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怀特沃尔多20世纪90年代“亚健康”概念的提出揭示一个现象:健康不再仅仅局限于不生病这么简单模糊的范畴,在健康与疾病之间,人们开始认识到存在着一种“灰色状态”。
《黄帝内经》中提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治”,为治理、管理的意思。“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其在中医的主要思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面对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普遍存在的“灰色状态”亚健康,近年来,何清湖通过产学研的创新实践和探索,成为国内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学的主要创立者。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对健康水平要求的提高,亚健康这一词汇迅速成为与健康养生相关的热门词汇,健康产业呈现井喷式发展。但产业发展的旺盛需求与学术支撑的捉襟见肘成为制约整个行业发展的最大阻碍。
何清湖说,中医治未病理念源远流长,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独具影响的理论之一。中医治未病理念发展到今天,趋于成熟。在中医治未病理念指导下,中医药系统的养生保健理论
体系和独特的干预疗法,对那些“感觉不舒服又查不出病”的亚健康人群,无论是从卫生经济学角度,还是从医学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何推动中医亚健康学的发展?加快学科教材编写,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200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函,将这一教材编写的重任交给了何清湖,并组成了一支专业的团队:由何清湖牵头,委托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与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联合全国相关专家编纂亚健康专业系列教材。
2008年10月9日,何清湖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文章《突出中医特色,科学构建亚健康学科体系》,标志着中医亚健康学的学科构建正式开始。通过湖南中医药大学与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的专家团队合作,在中和亚健康服务中心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已出版三批亚健康系列教材,共28本。
2008年,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项目《中医药“上工治未病”工程项目以及中医药对亚健康防治干预研究》立项。“通过这一项目,能够比较全面地整理、总结中医治未病的具体方法经验。”何清湖说,基于此项目研究成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机关服务局原局长孙涛与他共同主编《中医治未病》,系统构建了中医治未病学科的理论体系。构建学科并形成理论体系,何清湖成为国内中医亚健康学的主要创立者。
为了《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的推广宣传,何清湖还带领团队第一时间出版了对应的解读本。
“学科教材逐渐完善后,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也很重要。”于是,在何清湖的牵头组织下,2012年湖南中医药大学获得教育部批准,把中医亚健康学设置为中医学下的二级学科,并获得中医亚健康学硕士与博士学位授予资格,于2013 年正式向全国招生。
湖南中医药大学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所具有中医亚健康学硕士与博士授予权的高校。以何清湖为学科带头人的学科团队目前已培养中医亚健康学方向博士后、博士、硕士等几十人,中医亚健康学的学科梯队形成。2018年,何清湖又组织申报了中医养生学本科专业并于2019年开始招生。
“与其他高校的中医养生专业不同的是,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养生学本科专业是以亚健康的辨识与干预为主要培养方向,从而为治未病与亚健康学科人才的培养补齐了本科层次的最后一块拼图。”何清湖介绍。
在何清湖看来,行业政策与标准的制定也尤为重要。从2017年开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委托何清湖带领团队开展一系列治未病相关的政策研究,形成了《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征求意见稿)》《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 2019年-2022年)实施方案》,并提交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而何清湖带领团队起草的《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健康教育中医药基本内容》已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为了推动政策文件的推广宣传,何清湖还带领团队第一时间出版了对应的解读本。
在标准制订领域,何清湖带领团队先后制订了《中医健康管理服务规范》《传统中医养生服务管理规范》《中医亚健康状态分类指南》《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非医疗养生保健专业使用)》等系列团体标准。
标准的制订填补了行业空白,为推动治未病与亚健康行业的有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在治未病与亚健康学科领域,何清湖提出了多项原创理论与思想,推动了学科理论体系的发展。
何清湖从中医基础理论、常见症状、流行病学调查、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男子亚健康以肾为本”“女子亚健康以肝为本”“小儿亚健康以脾为本”等新理论。每一个新理论的提出都代表着相应健康产业迫切的需求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2016年成立的中华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为学科发展、学术交流以及学术与产业的互融互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从2008年启动至今,已逾十年时间。如今,中医治未病在疫情考验、互联网冲击和市场巨变的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全面升级,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基于目前中医药行业发展存在知识碎片化、过度专业化、过度西化思维的背景,何清湖提出了“中医+”思维的新思维模式。
在“中医+”思维的指导下,中医治未病学科的发展需要遵循“中医药学科内部+”,即中医治未病各家学说的融合、治未病理论与其他理论的融合、治未病内涵与外延的融合、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融合,以及治未病发展“六位一体”(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相融合。
同时,中医治未病学科的发展需要“中医药学+X”思维,即学术与时代脉搏相融合,治未病学科与不同学科的交叉,治未病学科与标准规范的融合。学科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与产业
从中医治未病所面临的时代背景深入剖析,何清湖提出中医治未病全面升级要从学术化、产业化、生活化、智能化、网络化 5 个方面着手,从而为我国中医治未病事业在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提供参考。
推动学术与产业融合发展,2016年,何清湖筹建成立了中华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并担任主任委员,同时担任了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慢病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
学术平台的搭建为学科发展、学术交流以及学术与产业的互融互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何清湖的带领下,学术团队先后与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寿仙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数十家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在亚健康检测与评估技术、治未病中心规范化建设、亚健康干预产品与技术研发、互联网中医院建设与健康管理服务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与谷医堂(湖南)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就具备典型意义:在互联网中医院的运营服务模式方面开创了先河,提出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是互联网中医院的核心服务内容。在何清湖的带领下,编纂出版了国内首套互联网中医院医护人员培训系列教材,系统构建了互联网中医院的人才培养体系。
而与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探索治未病中心智慧中药房的经营模式,以中药配方颗粒剂为主,在临证应用、运营管理、膏方制作等方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推广应用模式。与湖南东健药业有限公司合作,在龟甲胶与鹿角胶的基础研究、动物实验、膏方研发、人才培养、科普宣传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产生了系列成果。
学术与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有效推动了治未病与亚健康学术的快速发展,使学术发展真正为推动行业进步而努力,不仅使学术研究赋予更多实用价值,同时也为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