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迪斯vs新圣徒“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也就是说,立秋之后的风已经不是暑天的热风了,天气也开始呈现转凉的趋势。
“大雨之后,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通俗点儿说,就是早晨大地上开始有雾气了。
“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寒蝉开始鸣叫,说明天气真的开始变冷了,寒蝉之于秋天,就犹如布谷鸟之于夏天,都是一种信号。
立秋后,天气转凉,人的食欲会逐渐变好。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脾胃长期处于虚弱的状态,立即大补很容易增加肠胃的负担,容易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因此,立秋后可适当食用具有祛湿功效的食物,比如白扁豆、薏仁、红小豆、茯苓等。
立秋虽至但暑气尚未消散,应特别谨防“秋老虎”发威。白天的气温依然会很高,但夜晚的风却带有丝丝凉意,所以做好合理的防暑降温非常必要。早晚时间段可穿一件单衣或随身携带一件薄外套,但不可捂得太厚,以免引起中暑。
中医认为“秋内应于肺”,肺为“娇脏”。秋燥猛于虎,立秋之后气候逐渐干燥起来,肺气虚会使身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降低,容易情绪低落。多饮水,合理调节情绪,及时排解内心的忧愁,做到内心安宁、心情舒畅,有助于气血运行,疏导肺气。
我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养生保健谚语。但“秋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遇冷不穿衣”。初秋要注意“适当增衣”,以让自己略感凉而不感寒为宜;晚秋可以适当拖延增加衣服的时间,但是要以自己能接受为限度。除了未寒不忙添衣,睡觉时不要盖得太多、常洗温水浴等都是“秋冻”的一些方式。要注意的是,“秋冻”要因人而异,有支气管炎、肺气肿、关节炎、腰肌劳损、心脑血管疾病、面瘫等疾病的人群,还是要做好防寒工作,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弱,在进入深秋时也要注意保暖。
立秋后气温逐渐下降,空气湿度相对较低。人的肌肉和韧带在秋季气温较低的情况下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黏滞性增加,关节的活动幅度减小,韧带的伸展度降低,易引起关节韧带拉伤、肌肉拉伤。因此,秋季运动应顺应“收、养”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
“贴秋膘”是传统民俗之一,其本意是为了弥补身体因“苦夏”而造成的营养缺乏。如今,营养过剩的人越来越多了,平时摄入高脂肪、高蛋白食物较多的人群不宜贴秋膘。立秋进补,最好是清补,增加营养的同时避免内湿积聚的问题。
秋季是补气血的好时机,入秋后最忌熬夜“散阳气”,充足的睡眠能保证体内阳气得到好的潜藏,让身体各器官和机能得到放松,从而获得一整天的活力。一般来说,秋季以晚21~22时入睡,早晨5~6时起床比较合适。
“自古逢秋悲寂寥”,由夏季过渡到秋季,人的情绪容易发生变化。且秋季也是季节病的高发期,忧心过度或者生气会导致阴阳失衡,影响健康。学会调节心态,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过度焦躁,可通过运动或向亲朋好友倾诉来排解忧虑,遇事不要钻牛角尖。
手法:沿肺经循行之处,从中府穴至拇指指端的少商穴方向顺经按摩。在顺经按摩时可着重按揉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等肺经五输穴。
功效:关元穴归属任脉经,为补益要穴,更偏于温育阳气,经常按摩此穴,可调整全身的呼吸功能,激发经气。
功效:天突穴属任脉,与肺部联系密切,外通气窍,是气息出入的要塞。按摩此穴,对祛除肺邪、润肺益气有重要作用。
季节交替,气候变化无常,人体一时难以适应,免疫力也在下降,这时就容易让感冒病毒钻空子,补充足够的维生素C是一个预防感冒的好办法。菜花的维生素C含量比大白菜、黄豆芽菜要高3~4倍,适合在秋季食用。
夏秋交替的时节,温差较大,早晚凉,中午热,对于体质较敏感的老年人来说,身体很难马上适应这种变化,直接影响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导致睡眠质量下降。芹菜有降血压、降胆固醇和镇定神志的作用。
“秋老虎”天气的特点是闷热潮湿,此时,人们容易受暑湿、暑热与细菌病毒的侵袭,从而引发肺热咳喘、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问题。菠菜中含有核黄素,可以滋阴降火,能够预防口腔溃疡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