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香为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保护人民健康,5月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其中提到,《规范》所指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医药技术方法,开展保养身心、改善体质、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非医疗性活动,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机构及其人员不得从事诊疗活动。
分析指出,中医保健从业人员采用中医诊疗手段进行存在危险性的侵入性操作,对病人来说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后果,《规范》为诊疗和保健服务划界,便能够保护消费者、患者的权益和安全,让消费者、患者能够“避坑”,并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市场的发展。
据悉,《规范》所指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医药技术方法,开展保养身心、改善体质、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非医疗性活动。
《规范》明确,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健康咨询指导、健康干预调理、健康教育等,如为服务对象提供中医健康咨询服务,制定个性化中医健康干预调理方案,提供规范的中医特色健康干预调理服务,向服务对象介绍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理念和常用方法,以及常见疾病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规范》之前,有关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规定已在多个文件中提及。例如,201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医师在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服务的暂行规定》,其中提到,相关服务内容包括为服务对象提供中医健康咨询服务,制订个性化中医健康调养方案,以及为服务对象提供按摩、刮痧、拔罐、艾灸、熏洗等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养生保健调理服务等等。在地方层面,2022年10月1日起实施的北京市地方标准《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服务基本要求》中也提到,相关服务内容包括中医健康咨询指导、中医养生保健调理、中医健康宣传、中医健康状态辨识和评估等。
那么,与过去的这些文件相比,此次文件有何不同?专家认为,其差异主要在于《规范》并非针对职业,也并非只适用于某个地区,而是针对整个行业的整体性规范。“与过去相比,此次重申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规范,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养生保健机构的管理和规范,明确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范围、内容和标准。”海南博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之东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规范》对中医养生保健的服务内容进行了更详细的界定,也明确了不属于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范畴的内容。”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李艳辉向北京商报记者指出。
具体而言,这一“不属于”的内容,便是诊疗活动。根据《规范》,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机构及其人员不得从事诊疗活动,包括使用针刺、瘢痕灸、发泡灸、牵引、扳法、中医微创类技术、中药灌洗肠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侵入性或者危险性的技术方法;开具药品处方;给服务对象口服不符合《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清单》规定的饮片;开展医疗气功活动;国家中医药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诊疗活动等情形。
“中医保健是一种非医疗性活动,通过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养生保健方法来促进身体健康,预防疾病。中医诊疗则是一种医疗活动,需要经过医师的专业诊断和治疗,存在一定的风险和不良反应。”邓之东指出,这一规定主要就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和安全。
“我们能看到,目前在中医保健领域有许多中医保健从业人员违规采用中医诊疗手段,比如针灸或者灌肠等存在危险性的侵入性操作,对病人来说,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后果。”李艳辉表示,对于行业而言,《规范》有助于让中医养生保健进一步健康发展;对于经营者而言,有利于规范从业者的经营行为,并促使其在规范之下进行自查自纠,合法合规地经营;对于监管部门而言,为相关监督部门进行监督管理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指导性文件,也有助于保障相关消费者或患者的权益。
此外,《规范》提示,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机构及其人员,不得宣传治疗作用,不得以中医药预防、保健、养生、治未病、健康咨询等为名或者假借中医药理论和术语开展虚假宣传,欺诈消费者,牟取不正当利益,广告不得使用医疗用语。
无论是对于行业自身的规范还是与其他行业的区分,其影响都将落到市场与消费者身上。
在市场方面,有部分网友认为中医药发展需要宽松环境,硬性规定可能限制中医药市场的发展。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医药发展需要宽松环境,不意味着中医药可以滥用。
“这里面要把握三点:一是生命的唯一性和保障生命健康的重要性。二是具有诊疗资质的中医药机构和人员对于科学应用中医药救死扶伤的有效性和重要性。三是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与中医诊疗服务是两码事。”宋向清表示,“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供应商如果不具备诊疗资质,不允许其利用中医药开展相关服务有利于维护养生保健市场,有利于保障居民健康,有利于维护中医药的权威。”
因而,宋向清认为,需要把中医药诊疗与中医养生保健分辨开来,不可模糊概念。“《规范》的主旨是更好地发展中医药,而不是限制中医药,对中医药行业发展不具有负面影响。”宋向清表示。
此外,在消费者方面,邓之东提示,对于中医保健机构,消费者要认真了解机构的资质和服务内容,避免接受不规范的健康服务。对此,李艳辉认为,消费者可根据《规范》进行“避坑”。
首先,是看营业执照。《规范》中提到,《营业执照》等经营凭证、服务项目收费标准、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人员的相关信息等应当置于服务场所的醒目位置。据悉,《营业执照》中包含经营范围等信息。而《规范》中提到,《规范》适用于在市场监管部门登记的经营范围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非医疗)、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非医疗机构。
其次,便是看营业内容。李艳辉指出,中医养生保健的服务范围只在于健康咨询、或者是健康干预调理等,“假如机构的营业执照经营范围里面标明了只能从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那么就需要相关消费者或患者‘擦亮眼睛’关注起来,该机构不能提供医疗诊疗性的服务,一旦提供了就是违规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