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阅兵前10年,人们对AI+医疗的探索更多的局限在医疗影像、医疗数据的打通等环节,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所展现的潜力让人们看到了AI+医疗更多的可能性。外界分析认为,医疗大模型在智能问诊、辅助决策、健康咨询乃至新药研发等都将带来革命性变化。
过去几个月,科技公司们接连发布了多款医疗大模型。比如百度推出的灵医大模型,商汤发布的升级版医疗健康大语言模型大医,京东健康推出的京医千询等。不过,这些大模型产品主要面向产业端提供服务,包括医院及医生、医药企业等。
科大讯飞在10月24日发布了基于讯飞星火3.0的医疗大模型,并推出了专门面向C端服务的讯飞晓医App,可实现病前预问诊、体检报告分析等功能。科大讯飞将晓医App定位为每个人的AI健康助手。
专门面向C端的AI医疗服务并不多见,这也与医疗场景的特殊性和严肃性有关。医疗领域的容错率极低,实际诊疗场景复杂,都需要市场更加以审慎的态度对待。讯飞医疗总裁陶晓东在1024大会的医疗论坛中就提到,由于医疗的严肃性、敏感性、专业性等特殊性, 医疗领域的大模型并不是简单的“从0到1”,需要深度融入医疗场景,契合临床的真实需求。
科大讯飞AI+医疗的思考可以从B端和C端两方面分析。针对B端的尝试要早得多,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表示,讯飞智医助理在2017年就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排名超过96.3%的人类考生,并开始向基层医院提供服务。科大讯飞对其的定位是医生的AI诊疗助理,目前已在全国400多个县区规模化应用,累计给出6.9亿次辅助诊断。
针对我国每年出院患者2.5亿人次、绝大部分患者出院即脱管的现实需求,AI也可以在病后健康指导提供帮助。讯飞医疗总裁陶晓东介绍称,以脑梗死患者为例,医疗大模型可以根据患者在院期间的病历数据,抽取关键的画像信息,生成出院后患者个性化健康指导。同时,平台自动提醒患者,并在康复过程中,通过AI随访电话等方式对患者进行主动式管理。
面向C端的服务则更加谨慎。刘庆峰说,几年前他们最开始提供服务时,结果只提供给医生,由医生来最终判断,强调的是人机协作,目的是帮助提高医生的能力。
随着这几年AI技术的逐渐成熟,他们才开始计划向C端服务。此前,讯飞的医疗大模型平台通过了工信部和国家卫健委的审核标准,是国内首个通过此类测试的大模型平台。
但讯飞晓医App的定位也非介入诊疗环节。它所提供的服务包括疾病预防、病症自查、报告解读、医疗信息查询等,主要定位是辅助提升用户就医效率和就医体验。
刘庆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医疗大模型的核心前提,一是不能开处方药,二是不能代替医生。AI更主要的作用是在帮助患者了解病情、辅助医患沟通等方面提供助力。
这也与当前的政策相符。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发布《北京市互联网诊疗监管实施办法(试行)》,提出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严禁在处方开具前向患者提供药品。
一个典型的应用场景是体检报告的解读。2021年全国健康检查人次达5.49亿,规模庞大,但普通人很少能看懂体检报告中种类繁多的检查数据,而借助AI的能力,则可以精准地对异常项目进行逐条、专业的解读,帮助普通人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我国全科医生的缺口达30万人,等级医院的医生能分配给单个病人的诊疗时间只有3分钟。而借助AI所提供的病前自查功能,则可以大幅提升问诊效率。比如,AI可根据患者对病情描述,给出专业的就诊建议和指导。“让医院的诊疗更高效,也让患者知道应该去哪个科室挂号。”刘庆峰说。
华西证券认为,AI+诊疗将成为缓解我国医疗资源短缺的“良药”。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2020-2025年AI+医疗市场规模呈现高增长状态,市场总规模在2025年将达385亿元。 AI+医疗有利于缓解我国医务人才短缺,同时助力解决人口老龄化及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问题。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一直是困扰我国医疗发展的难题。中国拥有14亿人口,但三甲医院总数仅有1716所,大量患者集中于大医院,基层医院门可罗雀。业内分析认为,医疗大模型将有助于提高基层医院的诊疗水平,推动分级诊疗。
2020年,工信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就提出,要在今年率先在医疗领域初步建立人工智能标准体系,鼓励人工智能医疗发展。
去年,科技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更是将影像智能辅助诊断、临床诊疗辅助决策等场景支持列为医疗领域应积极探索的方向。
随着大模型底座能力的不断加强,医疗大模型或将更深刻地革新传统医疗服务体系。但与此同时,也应当对AI+医疗的应用持以理性态度,保证医疗大模型产业生态的良性发展,共同推动医疗领域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