农谷”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出台扶持和激励政策,为创新人才、创新企业的发展提供专项基金,提供必要的科技创新条件,充分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活力。(三)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1.构建现代科技创新网络信息服务系统构建连接高校、科研机构及国际专业化组织的交流互动网络。线上形成资源共享、系统开放、服务高效的科技创新创业信息中心;线下配套建设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中心,致力于包括技术交易、创业服务、生产力促进、科技金融、法律咨询等内容的信息服务,引进第三方中介服务,把创新创业服务融入产前、渗透产中、扩散产后领域。2.建设创新创业对外交流基地创办“中国农谷”高峰论坛,使之成为全国知名的“农业博鳌”。以此为平台,引进国内外优势科研机构和创新团队,拓宽、深化与国内外交流合作的领域与空间,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引资、引技、引智大平台,同时开展农业科技成果会展、经贸洽谈等。3.建设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大力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开展农业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技术推广,支持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组织的发展。第九章 生态环境建设一、发展目标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求,探索“三化”同步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力争到2020年,基本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把“中国农谷”核心区建成生态环境良好、人居环境优美舒适、经济良性循环的“绿色之谷”。表10-1“中国农谷”核心区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体系

  二、生态建设生态建设是“中国农谷”核心区发展的出发点和基础,是建设“绿色之谷”的重要保证。“中国农谷”核心区发展必须强化生态建设优先的基础地位,既要实现生态发展,又要实现生态效益。(一)培育与保护森林资源培育建设森林生态系统,加强屈家岭、太子山和石龙镇生态公益林和生态风景林建设。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抚育管理,建立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分类经营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加强林地保护与综合利用,增加有林地面积。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与管理,特别是对珍贵树木的保护。加强湿地建设与保护,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加强森林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建立森林生态资源数据库和森林资源监测系统。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实现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可持续控制。加强林区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林业标准化体系、林业工程质量监控体系、林业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专家支持体系建设。建立林木采伐限额管理、林地林权管理、林业行政执法等森林生态资源林政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分区施策、分类管理。(二)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实施水功能区划管理制度。科学制定水资源供求计划,合理调配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严格保护石龙水库、梭敦水库等饮用水源保护区,加大天门河、司马河等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力度。控制地下水开采。发展节水农业和节水工业,提高用水效率。注重农业结构调整,优先发展节水作物。积极推广水稻节水增产灌溉制度。加强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和生态安全评估。(三)合理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科学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严格农村宅基地管理,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耕地保护,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强化和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加强生态用地保护。(四)加强水土保持与石漠化治理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建立健全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和动态监测网络,实现2020年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流失区的95%以上。(五)加强生态资源管理按资源状况和环境容量对产业发展和旅游规模进行有效控制,防止对森林、野生动植物等生态资源造成危害。禁止在太子山国家森林公园及周边地区进行采石、取土、开矿、放牧等活动。加强生态资源管理及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实现生态资源管理规范化,提高生态资源管理水平。三、环境保护建设“中国农谷”核心区在建设与开发中过程,要切实加强环境保护,既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又要实现环境质量不断优化。(一)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禁止建设排污口,加强水源保护区污染综合整治。加强水源地植树造林和植被保护,将石龙水库、梭敦水库等饮用水源区范围内划定为非工业区。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要求规范设置饮用水源保护区标志、警示、围栏等设施。严格控制农业污染,与范围内的农户签订承诺书,确保核心区的饮用水安全。(二)污染控制与处理工程在屈家岭、太子山和石龙镇合理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配置环卫车辆,提高垃圾收集能力,建设一批垃圾处理项目;在“中国农谷”核心区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厂。区域内采用集中供热,禁止企业自行建设小锅炉,严格控制企业废气排放。(三)企业治污设施配置工程实行排污总量控制,加大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力度,鼓励企业建设自身的废水治理工程项目和空气污染、粉层污染控制设施,强制企业控制废气达标排放,废水经处理后,排入城市污水管网。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企业进入。(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生物农药的使用,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禁止秸秆焚烧,提高对秸秆的综合利用率;实施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推广改厨、改圏、改厕和建沼气池,控制农村垃圾和粪便污水排放,把农村环境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支持和引导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大力提倡和实施建筑节能,鼓励节能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能源的应用;鼓励使用清洁能源;鼓励旅游区使用电动汽车;鼓励城镇路灯、景区彩灯等使用太阳能。加强资源循环体系建设,引导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屈家岭工业园彰显循环经济特征,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构建生态农业资源循环体系,开发和推广新式生态种养模式。加强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第十章 基础设施建设一、建设目标结合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农业社区建设,加快公路、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完善基础设施的服务功能,使之成为支撑“中国农谷”核心区跨越式发展的坚实基础。二、公路网络建设“中国农谷”核心区的交通运输重点以公路为主。加快形成以武荆高速为一横、农谷大道为一纵的高等级公路骨架网布局,进一步加强普通国省干线改造力度,重点建设农谷大道、省道汉宜线屈家岭复线等项目,大力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着力打造布局合理、内畅外联的公路网络,为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支撑。(一)“一横一纵”的高等级公路骨架网“一横”为武荆高速公路,目前已建成通车。“一纵”为农谷大道,目前为在建一级公路。农谷大道与武荆高速公路相交,布设太子山互通,打通屈家岭、石龙、太子山的快速出口,加强核心区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及武汉城市圈之间的快速联系。(二)“两横两纵”的一般主干路网1.“两横”横1:既有省道改造项目省道汉宜线高湖至郭湾段改线公路(省道汉宜线屈家岭复线),将汉宜线高湖至郭湾段改由屈家岭城区北侧绕行,作为汉宜线屈家岭复线一部分,已列入“十二五”二级公路建设规划,规划按照二级公路标准建设,路线:拟升省道改造项目京山县新市至罗集公路(分新市至长滩段、长滩至罗集段两段建设),起于京山县新市镇,向西连接空山洞风景区、仙女洞风景区、长滩镇、罗汉寺、罗集,在曙光村附近接现在省道216。该道路为拟升省道340,已列入“十二五”二级公路建设规划,规划按照二级公路标准建设,路线:拟升省道改造项目钟祥东桥至京山义和公路(旅游环线),起于钟祥市东桥镇,向南连接大口国家森林公园、鹰子洞风景区,至于京山县义和村。该道路为拟升省道247中一部分,已列入“十二五”二级公路建设规划,规划按照二级公路标准建设,路线:拟升省道改造项目杨丰至刘家榨公路,起于杨丰,向南经永漋镇,止于刘家榨。该道路为拟升省道247中一部分,已列入“十二五”二级公路建设规划,规划按照二级公路标准建设,路线km。(三)次干路网在规划期内,根据核心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主干路网布局建设情况及核心区域村镇、旅游景点等节点发展建设情况,逐年合理安排核心区县乡道改造计划和通村公路建设计划,加强断头路、循环路及农、林、渔场公路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实施通自然村公路建设,逐步完善次干路网结构,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路网结构,提升整体服务能力,建设总规模控制在400公里。1.县乡道路建设根据《湖北省交通运输厅荆门市人民政府加快交通运输跨越发展力推“中国农谷”建设合作协议》,屈家岭管理区所辖的办事处等同于建制乡镇,按照农村县乡道二级公路标准规划建设县乡道,总里程约105公里。重点解决主干路网通达相关办事处的连接线问题,逐步连接屈家岭城区至长滩办事处、屈家岭城区至王宝、农谷大道至省太子山林管局、农谷大道至石龙镇、何集办事处至杨丰,沟通官桥至虎爪山旅游道路。太子山林场至倒灌溪、郭家湾至仙女林场道路围绕核心区范围内办事处周边修建,使外围形成两圈环线.通村公路建设通村公路建设主要解决断头路、循环路及农、林、渔场出行问题,对有条件的自然村实施通村公路建设。重点建设太子山国际狩猎场外环道路、农谷大道至文化交流基地至王莽洞景区道路、月湖果林村至中国农谷论坛道路、何集办事处至联合村道路等核心区通村公路,总里程约295公里。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一)防洪抗旱减灾工程完善防洪排涝抗旱减灾体系。石龙等中小水库基本实现除险加固,汉北河屈家岭段、司马河、青木垱河、高胡河、天门河等主要中小河流基本得到整治,实现防洪达标,防洪排涝能力明显加强。加强提灌能力建设,抗旱能力有明显提高,确保粮食生产。(二)水资源开发利用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重点加强水源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灌区改造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工程,确保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切实加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石龙水库扩容工程、小泉冲水库加高扩容工程、梭墩水库扩建工程、石龙水库自来水厂扩建工程等。四、管网建设(一)电力设施加强电力设施建设。优化核心区电力设施,提高供电可靠性,保障供电质量。新建屈家岭220千伏变电站,主变容量18万千伏安;新建屈家岭至永隆110千伏线公里;新建屈家岭至永隆3.2公里“π”接线千伏太子山输变电工程;扩建石龙变电站。(二)天然气管道在现有孝潜天然气管道线路基础上,积极考虑修建从潜江到核心区的天然气管道延伸线,增强核心区的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三)给排水管网设施对现有地下水管网布局和管线建设进行长远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和施工。采用信息化手段对地下水管网进行监测,增强管网的修复能力和保障能力。五、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组织建立“中国农谷”核心区主题网站,包括区域内农产品推广网站、屈家岭农耕文化网站和农业特色旅游网站;建立农业信息数据库,加强农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公益性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完善区域内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提升规划区域内政府门户网站功能,推进政务公开和网上办公,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机关效能。实现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面向企业和公众的行政审批业务,提供网上“一站式”服务。第十一章 政策支持一、投资政策国家投资要优先支持“中国农谷”核心区建设,省相关部门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中国农谷”核心区建设,重点支持“中国农谷”核心区公路交通、民生工程、生态环境、节能减排、特色农业、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1)省发改委每年安排屈家岭1000万元省预算内投资;(2)省交通运输厅每年安排屈家岭不少于20公里村级公路建设计划;(3)省住建厅每年安排屈家岭200万元资金计划,用于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4)省水利厅每年至少安排屈家岭1-2个水利建设项目。优先支持屈家岭农田水利建设、病险水库及涵闸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等项目建设。荆门市要加大对“中国农谷”核心区建设的投资力度,每年要安排一定的财政性资金支持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设立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核心区优势农业产业的发展。在项目审批、核准等方面给予优惠,建立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积极探索和建立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引导社会投资进入社会公益性事业、基础设施、优势产业等发展领域。积极支持共性技术研发、新技术引进及再创新、科技中小企业的发展。研究制定鼓励社会投资、民间资本进入“中国农谷”核心区建设的政策,广泛吸收社会、民间、国外资本参与“中国农谷”核心区建设。设立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资金和中小科技企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培育壮大中小科技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上市。二、产业支持政策实行差别化产业支持政策,重点支持特色农产品种植、良种繁育、种业、生态农业、文化创意产业、农业文化生态旅游业等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加大特色农产品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仓储物流的建设支持力度;加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基地的建设;大力支持生物化工、生物医药、农用机械装备制造等涉农新型工业的发展;强化科技开发、技术服务、质量标准和信息网络体系的建设,对符合以上条件的产业开发项目,在投资管理和项目审批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在用地、信贷、税收等方面优先给予政策倾斜。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1)省农业厅每年安排屈家岭万亩水稻、小麦、棉花高产创建示范片和农机补贴等2-3个农业示范项目;(2)省商务厅、省财政厅优先给屈家岭安排市场体系建设等专项资金;(3)荆门市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一定比例投资用于支持核心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加大企业技术改造、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专项扶持力度,加快核心区特色优势产业、新型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将项目资金整合、使用权下放“中国农谷”核心区,加强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各项涉农资金的使用要统筹整合、相互配套、突出重点、打捆使用、形成合力。三、财政、金融保险政策(一)财政政策落实中央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政策,完善对粮食、油料、生猪、蔬菜、花卉、苗木等生产扶持政策。对符合农业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和作物品种补贴政策的企业,实行财政补贴。对优良新品种引进、推广和繁育,并取得明显效益的项目予以支持。建立和完善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补助政策。积极争取中央、省财政加大对“中国农谷”核心区的财政投入和转移支付力度。调整完善现行的财政体制,将“中国农谷”核心区在荆门市财政单列“户口”,上级财政对“中国农谷”核心区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再就业、政法经费、保障性住房等方面要进一步给予倾斜、支持和照顾,加大转移支付补助力度,帮助“中国农谷”核心区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市级财政要建立对“中国农谷”核心区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保证财政投入的增长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的幅度。大幅度增加对“中国农谷”核心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投入,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用于农业和农村的比重,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核心区农业的比例。“中国农谷”核心区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核心区农业,土地出让收入重点支持核心区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金融保险政策积极推动“中国农谷”核心区金融组织、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引导商业银行优先到“中国农谷”核心区设立分支机构或者办事机构,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国农谷”核心区资金投入,扩大抵押贷款范围,探索推行林权质押、农村土地抵押、活物抵押、应收账款、仓单质押等抵押贷款方式,发展信用担保贷款。省农发行优先配置信贷规模,对“中国农谷”核心区项目在资金配置方面给予倾斜,并在资金定价方面给予优惠;完善网银结算等服务手段,并与农行或农信社开展合作,由其在屈家岭的网点代理农发行资金结算业务。建立并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积极支持中小企业联合发行“中国农谷”核心区集优债,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债券。鼓励社会资本设立投资基金或创立投资企业。努力降低融资中介成本。落实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贴息贷款投放力度,加大财政涉农资金贴息投入。稳步推进农业保险业健康发展。巩固发展主要种植业保险,鼓励发展经济作物、养殖项目、高效农业保险,研究探索推进农技具、渔具、渔民保险,逐步增加农业保险费补贴的品种并扩大覆盖范围,提高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优先实施优势农产品政策性保险,引导龙头企业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探索建设“中国农谷”农产品中远期交易现货市场。三、土地政策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发展转包、租赁、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土地经营权流转模式,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农村产权交易所,探索农村土地依法流转的有效途径。建立和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用地流转和农户宅基地管理机制。完善征地程序与补偿办法,确保农民权益不受损害,坚持征地程序公开透明,确保农民知情权和参与权,保证对农民的补偿及时、足额到位,探索包含就业、住房、社保等新内容的安置途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林地承包经营权落实到户,鼓励林地、林木依法规范流转。进一步完善建设用地审批制度,加强规划管理工作,保障核心区发展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建设用地。省国土资源厅在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时重点向核心区倾斜,满足小城镇和产业聚集区建设用地。严格执行工业园区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标准,尽量利用闲置土地、存量土地。鼓励工业企业通过搬迁改造,逐步向工业园区集中。从2012年起五年内,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每年至少安排核心区2万亩规模的土地整理或低丘岗地改造项目,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四、生态补偿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大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流域治理、封山育林、林业生态保护示范区、防护林带、碳汇造林和石漠化荒山治理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投入力度。省林业厅优先将屈家岭内坡耕地退耕还林、低产林改造等纳入国家和省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予以支持。优先安排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项目,每年林业投资不少于500万元。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相关产业的扶持力度,支持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绿色繁荣”。鼓励企业、个人投资生态建设项目,探索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生态补偿的具体途径。五、招商引资政策鼓励境内外投资者在“中国农谷”核心区投资创业,吸引各类资金、技术、人才、品牌向“中国农谷”核心区聚集。制定专项优惠政策,吸引外来投资者前来兴业。投资者及其所兴办的企业享受国家、省投资优惠政策的同时,“中国农谷”核心区在优先使用土地,税收减、免、缓各项国家收费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对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有突出贡献者给予物资奖励。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及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服务,为招商引资项目创造优良的硬件环境。同时,对招商引资企业实行全程代理服务,减少审批环节,实行“一站式”服务。第十二章 组织保障机制一、成立“中国农谷”核心区发展管理委员会。由荆门市领导,成员单位包括屈家岭、太子山、石龙镇和荆门市相关部门。管委会的职责是:制定“中国农谷”核心区发展战略及相关优惠政策,贯彻实施省委、省政府及荆门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决策和工作部署;负责组织落实核心区发展规划和研究意见;负责审查重大项目,组织协调屈家岭、太子山、石龙镇建设规划;负责协调省、市相关部门改善投融资环境等。二、加强对“中国农谷”核心区建设的组织领导。荆门市作为实施主体要明确工作分工,健全工作机制,主动加强与省直单位的工作衔接,强化核心区与周边地区的互动合作,扎实组织规划实施。管委会各成员单位根据各自工作职能,围绕《总体规划》,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推进基础设施、国土整治、公共服务体系及产业发展等建设,加强协作配合,简化办事程序,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加快核心区和入驻项目的投资建设进度。屈家岭镇、石龙镇、太子山林场要相互配合协调,具体负责《总体规划》中的各项建设任务,加快落实入驻项目的土地流转、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安全稳定等工作。三、加强指导协调。省直各有关单位按照职能分工,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认真落实各项支持政策,实行对口联系,加强项目谋划和工作指导,并积极争取中央部门的支持。[1]利用太子山花卉资源。[2]利用太子山蝴蝶泉。[3]利用太子山王莽洞。[4]利用太子山“文化博鳌”论坛和狩猎场。

养生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个养生:

  • 下一个养生: 没有了
  •  
     栏目
    普通养生 荆门市人民政府 (12-09)
    普通养生 2021深圳中医养生及健康保健产业展览会 (12-09)
    普通养生 闫妮独自赶机39度穿连帽外套戴丝巾围脖不怕热… (12-08)
    普通养生 女性养生小常识有哪些 (12-08)
    普通养生 女性养生要分阶段不同阶段的养生重点各不相同… (12-08)
    普通养生 福客满|中医养生保健让夏季多一层保障 (12-07)
    普通养生 中华连氏国医六合功法第十六代掌门人传帖仪式… (12-07)
    普通养生 中国健康网 (12-07)
    普通养生 岭南妇科养生坊|冬天该怎么喝茶之——红茶篇 (12-06)
    普通养生 春季养生先清毒 中医八法教你排毒 (12-06)
    普通养生 养生:排毒要踩点?盘点一天中的16个黄金点【… (12-06)
    普通养生 超万人被坑!高价“养生茶”竟非法添加化学药… (12-05)
    普通养生 女性阴部保健按摩方法有哪些 (12-05)
    普通养生 女性私密处的保健方法有哪些 女性私密处保健需… (12-05)
    普通养生 中艾堂养生馆加盟您创富路上的领路者 (12-04)
    普通养生 开一家五谷养生加盟店都需要走哪些流程? (12-04)
    普通养生 没有经验怎样开一家养生馆 (12-04)
    普通养生 养生小贴士:深秋养生的N个秘诀 (12-03)
    普通养生 建行安庆市分行举办“中医理疗知识科普”养生… (12-03)
    普通养生 其实你很好是我做的不够好┃汽车秋季养生知识… (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