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沅纯中午相约跟朋友吃饭,扫码点餐,俩人不约而同的先找点心,我说宫廷四小件,她说拔丝香蕉,果然是女人的饭桌日常,不由得会心一乐,结果宫廷四小件是我们唯一吃光的一道菜。
现代人很多时候谈糖色变,把糖和三高肥胖等问题联系在一起,甚至在临床上像小建中这种以麦芽糖为主打的古方,都改成无糖版了。其实大可不必,真正适合小建中汤的人群一般也不怕糖。
养生的方式虽然多种多样,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保持身体良好的平衡状态,中国人做事所讲究的“度”指的就是这种状态。其实不光人体这样,日常的饮食起居也都是如此,我们平常说糖不好,指的是吃多了不好,何止是糖,酸咸苦辣,过度了都有遗患,喜怒爱恨,超出常规也都是毒。
甜在五味上属甘,甘与甜常常并称。中医理论将甘的性质归纳为四个字:甘能缓急,什么是缓急呢?打个比方,老年人津液亏虚,半夜腿肚子总是抽筋,严重者甚至难受的睡不着觉,经验丰富的老大夫会告诉患者睡前饮用点甜饮往往效果很好,比如甘蔗汁,橙汁,甜牛奶等。还有就是缓解痛经所用的红糖水,其实红糖水里面起主要止痛作用的,除了温暖也是这个甜。
这个还要从日常生活谈起,生活中我们都知道,吃辣锅前先喝点粥,这样比较养生,喝酒前先来杯酸奶,这样胃就不会太难受。其实辣和酒就可以称为“急”,这种突然的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的东西,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急”。粥和酸奶里的甘甜,则有效缓解了这种刺激。
还有一种急,来自我们自身,那就是焦虑。人在正常状态下,精神和身体都应该是恰到好处的柔软,而焦虑的时候,全身都处于紧绷的状态,神经一刻不得放松,这就背离了平衡的法度。这种情况可用辛来发散,唯酒可以浇胸中块垒,也可用甘来和缓,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雨。
可是生活中我们往往会见到这样的现象,那些外表精瘦、面色黑红、行动力和意志力都很强的人(中医体质学上所说的火形人),他们不爱吃甜食,事实上他们身体最需要甜来缓来润;而那些身体沉重、面色发白(或黄)、精神萎靡的人最喜甜食,理论上他们最需要控制的恰恰是甜。
《黄帝内经》上提到“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将和以甘药”,说的是另外一种人,他们身体极虚,耐受力很差,吃热药上火,吃凉药腹泻,这类人不妨多吃点甜,比如黄精,玉竹,天冬,桂圆,红枣,百合,枸杞,桑椹之类,一来可以滋真阴,二来还可泻虚火。
一般意义上我们谈养生重在谈养,说的是途径,是各种各样的养生方式,但归根结底落脚点在生,这才是养生真正的精神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