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农的悠闲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接续奋斗和协同攻关。学会是科技工作者的重要组织,几十年来,我国200多个学会在中国科协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学会在逐渐壮大的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所有为科技事业不懈努力、勇攀科技高峰的科学家们都值得我们敬仰。让我们走进科学家与学会,聆听成长的声音。
卫生统计、社会医学与卫生 事业管理学专家,北京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现卫生政策与管理系)创始人之一。中国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创始人之一。曾任中国卫生统计学会(现为中国卫生信息与大数据学会)副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与中华医学会卫生学分会常务委员等 。
1954年,陈育德考入北京医学院,从此走上了学医之路。但他的职业生涯并不是从医院的临床医生开始,而是围绕预防疾病展开,以保障千千万万老百姓的身体健康。
在大学期间,陈育德从学校里的老一辈医学工作者身上学到了严谨的治学精神,对医学体系也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特别是中国著名医学史家程之范教授讲授的医学史课程,让陈育德了解了公共卫生在医学体系中的地位, 以及预防医学的发展简史,进而让他对未来将要从事的事业充满了信心。
运用数据的统计分析,找到公共卫生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贯穿了陈育德的整个学术生涯。在学校教学与城乡基层的专业实践中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后,1989年到2000年期间,陈育德曾在国家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工作,负责全国的卫生统计信息工作。早年的基层实践经历,加之后来培养起来的国家层面的视野,让他在长达4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参与了中国预防医学领域的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
40 年间,陈育德见证了中国初级(基本)卫生保健体系的成长。早在 19 86年,他就参与组织了国家卫生部委托北京医科大学举办的全国6个省市的“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领导干部研讨会”。这 次会议的成功经验,后来得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对于促进卫生保健事业,特别是促进农村地区卫生保健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中国卫生部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召开了关于初级卫生保健的国际会议。会议上,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国在初级卫生保健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做出的杰出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认可。
陈育德第一次与学会组织接触,是在毕业之初参加中华医学会的学术活动之时。当时,中华医学会刚刚允许医学生和医学院的青年教师成为会员,而不再局限于有一定年资的医师。陈育德在这次学术活动中,汇报了他与同事的研究成果,并第一次认识到了学术交流和阶段性总结研究成果的价值。
在中国卫生统计学会成立后,陈育德又参与到中华预防医学会的筹建工作中。1987年前,中国还没有建立起聚焦于预防医学领域的学会,只在中华医学会之下设有卫生系分会。20世纪80年代后期,把原本由中国医学科学院的5个研究所和卫生部直属的工业卫生实验所组成的中国预防医学中心,从中国医学科学院分离出来,成立了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而中华预防医学会也就在这一建制的变化后得以诞生。陈育德一直任该学会的理事、常务理事。
1999年,陈育德成为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此前一年,中华预防医学会已加入世界公共卫生联盟,在世界舞台上与同行展开交流。
中华预防医学会的学术活动,大幅增强了中国在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方面的实力。 从2008年开始,国家投入巨资,用于“结核病、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慢性传染病防治研究”的国家重大专项。 经过持续10年、总共100亿元的巨额投入,中国不仅在防治艾滋病和肝炎等传染病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而且建立起举国体制协同创新等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 重大专项的总师侯云德院士,也因此在2017年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得益于中国在传染病防治方面的经验积累,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行动中,我国应对得当,并使得传染病的防治能力有了质的提升。 中国的医学科研工作者可以迅速从分子水平确定病毒及其分型,大幅缩短了完成病毒全基因测序所需的时间,为部署抗疫争取了时间。
中国有句古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句话,在科学研究领域也同样适用。在过去的预防医学领域,很多科学大家都已经用自己的人生践行了对科学真理的坚守。今天的预防医学科研工作者需要通过学会这个平台讲好他们的故事,传承老一辈预防医学科研工作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塑造当代科研工作者的信念。
本文节选自:《学会缘 科技情——科学家与学会的故事》,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 编著。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科技社团研究所供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单车营销成本71万!韩国高管斥责捷尼赛思中国员工:没一位员工买本品牌车
海外网友热议BLG淘汰G2:上路差距!恭喜G2荣获S13训练赛世界冠军
S13世界赛8强抽签结果:KT倒大霉抽到JDG!WBG超级好签迎战NRG
重磅!北京中招将逐渐减少单纯以考分升学的比例,鼓励高中教育集团建立连续培养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