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巫童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尼克松这一举动,其实是为了纠正十几年前美国国务卿拒绝和周总理握手的错误。
就是这次“跨越太平洋的握手”,竟成为了20世纪世界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转折之一。
但令人十分不解的是,一直跟随在周总理身边且又翻译出了这句传世名句的中方翻译,却在此后媒体刊登的照片中神秘消失了。
1970年11月中旬,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正式访华,在这次访问即将结束之时,叶海亚·汗却向中方提出要和周总理单独聊一聊。
冀朝铸出生在山西,但他却讲不好山西话,事实上直到大学毕业之前,他连中文都说不流利。
9岁那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了山西,冀朝铸的父亲为了逃难便带着他们哥俩一起逃到了美国生活。
所以,自从冀朝铸开始记事以来,他所接受的教育基本上都是美式教育,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语言也基本上全都是英语。
那时候的冀朝铸,除了长了一副中国人的面孔,他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穿衣风格、处事风格都很像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
但是,虽然家乡的语言并不流利,虽然家乡的记忆已经模糊,但冀朝铸的心中始终都记得:身体里流淌着的是中国人的血液。
在他的画中,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端坐在中央,他身上穿着的衣服有一半是长袍马褂,而另一半则是笔挺的西装;
小男孩身后的背景也被一分为二,一半是拔地凌空的帝国大厦,而另一半则是气宇轩昂的中国佛塔。
当时的冀朝铸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自己有感而发所绘制的漫画,竟会成为他此后人生的线年,冀朝铸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哈佛。但就在他入学后没多久,中美之间就在朝鲜半岛兵戎相见。
在民族大义面前,冀朝铸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生活了十几年的美国,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可就在此时朝鲜战争进入到了“边打边谈”的阶段,志愿军方面急缺懂外语的专业人才。
朝鲜战争结束后,冀朝铸因卓越的翻译才能被组织上调入外交部工作,并于1956年成功入党。
一年之后,冀朝铸开始正式担任周总理的随行英文翻译,而这随行翻译一干就是整整17年!
工作中周总理嘱咐他要勤勤恳恳、老老实实,而这也成为了他今后坚持了几十年的工作原则,他也因此深受周总理的器重。
当时,叶海亚·汗告诉周总理:美国总统尼克松曾嘱咐自己,在访问中国时借机向中国政府转达一句话。
可他刚把妻子从火车站接到家里,就匆匆忙忙地出门了,一直到深夜也没有回家。
冀朝铸此前一直都是总理的随行翻译,诸如这种情况对于他的妻子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了,所有她并没有过多担心。
究竟是什么样的工作,就连冀朝铸的妻子都不能透露?此时的冀朝铸到底在干什么呢?
原来,就在这一天,基辛格博士经由巴基斯坦秘密到达了北京,而冀朝铸则以翻译的身份陪同中央首长在机场迎接他们一行。
基辛格此行一共在北京待了2天,其间包括周总理、等中央领导都与他进行了谈话。
由于当时中美关系错综复杂,会谈开始前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会谈结束后又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所以冀朝铸接连几日都没能回家。
由于当时的国际形势特别复杂,这两份公报的措辞必须慎之又慎,既要准确地表达信息,又要避免引起外界的误解。
为了这个“共同语言”,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好几天都没怎么睡觉,冀朝铸等外交部的工作人员更是如此。
而美方则认为,如此表态会使人们以为是美国总统有求于中国,所以才千里迢迢地访问中国。
最后经过七八个小时的讨论,双方终于达成了一致,中国政府在最后的公报中会明确表示:
中国政府是在得知尼克松总统有意来华访问的消息后,才由周总理作为代表,正式向尼克松发出的邀请。
所以在最后发布的公报中,不可以出现类似于“中国和台湾”或者“”的表述。
在迎接尼克松总统一行当天,令冀朝铸永生难忘的,就是尼克松总统主动向周总理握手,并亲口说出“我是跨越太平洋与中国人民握手”这句话的那一刻。
这一刻,代表着破裂了二十多年的中美关系终于开始重新走向友好、重新迈向和谐。
夫妇此次访美既要会见华盛顿的政府官员,也要会见美国企业、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工作强度可见一斑。
作为随行翻译,冀朝铸要一步不离地陪伴在夫妇身边,已经到了知天命年纪的他能挺得住吗?
就在亲朋好友都在为他会累坏身体而感到担心的时候,冀朝铸自己却斗志昂然地走马上任了。
当组织上确定让他担任小平同志的随行翻译时,这位已经年过半百的男人竟然开心得像个孩子,他对自己的妻子说:
而冀朝铸的妻子也十分理解自己的丈夫,她一边为丈夫准备出差的行李,一边半开玩笑地鼓励他道:
冀朝铸妻子的这句话本来只是一句玩笑,可怎料到,冀朝铸此后竟真的霍了命地干工作。
情况危急,白宫的医生为冀朝铸进行了紧急治疗,又是输液又是吸氧,好不容易才让他的情况稳定下来。
身体康复之后,冀朝铸就立刻回到了的身边,陪同着他们夫妇俩继续访美之旅。
因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有中国的领导人访问美国,所以夫妇此次访美之旅特别的引人注目。
在查阅他的个人资料时,美国人欣喜地发现,这位中国领导人的随行翻译,居然是哈佛大学的学生。
很快,美国的媒体便对从小在美国长大的中国外交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向他发出了采访的邀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