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智勋近况【华夏经纬网综合报道】美国樱桃(车厘子)半年被查出22批农药残留超标,是台湾地区查验进口食品的违规常客。虽然台当局“食药署”表示已行文给“美国在台协会”(AIT),但却被揭露,碍于美方的压力,目前仍不敢禁止美国樱桃进口。对比
台“食药署副署长”林金富说,若不依照台湾的农药残留标准,那就要由美方提出“农药残留容许量标准”修正,经台“食药署”专家会议讨论通过后才能放宽标准。以过往经验来看,美国若提出修正残留标准,台“食药署”通常“不敢不通过”,但如果美国提出修正且台当局通过,就代表美方以后出口的樱桃可残留比现在更多的禁用农药,台湾民众就可能吃进更多残留农药。
对此,中国民意代表马文君痛批,这就是台“食药署”把关食安的态度?美国人得罪不起,台湾人就得弃守?她强调如果违规的不是美国、日本,“食药署”又是另一张嘴脸两套标准。早先,进口台湾的日本草莓多次被验出农药残留,“日本交流协会”竟然反过来要求台“食药署”放宽管制,最后“食药署”竟顺从日方需求,放宽日本草莓的农药限制,使得日本的农药残留超标的草莓继续进口台湾。
确实如此,当局无视岛内民众食品安全,进口美日“毒猪”、“毒果”;面对大陆产品,却无限刁难,不仅违反世贸原则禁止逾千项大陆农产品进口,而且说不出禁止的理由。
香港《大公报》社评指出,当局对美日农产品和中国大陆农产品的两副截然不同的嘴脸再次说明了根本就是意识形态挂帅,为了讨好美国和日本,进口“毒猪”、“毒樱桃”、“毒草莓”,不惜牺牲台湾民众健康福祉。另一方面,出于“仇中反中”的畸形心态,明知两岸经济合作有利于推动台湾经济发展,也百般阻挠两岸经合,严格限制进口大陆2509项产品。
针对当局的无理行径,4月12日,商务部发布2023年第11号公告,决定就台湾地区对大陆贸易限制措施进行贸易壁垒调查。
经过四个月的调查,8月17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说明了对台贸易壁垒调查进展情况。初步调查显示,台湾地区对大陆贸易限制措施涉嫌违反世贸组织关于“非歧视原则”“普遍取消数量限制原则”等规则。
“大陆在世贸组织历次对台贸易政策审议中均明确表达了关注,敦促台方切实履行世贸承诺,但台方至今未改变相关做法。”束珏婷说,台湾地区禁止进口大陆的产品范围近年来总体呈现扩大趋势,本次调查涉及产品已从立案时的2455项调整至目前的2509项。主要包括农产品、五矿化工产品等。
此外,受台贸易限制措施影响,大陆石化、纺织、机电设备、汽车等多个类别的产品以及许多物美价廉的农产品和民生必需品无法对台出口,对相关出口企业利益造成负面影响。参与调查的企业和商协会呼吁台湾地区尽快取消对大陆的贸易限制措施。下一步,调查机关也将依据有关规定继续深入开展调查工作。
香港《大公报》直言,当局一边享受两岸经贸“红利”,一边却大肆向美军购,用以对抗大陆,还诬蔑大陆用经济手段“打压台湾”。好处拿尽,风凉话说尽,蔡英文和无耻之极。
由于台湾方面多年来一直严格限制进口大陆产品,而大陆方面则对台湾产品敞开大门,导致台湾方面在两岸经贸往来中享受着巨额顺差。去年台湾对大陆就享有高达约1565亿美元的贸易顺差,2021年贸易顺差更突破1700亿美元。
而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相关规定,给予一个成员的待遇,也要同时给其他成员,即所谓最惠待遇原则。中国大陆遵循WTO规则,但台湾方面却一直违反WTO原则,歧视性地专门禁止或限制进口大陆产品。早前岛内市面严重缺乏鸡蛋,但台当局宁愿千里迢迢地进口价格较贵的泰国、澳洲鸡蛋,也不愿购买成本较低、运输方便的大陆鸡蛋。又如,台湾苹果产量很少,于是开放进口美国和日本的苹果,却禁止购买大陆苹果。再如,大陆进口台湾地区的米粉,但台湾方面却禁止进口大陆的螺蛳粉。这不是歧视?什么才是歧视?
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18日表示,商务部对台贸易壁垒调查的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当局单方面限制大量大陆产品输入,涉嫌违反世贸组织关于“非歧视原则”、“普遍取消数量限制原则”等规则,损害了大陆相关产业和企业利益,同时也损害了台湾消费者利益。
朱凤莲说,2010年6月,两岸在“九二共识”基础上,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ECFA是为推动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及自由化达成的特殊安排,其生效实施给两岸特别是台湾相关企业和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当局上台以来,不仅未采取切实举措解除对大陆歧视性贸易限制,还不断变本加厉,如本次调查立案时涉及产品2455项,在调查期间又调整至2509项。
孙文学校北院院长林定芃表示,一旦大陆的最终调查结果出炉,若显示台湾对陆输台产品采取了不合理、不公平的对待,相信大陆可能会祭出惩罚性关税或限制性出口等反制措施,这对台湾出口及相关产业的冲击不容小觑,台湾经济将受到重大打击。
林定芃奉劝当局不能一边享受两岸贸易的红利,一边对抗大陆,当局应悬崖勒马,改善两岸关系,对大陆商品采取一视同仁的公平对待。(新闻来源:香港《大公报》、中新网、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