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从东方到西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饮食方面,也从追求美味逐渐转向倡导健康与营养。如何在吃饱的同时吃好,越来越受到市民的关注。
如今,信息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化,大量健康饮食、养生饮食的信息在网络传播,纷繁冗杂,泥沙俱下,怎样才能吃得营养、吃得健康,让人们不知所措。
5月13日,国家卫计委发布了2016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南》由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特定人群膳食指南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实践三个部分组成,其中,一般人群膳食指南是重点部分,针对2岁以上的所有健康人群,提出了6条核心推荐。
你吃对了吗?日前,记者走访市区街头,就市民们对“健康饮食”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调查。
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250—400g,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g,薯类50—100g。
17日上午,记者在市区建设路菜市场见到了正在买菜的市民任国芳,她的菜篮子已经装满,看来“收获”颇丰。
在仔细听记者讲述了《指南》中“食物多样”的推荐后,任国芳高兴地摊开了自己的菜篮子,“之前没有听说过《指南》,我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买菜,没想到误打误撞还买对了。”任国芳篮子里摆放着鱼、鸡蛋、番茄、豆腐、芹菜、黄瓜等食材,这些食材,她准备分1-2天吃完。
任国芳告诉记者,子女工作忙,中午一般不回家吃饭,她每天的主要任务,是为老伴、自己和上小学的孙女准备饭菜,“都说小娃娃多吃鱼聪明,所以我变着花样给她做鱼吃。”此外,红烧排骨、凉拌鸡和土豆烧鸡,也是孙女最爱的菜品。
以前,任国芳做菜喜欢多做一些,“特别是烧菜,做一次可以吃2—3天。”这样的习惯遭到了儿女们的一致反对,“我还说他们嘴刁,原来他们说的是对的,天天吃一样的东西,不健康也不营养。”
任国芳表示,按照《指南》的建议,她决定,在菜品的花样翻新上再多下点功夫,“比如青椒肉丝,除了青椒和肉,还可以加点木耳、芹菜、莴笋,一道菜就包含了5种东西。”对于《指南》中“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的建议,她信心满满地表示,“完得成!”
各年龄段人群都应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食不过量,控制总能量摄入,保持能量平衡。
坚持日常身体活动,每周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累计150分钟以上;主动身体活动最好每天6000步。
17日下午7点,在市区博物馆门前的广场,伴着悠扬欢快的音乐,市民刘红珍跟着衣着统一的“大部队”舞动起来。
去年,原本在宝兴县工作的刘红珍退休了。于是,她与老伴一起搬到雨城区,和子女一起居住。离开了生活几十年的小县城,刚开始,她有些不习惯,“雅安也有亲戚朋友,他们各有各的事,自己却一天到晚都没事做。”
每天,趁着买菜的时间,刘红珍拖着老伴出来走一走,其余时间就待在家里看电视、做家务,时间一长,总觉得腰腿酸酸的,心情也很压抑。“人老了,就要多活动。”刘红珍决心改变自己,主动出门“动起来”。
当日,是刘红珍来广场学跳舞的第4天,没有舞蹈基础的她学得很吃力。“她们都跳得太好了,一对比,我好像是在做广播操。”她不好意思地说。不过,自从开始学跳舞以来,她感觉每天的生活有了去处,有了“盼头”,“生活还是要有规律,人才能有精神。”
在听到记者讲述《指南》中关于“吃动平衡”的推荐后,刘红珍表示,会按照《指南》要求坚持锻炼,“只要不下雨,我每天都来跳舞、活动。”至于“每天6000步”的标准,她表示会提醒、监督老伴尽量完成。
如今,水果已成为家家必备的食物。而对市民张燕来说,选择水果,除了保证每天达到应有的摄入量、注重新鲜和美味外,还要特别注重“应季”。
张燕是市区某医院的护士,也是一个两岁多女孩的妈妈。因此,她特别关注吃的问题,“我们小时候,什么季节吃什么水果,是有规律的,不像现在,一年四季,什么水果都能买到。”
温室里栽培出的反季节水果,大大丰富了市场,也确实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张燕认为,反季节水果使用的化学成分更多,加上长途运输影响了新鲜度,偶尔尝鲜可以,如果多吃,可能会对孩子身体造成伤害,“这段时间,应季的水果应该是西瓜、樱桃、油桃等,尤其是西瓜,特别适合夏天吃。”
张燕向记者介绍了自己选西瓜的小窍门,“我只买切开卖的西瓜,不能只看红不红,还要看西瓜籽是不是黑色的。如果是黑色,就是自然成熟的,如果是白色,那很可能是用药物催熟的,不能买。”
除了蔬菜水果,张燕也很注重奶制品的食用,家里除了预定的鲜牛奶,也经常贮备各式酸奶,“鲜牛奶和酸奶有不一样的营养成分,对身体各有好处。”同时,张燕还常给女儿购买奶酪,“超市里的奶酪有很多不同口味,每天一小盒,娃娃也喜欢吃。”
“以前生活条件不好,就怕娃娃营养不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又怕娃娃营养过剩。”家住市区康藏路某小区的张瑾玉很无奈,孙子不到8岁,体重已经飙升到40多公斤,这让她有些发愁。
听记者讲述了《指南》中每周吃鱼、肉、蛋数量的建议后,张瑾玉表示,“严重超标了。”原来,孙子最喜欢吃肉类食物,一个人能吃完一大盘卤牛肉。一旦没有喜欢的菜品,他就闹着不吃饭,让张瑾玉心疼不已,只能依着他,“红烧肉、回锅肉、粉蒸肉……看嘛,他喜欢的全是要长胖的菜。”
体重超标,导致孙子参加体育锻炼时非常吃力,加上《指南》上的忠告,张瑾玉想着,要开始控制菜品中肉类的数量,“每天只能吃120-200g,就是不超过4两,坚决执行。”同时,她也会尽量用鱼类代替猪肉、牛肉,“吃鱼不容易长胖。”
至于烟熏、腌制的肉类,张瑾玉表示,家里本来就很少吃。之前,她从新闻上看到过吃太多腊肉、香肠的危害,“脂肪量高,含盐量也高,对身体不好的。”因此,家里人只在过年时买一点尝鲜,其余时间都尽量购买新鲜的肉类,现做现吃。
俗话说,病从口入,对此,张瑾玉有自己的理解,“以前说病从口入,是指吃得不卫生,现在,大家在‘吃’上花的钱越来越多了,然而吃得太好却不一定健康。”她决定,立刻改变做菜的习惯,让家人吃得更健康。
培养清淡饮食习惯,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成人每天食盐不超过6g,每天烹调油25—30g。
足量饮水,成年人每天7—8杯(1500—1700ml),提倡饮用白开水和茶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儿童少年、孕妇、乳母不应饮酒;成人如饮酒,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
下午4点,市民吴鸿的手机发出“哗啦啦”的声音,这是一款名为“每天八杯水”的APP发出的提示,她从电脑前起身,倒了一杯水喝。
吴鸿是我市某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每天上班都要在座位上忙碌七八个小时,常常一低头,就是大半天,忘了喝水和休息。长时间的工作、缺水,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皮肤干燥,长斑点,身体也不舒服。”在朋友的推荐下,吴鸿下载了“每天八杯水”APP。
打开APP,记者看到,简单的界面上分设了小贴士、统计等栏目,除了讲解饮水不足的危害、什么时间喝水最合适等常识,还能自主设置喝水的提醒时间。一到时间,手机就会像闹钟一样,发出提示音,提醒人们喝水。
“水是生命之源,喝水的好处太多了。”吴鸿也知道,饮料、果汁都不能代替白开水,不过,她喜欢在水里加几朵玫瑰花,“看着漂亮,闻着有淡淡的香味,喝水都成了享受。”
关于《指南》中对“少盐少油”的建议,吴鸿也尽量在遵循,“做菜时少放点盐;炒菜用不粘锅,就能少用点油。这些都是一件件小事,但小事积累起来,就能让身体更健康。”
除了饮食习惯、用量上的建议,《指南》也在“新食尚”方面明确了规范——珍惜食物,按需备餐,提倡分餐不浪费;选择新鲜卫生的食物和适宜的烹调方式;食物制备生熟分开、熟食二次加热要热透;学会阅读食品标签,合理选择食品;多回家吃饭,享受食物和亲情;传承优良文化,兴饮食文明新风。
采访中,不少市民表示,“吃”对中国人而言,不仅是生理上的需要,更是沟通交流、融洽情感的大事,《指南》中的核心推荐有效、实用、接地气,对人们的生活有极大帮助。
男人需要健康,有时候饮食上的调理比服用任何药物都要强。1/2瓣生蒜防肠癌对爱胡吃海塞的男人来说,肠癌比较喜欢“
很多人习惯饭后吃冷饮,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许多人更有这样的习惯,事实上饭后吃冷饮并不是一个好的健康生活习惯。有研究显
糯米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谷类食品,除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外,还含丰富的钙、磷、铁、维生素B1、B2等。中医认为,糯米性
1. 过咸食物:人体对食盐的生理需要极低,成人每天7克以下、儿童每天4克以下就足够了。常吃过咸食物会损伤动脉血管,影响脑
竹笋是竹的嫩茎,它肉质细嫩,松脆可口,滋味鲜美.古往今来,它一直被视为菜中珍品,有山珍之誉,有蔬菜第一品美称。历代文人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