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炫舞卡八音盒挂说起选择这门课的初心,大概是因为我对传统文化有着特别的兴趣,除了常见的传统文学之外,还希望从更多形式进行了解。走近课堂之前,我一直以为养生只和中医穴位有关,对这门课的认识也仅限于同学介绍中的上课轻松、老师温和。一个学期过去,我从中得到的收获比想象的更多,除了基本的养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观念的更新、态度的转变,是对我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课堂上,我接触了很多充满禅意的词语,比如意形结合、天人合一,也尝试了很多未曾听说的活动,比如正念行走、身体扫描、导引保健功等。而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正念观呼吸。 正念呼吸要求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感受气体流通的过程,看似容易,实际坚持下去却很难。最开始的时候,我总是胡思乱想,觉得时间过得太慢,完全无法静下心来;或是昏昏欲睡,大脑陷入休眠状态。而后的几次练习,我开始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思想,渐渐地杂乱的念头便越来越少了。正念的方法在生活中也有很大所用,在情绪急躁的时候,我会通过它让自己平静下来;压力过大而失眠的时候,也可以用它放空念头,让自己放松地养足精神。
在我看来,“活在当下”与随波逐流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一种智慧,后者则是一种软弱。所谓身心合一,意味着人的心态决定了他的选择,选择决定了他的行为,而行为最终构成了他的命运。 每学期都会有这么一段时期,课程排满、考试集中,各种社团活动也纷纷开展,紧张的节奏让人手忙脚乱,不管在做什么,我时刻都在想着这一周有什么需要完成的任务,担心自己能否应付得来。这种急躁和忧虑可能是一种动力,但带来更多的是负面情绪,并不能帮助我走出困境,唯有活在当下、身心合一,尽心专注于眼下所做的事情,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同时,“活在当下”也是治疗拖延症的一剂良药。生活轻松时我们往往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觉得自己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耗费,怠于做任何事。现在我明白,当下的每一分自由的时光都需要把握,身边的每一分美好和愉悦都值得珍惜,如果总是妥协于内心的懒惰,寄希望于明天,就会丧失主动选择的机会,被未知的变数所左右。
恍然间已临近期末,体育课也即将结束了。在这里,我遇到了和善而耐心的老师,听到了新奇深奥的知识,也在交流感受的环节里和担任体测志愿者的过程中,认识了更多的朋友。不得不说,老师非常有行动力,当提到有同学建议进行户外活动的时候,立刻带我们前往北湖,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运动。虽然一圈跑下来很累,但是对缺乏主动锻炼的我们来说,也是必要的练习机会。几次下来确实有
所收效,不断提高的长跑成绩让我很开心也很感激,算是不负明媚春光。希望老师以后能多增加一些不同的教学内容,让课程更丰富起来。
或许我对动作的掌握还不标准,对知识理解还很浅薄,但通过这些基本功,我学会了如何用积极观念看待生活。正念练习“活在当下”的精神,导引保健功“柔和缓慢、连贯圆活”的标准,让我明白快是一种能力,而慢是一种态度。与其在匆忙庸碌中一笔带过,何不将急切的脚步放缓,细细品味沿途的美好风景,给心灵添一份优雅从容呢?
时光飞逝,白驹过隙。斗转星移间练习养生气功已历时一个学期。 在众多的体育课中,我偏偏看中了养生,并且作为我的选课第一志愿,是有目的的。选择养生的初衷其实很简单,只是不想在室外上体育课。可是这个初衷却与老师教给我们的养生知识不谋而合,当然,这是后话。在上这次课之前,由于上学期同样选学了养生,所以我对养生课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更多地是被她的神秘感所吸引。
在养生课上我学到了很多。首先,身体是一个人的本钱,相比那些身外之物,健康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但是,我和我周围的同学们偏偏普遍不够爱惜自己的身体。经常贪黑熬夜面对电脑学习或娱乐,导致视力下降、内分泌失调等等问题。为此,每次课结束前十几分钟,老师专门空出来给我们讲授按摩经络穴位、最健康的作息时间、季节更替的养生、眼睛保健等养生知识。在为老师的良苦用心所感动的同时,我也为自己经常作息不规律而感到懊恼。我也能希望能将自己所学的仅有的一些养生知识也都一点点的教给我的父母,让他们在年级越来越大的日子里,没有疾病的烦恼,做到防患于未然。养生正是让我们健康生活的一个阶梯。上的第一节养生课让我印象很深刻,李老师范动作规范而徐缓,如大师般的风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带着期盼开始了学习这门课程的旅程。
这学期,李老师的授课内容主要是张广德老师的《舒心平血功》和《益气养肺功》。两套功法都只有8式,功法不难,套路简单却有效。练习之初,自己始终比别人快上那么几拍。我便暗地里下定决心要跟上大家的步伐,每个星期五下课回去之后,自己再温习着打上两三遍。令人高兴的是,通过我的勤加练习,我逐渐找到了那种养生功法的感觉,松肩坠肘等基本要领基本到位。现在再做这套功法我便已如炉火纯青般娴熟,不敢说浑然天成,至少可以一挥而就。听着徐缓的音乐,我就能心平气和,抛开一起烦恼。“白猿献果”、“金象卷鼻”、“黄莺叠膀”等等。这些都已经烂熟于心。功法开始时有这么几句话:“夜阑人静万虑抛,意守丹田封七窍。呼吸徐缓搭鹊桥,身轻如烟飘云霄。”虽然我只能囫囵理解它的意思,但是我想,这大概就是养生的真谛了吧。
另外,根据一份调查显示:近90%的大学生每次参加课外活动的时间不足一小时,超过54%的大学生每周只参加1到2次的课外体育活动,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群体体质的整体下滑。我想就老师讲的养生知识结合自己的理解并参考相关资料,总结了三点关于我们大学生养生的建议,给广大的同学们参考。
现在的大学生们大多都有晚上熬夜打游戏,看书早上或者白天补觉的习惯并且直接导致了不能够正常进行一日三餐。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一日三餐能够对身体机能进行能量的补充,满足人体的正常运转。如果不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容易
使自己的身体免疫力下降,健康状况肯定有影响。有时候也会使自己的生物钟失调,这样对眼睛及脑部的伤害比较大。时间长了就会出现体力不支、易累、心烦等现象。因此,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十分重要的。
根据中医饮食保健的特点来说:在素食的基础上,力求荤素搭配,全面膳食。不主张偏食,不提倡过量与废食。注重协调阴阳、脏腑。同学们应该注意在日常饮食中不能够光根据自己的喜好吃单一的食品种类或者为了盲目减肥而不吃食物。由于近几年,在高校女生的减肥队伍越来越庞大。为了身体的所谓苗条,整天不吃饭,吃减肥药品,结果身体搞坏了,心理方面也形成一种疾患。同时也要注意不能挑食和偏食。很多女生普遍存在着挑食和偏食现象,这不吃、那不吃,要么暴饮暴食。有时候打一个菜,吃不下几口,就倒掉,这样身体缺乏营养,体质也就自然下降。男生不能够酗酒。很大一部分学生有参加聚会的习惯,借着给同学过生日、同乡会、庆祝会,各种理由的宴请也就此起彼伏,豪饮一番,结果不胜酒力,每次下来,都难受几天,甚至送医院抢救。
其次,还应该根据自己的体质有选择性的选择一些食物。(摘自《大话养生》)例如:人的体质简单分类为三种。阴性体质偏寒,宜食偏温热的食物;阳性体质偏热,宜食偏寒凉的食物;平性体质属正常,宜食平性的食物。 体瘦者多阴虚(火旺),宜食甘润生津之品;体胖者多痰湿,宜食清淡化痰之物。
同时,在不同的季节对食物的选择也有差别。例如:春气通肝——少吃酸味,增加甘味,宜清淡温平。多吃时鲜蔬菜,少吃肥肉和辛辣食品。夏气通心——出汗多,易耗气阴。宜食清凉解暑、补气养阴的食物。长夏之气通脾——湿气较重,宜食清淡食品,可以化湿,以利脾气之运化。秋气通肺——干燥,宜食生津养肺,润燥护肤的食品。冬气通肾——寒冷,宜食温阳肉类食品,以助人体阳气。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能够前身健体缓解压力。但是现在有很多学校不组织早操。即使组织,因为场地、天气的限制,加之大学生们的普遍反感,早操根本就达不到预想效果,甚至很多学生在网上发帖攻击学校,要求取消早操。一定量的运动驱除忧虑,焕发精神。控制体重,降低血胆固醇浓度、防止骨质疏松 、有利于降低血压 、消除紧张力 、改善入睡能力,提高睡眠质量 、抵抗焦虑和压抑感,增加积极性和乐观感。
大学生的养生保健可能够仅靠这三点就能够完成,养生保健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只要大家多一些养生保健的基本知识和养成好习惯都能够养成健康的体阔。
学期,每次上养生课都是我最快乐的时光,老师教我们新鲜的准备运动,有些是老师自创的,很适合我们也很科学,我们做起来很有趣味。各种知识的渗透让我觉得受益匪浅。这样的体育课是我想是我所享受的。
养生概念的界定和科学分类是继承和弘扬传统养生文化、构建养生学科首先要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养生文化传播与实践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多年来,我国许多体育工作者和中医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继承与研究,取得了一些的成果。但是养生定义和分类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在概念和词汇上混淆、随意和共用的现象较普遍,从而造成了体育与养生在理论上、实践中的误区与混乱。有的体育工作者把传统养生轻率地统称为体育养生;有的把传统养生中的身体运动部分定义为体育养生。而在中医学和传统养生领域却将形体运动部分一直称作“运动养生”。体育书刊上也曾出现体育养生、养生体育、体育运动养生、传统体育养生、传统运动养生、运动养生等概念,给我们原本就不成熟的养生体系构建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中带来许多困惑。只有正本清源,才能澄清目前理论界的一些混淆和纷争,才能促进养生学科的继承与发展,才能保证实践探索和学术交流的顺利进行。
一个科学的概念,必然有确定的含义和所指对象的范围,也只有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能运用概念进行正确的思维。而概念与词语的运用是密不可分的,恰当地运用词语来反映概念是人们准确表达思想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需选择简洁明确的词语来反映概念。为正确理解和使用有关体育、运动与养生的词汇,就有必要运用形式逻辑的方法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予以新的界定和划分。
养生,通常以词源释义,即保养、养护、养育生命之义。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摄养、养育、养护、赡养、调养、补养之意。养生的实质,是指采用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的一系
列综合性措施,保证人的生命体在自然和社会的大环境中保持平衡和适应,从而达到保养身心、健康长寿的目的。古人把所有的保健延年活动统称为“养生”。 养生学是研究养生活动的一门学科,是在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理的基础上,阐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提高生命质量的理论和方法的学说。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定义是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养生的定义是: “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节欲、辟谷等手段,以期达到健康、长寿目的的方法。”养生的内涵,几乎关系到大文化的所有领域,囊括了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高人类生命质量的一切内容。凡是对人健康长寿起良好作用的措施均可纳入养生学范畴,可涵盖生命的全过程。养生学的内容丰富多彩、内涵深刻,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教化水平,充满勃勃生机和浓郁的东方文明特点。
划分是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分类是以对象的本质属性和显著特征作为划分根据的划分。传统养生学由于内容的博大精深,很难用一个标准进行划分。从养生学的学科组成来分,有中医养生学、道家养生学、佛家养生学、武术养生学、儒家养生学、民俗养生学等;从采取养生的方法又可分为:情志养生、运动养生、饮食养生、四时养生、环境养生、起居养生、饮茶养生、饮酒养生、气功养生、房室养生、药膳养生等;从养生的人群对象来分,有婴幼儿养生、儿童养生、青少年养生、成年养生、老年养生、妇女养生等。
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关于“体育”的定义是:“体育是为增强体质和获得增强体质的技能而进行的训练”;目前国内对体育的“以身体活动为媒介” 的本质属性和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主要功能已达到共识。虽然体育与养生的目标共同之处是促进身心发展,但其侧重点不同,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媒
介来达到健康的目标,即身体运动是体育的本质特征,侧重点在于养形,即表现为追求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的改善、外在的形体健美等;主要理论依据是运动超量恢复原理,即通过运动,来提高心率,脉博、血压、血流量、代谢率等指标,使机体产生疲劳,并经休息而达到“超量”恢复,从而实现增强体质的功能。
而养生则侧重于养神,讲究修身养性、道德为先、动静结合、以静为主,强调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其形式有情志调节、四时调摄、导引吐纳、饮食养护、环境选择、起居有常、药饵服食、节欲等。在形体运动方面,养生虽也有导引吐纳,但其科学原理和本质特征与体育是不同的。养生的身体运动重视加强人体内部运动,即精、气、神的锻炼。它不追求短期内身体的激烈运动和外在的变化,而是通过姿势、呼吸、意念的整体锻炼,逐步地调整生理、心理功能,加强对机体的健康效应。如身体导引,是一种柔和、缓慢、均匀的运动,它的原理并不是运动超量恢复,而是通过调气、调神、调形,达到机体筋络通畅,修复人体内在功能,从而复元,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从以上两个概念的本质属性和特征分析,体育与养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起来,并不存在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
动静结合且有度协调更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促进与和谐发展,构成了现代健康活动的基本特色。增进健康若只侧重于运动,而偏废日常生活中的养生(包括心理状态的调整等),则势必会造成整体健康的不协调,也会形成传统养生思想的丢失。运动只是生命的一部分,也仅是保持人体健康的一个方面,运动和养生相辅相成,对于构建现代健康的理论基础有非常重要意义。
养生学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门户繁多,各具特色的理论学派。有静神养生、动形养生、调气养生、固精养生、食养养生、药饵养生等学派。但一直没有体育养生一说,因为体育一词的产生是二十世纪的事情,是伴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而逐渐形成的,经历了“体操”、“体操与体育”、“体育”三个阶段,直到1922年,“体育”这一名词术语才被正式确立,并沿用至今。
有许多学者对“传统体育养生”这一概念作出了定义。如陈青山先生的“体育养生学是在中国传统养生学的理论指导下,通过一定的身体姿势和动作,进行自我调理,使体内真气充沛,阴阳平衡的一门理论和方法相结合的科学。”王光先生的“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是以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并兼有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健身方法飞一门科学。”邱丕相先生的“传统体育养生学是通过人体自身的姿势调整、呼吸锻炼、意念控制,使身心融为一体,达到增强人体各部分机能,诱导和启发人体内在潜力,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对传统体育养生的概念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
从“传统体育养生”这一概念可以看出,其属概念应是“养生”,种概念是传统体育养生,即是将养生内涵中身体运动部分划分出来并进行定义。体育与养生的内涵交叉部分为缓慢的身体练习,它符合体育的概念内涵,又符合养生的原则,属养生范畴。但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养,供养也,从食,羊声。”“养”是首先是不“用”。养生从本义来说是尽量减少人体的消耗,这同现代体育通过提高新陈代谢率来增进健康的本质又是不同的。那如何进行科学的定义呢?根据逻辑学对概念的划分必须遵循:“划分标准必须对称,即划分后诸子项外延的总和,必须正好等于母项的外延”;“一次划分只能根据一个标准”;“划分后的诸子项必须互相排斥”;“具有交叉关系的概念不能并列使用”;体育与养生两个概念之间有部分相重合,因此它们的交叉部分可称之为交叉概念,不能并列使用。 “体育和养生”这一并列的词语首先被排除在外;其次体育与养生两概念也不是从属关系,不能把体育称为养生的种概念。
从上面我们对体育与养生的区别来看,体育的原理和本质属性与养生有较大的区别,将两者组合在一起,容易产生歧义。养生学发展历程中一直是使用“运动养生”一词来表述这
一交叉概念。这是科学合理的。因为体育与养生交叉概念的外延是形体导引,也即身体的运动。这种绵缓的形体导引活动须意识内守、心平气和、不急不躁,并需要以良好的心境为前提,从这一特征上看,交叉概念应强调于养生的本质属性,避免产生歧义和误解。因此应弃用“体育养生”、“养生体育”、“传统体育养生”等词汇。何况李力研先生认为“中国没产生过体育”,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的胡小明教授也认为: “上世纪70年代末,曾刻苦学习中国体育史,常掩卷叹息——中国古代无体育、近代不科学、现代缺理论。“说“古代无体育”,主要是指中国古代没有较完整的体育思想观念、知识体系、传承制度和运行机制。健康、长寿等养生思想,射、御等礼仪教育,舞狮舞龙等节庆民俗,搏击武艺等杀人之术,只能称为体育的萌芽”
在传统养生学领域,尤其是在中医养生领域,基本无人使用“传统体育养生”这一概念和词汇,使用的都是“运动养生”。只是在体育界,为了弘扬传统养生学的健身作用和传承传统体育,在没有经过认真的论证和分析的情形下,才自觉地使用了“传统体育养生”一词。 传统运动养生的概念分析
首先分析一下“什么是传统?”E?希尔斯《论传统》一书中认为:“传统意味着许多事物。就其最明显、最基本的意义来看,它的涵义仅只是世代相传的东西(traditum),即任何从过去延传至今或相传至今的东西。”《当代西方社会学?人类学新词典》是这样解释的:“传统作为传承某种特性的载体,传统如今是个人及社会进行表达、信仰、行为以求在未来提升价值的一个范畴,??然而,从历史角度来看,它的本质是和现代性相对立的。”“传统”有以下几层意思:第一,“传统”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从历史性上表明与现代相承接的;第二,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延传至今的东西,从本质上与现代对立的;第三,由于各民族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有异,造成“传统”具有民族特色。根据对“传统”理解,本文把传统体育解释为,各个民族历史上形成的、带有文化沉淀的、具有民族特色并世代相传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身体运动。
这里的运动不应该理解为哲学意义上的运动,也不应理解为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而应该理解为身体或躯体某部分的空间位置的移动与变化,与躯体的“静止”相对应。这样更能准确科学地反映养生中身体运动与养生的种属关系。避免陷于养生与体育混淆的误区。
定义运动养生可将在养生实践中有身体运动部分的内容进行综合,或将原“体育养生”的概念进行辨析整合。本文认为运动养生是指通过有意识的柔和、缓慢、均匀的身体活动来增强人的生命体的活力、维护健康、增强体质、愉悦身心,延年益寿的养生方法。
传统运动养生的定义是:以中国传统哲学、中医药学和民俗学等理论为基础,以养精、练气、调神为运动的基本特点,强调意念、呼吸和躯体运动相配合的保健活动和养生方法。
传统养生学代为我们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其中不少养生思想和方法,基于文化的同质性天然地为我国民众所认同,并至今广为流行。从“气功热”到“养生热”,社会现实一再揭示:传统养生必将成为我国全民健身的基本方略。 对中国传统养生学的继承和弘扬还有待全面深入。首先必须做好对传统养生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定义和分类、词语的选用等的研究,在学习继承的基础上,构建养生学的科学体系。体育与养生是两个不同本质的概念,有着不同目标、原理、手段、形式等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应区别对待;应把体育与养生的交叉部分概念选定为运动养生,避免产生歧义和混乱。其次要做好养生理论和方法的推广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的健康素养。第三要加强组织管理,避免出现流弊走向歧途,反而贻误对传统养生学的继承和推广,影响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