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幽异梦论文提要:饮食保健学是我国传统保健学中一朵奇葩是研究饮食与人们健康和长寿之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区别于现代营养学。中医食疗学不等同于中医营养学,食补属饮食调养范围,食忌是属于食疗的范畴。食补要辨体,食疗要辨证,这样才能达到饮食保健的最佳效果。
我国传统的饮食保健学是研究饮食与人们健康和长寿之关系的一门科学。我们知道,影响人类健康和寿命的许多因素中,食物是最重要的。人从出生到死亡,饮食中的营养成分一直是保证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物质基础,它们向人体提供能量的原料,为新生或再生组织细胞及各种体液、激素、免疫抗体等创造条件,从而使人从事各种体力和脑力活动的能力。所以,《汉书·郦食其传》“民以食为天”之言成为千古哲语。我国传统的养生学十分重视饮食保健,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饮食保健学的雏形,成书于这一时期的《黄帝内经》不仅提出了“食饮有节”的重要饮食养生原则,还就饮食的饥饱之度,冷热之性,偏嗜之习,宜忌之规,配餐之则等提出了一系列法规。如,“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等等。认为如果饮食没有节制,就会百病丛生,应该根据不同体质,不同病症来选择食物,以饮食代药,如热体热病,宜多吃凉性食物;寒体寒病,宜多吃热性食物;肝肾阴虚、肝阳上逆而致头昏目眩者,宜多贝壳类海产品;肠燥便秘的宜吃食含油脂多的下气食物。反之,热体热病,忌辛辣之品;寒体寒病,忌生冷瓜果;脾胃湿热重者,忌食油腻呆胃之品。《内经》不仅提出了饮食养生的原则,并有具体的运用,此书有方13个,其中由食物为主组成的方剂就有6个,典型的食疗方“四乌贼骨丸”就是由雀卵、鲍鱼、乌贼、茜草组成。用于治疗妇女血枯经闭,至今仍不失为有效的食疗。《内经》奠定了饮食保健学理论基础,经过后世历代医学家,养生家的发挥补充,形成了我国传统的饮食保健学,并逐步完善。
为什么要在饮食保健学前要加上“传统”二字,一是饮食保健学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而中医学又称为我国的传统医学。二是区别于现代营养学。现代营养学对人体的知识(如生理病理认识等),完全采用了西医的认识方法,因此,也有人称现代营养学为西医营养学。同样,传统的饮食保健学也可以称为“中医营养学”,这不仅因为中医学与我国传统饮食保健学对人体的认识(如生理病理,辨证辨体、治疗原则等)一致,还因为中医学对药物的认识(如四性、五味、归经等)也同样适用于饮食保健对食物的认识,所以,传统的营养学冠以“中医”二字是理所当然的。
饮食保健学与现代营养学是两个理论体系完全不同的营养学。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营养学又分为两个分支,一是生理营养学、一是临床营养学。临床营养学主要是研究人体处于疾病状态下的营养要求,也就是说,生病时,通过合理的营养供给以促使疾病痊愈,加快身体恢复,从西医治疗学上说,是一种营养疗法,有时作为辅助性治疗措施,有时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生理营养学是研究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下的营养要求,也就是说,根据每个人的性别,年龄、劳动消耗等各种不同生理情况,合理饮食以供应机体的营养需要,促进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那么,中医营养学也早有临床和生理之分,即食疗学和食养学。中医食疗学是研究通过特殊配制的饮食以治病的一门学问。其目的是用饮食祛除病邪,调整机体气血阴阳,脏腑功能的偏盛偏衰、恢复机体健康,是中医营养学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医食养学相当于现代生理营养学,是研究通过日常的饮食,调整体质盛衰的一门学问,其目的是使机体气血阴阳、肮脏功能的素虚素实趋于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传统的饮食保健学还包括人们经常提到的食补和食忌。我认为,食补和食忌又可以分属于食养和食疗。食补是扶助人体的正气,是针对虚证而言的,一般用于疾病后期正气已虚,而不用于邪气尚盛的疾病初、中期,否则会补反敛邪,有时在疾病后期,正气已伤余邪未尽时,进行食补则通过扶正以祛邪,但扶正食物的本身是没有祛邪之功的。因此,食补实质是调整机体的虚弱状态,仍属饮食调养的范围。食忌多数是治疗某种疾病或预防某种疾病复发的一种特殊的饮食疗法,譬如,痢疾病人的初中期,利疾菌毒未尽,必须禁食,以防食滞邪留。具有过敏体质的人,往往因进食含有过敏源性的食物而诱发或复发过敏性疾患,因此具有过敏性体质的人必须禁食公鸡,鱼虾、猪头肉等发物。事实证明,食忌是针对疾病而言的,应该属于食疗的范畴。
饮食保健,无庸置疑,是用饮食来保持人们的健康。可是,目前有一些人认为:食疗,食补不是指平时的一日三餐的食物,而是药物和食物共同做成普通的饮食形式或将药物加入食物。这种相当流行的说法是欠妥的,内容跟形式不相统一,不能以为将药物和食物混在一起,做成易于病人接受的饮食形式,就是饮食疗法,如果是这样,那么现在有不少西药片剂制成糖衣片,口服时,其口味与糖果无异,能不能就算是“糖果疗法”?显然不能。因此,无论食养、食疗、还是食补、食忌,恰恰是指平时的一日三餐的食物所对人体发挥的作用。对于将药物加入食物中,做成普通的饮食形式,在我国确实有,而且源远流长,至今仍有人们所运用,但这只能称之为“药膳”,而不能称为食疗,这只是服药形式的不同而已。
尚须指出,饮食保健学所说的饮食,是指饮食活动。不单单是指饮食物,还包括进食活动。也就是说,饮食物对于人来说必须入口才能算是饮食。这就如同营养学所说的营养一样,营养成分不进入人体,对人来说,就不能称其为营养了。临床营养学中的营养疗法,如果营养成分不进入人体,则就不可能发挥营养疗法的作用。也就不能称其为营养疗法。所以,饮食保健学也必须是饮食物入口才能发挥保保健作用,对于食物在体外发生的保健作用,就不能称为饮食保健了。尤其是饮食保健学中的饮食疗法,有人把食物的外用治病也说成是饮食疗法,这是值得商榷的。常常见到,说某种疾病的饮食疗法,把食物的外用治病,也列于本病的饮食疗法,那么,用菜籽埋于耳穴上汉病的耳针疗法,能不能也算是饮食疗法呢?一定会众口皆非。这又与某些食物的外用治病有何区别呢?假如非要与某些食物挂上钩,那么可以勉强叫做“食物疗法”。食物疗法与饮食疗法是有一定的区别的。食物疗法,可以是食物的外用功能,故不能称为饮食疗法。我们有些人主张把饮食保健学称为烹饪保健学,这是可以的。随着烹饪概念的延伸,烹饪不单是指狭义的烹调,还包括人类的其他饮食活动,如饮食保健学中所说作为烹饪原料的饮食物和进食活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饮食保健学,是可以称为烹饪保健学的。那么,饮食不进口,只是外用,烹饪菜肴对人来说就失去意义了,烹饪的过程也不算完整,所以,从饮食保健学作为烹饪保健学来理解,食物的外用治病也不能算是饮食疗法。
目前,人们一提起药物的副作用,几乎“谈虎色变”之态。加之饮食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饮食的要求,不仅要吃得饱,而且要吃得好,饮食保健盛行起来,不仅国内,国外也一样。“保健”食物呈上升趋势。尤其是生病之后,求助食疗者甚多。这不仅是因为饮食易于被病人接受,且因饮食进入人体不仅能治病,还能供给机体营养物质,增强抗病能力,促进机体正气恢复,服后副作用小,安全系数大。但是,有些人过于强调饮食保健的作用,尤其对饮食疗法的优点夸大其词,以至于盲目进行食养、食疗、食补,这对饮食保健学的发展是不利的,对人们的健康更有反作用。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饮食保健,食养要辨体,食疗要辨证,这样才能达到饮食保健最佳效果。
赵霖长期从事微营养素和中华传统食品营养生理学的研究。自1991年至今,他作为高级访问学者,曾多次赴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从事客座研究。先后开展了微量元素营养学、食品抗氧化功能评价、新型钙剂生物利用度的研究、中国绿茶茶多酚的研究,以及中国新资源食品――松花粉营养生理功能的系列研究等工作。不仅对西方现代营养学理论有深刻的理解,而且根据中医“寓医于食”的学术思想,将现代营养学与传统“食疗”相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他先后在国内外著名专业学术刊物上100余篇,同时身体力行,重视营养学知识的科学普及,将提高中华民族健康素质作为自己崇高的使命。
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显著提高,平衡饮食已逐渐被专家们公认为是养生保健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但是很多人却仍很茫然,尤其是去年的非典肆虐,今年禽流感的暴发,加上环境的不断恶化,使食物越来越不“自然”,让人们一时竟不知道究竟该怎样保护生命了。
我们到底该怎么吃,吃什么?吃什么更对人健康有益?怎么吃才能更加合乎营养科学,才能使体质进一步增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传统的饮食文化中有很好的养生方法。”这是记者在采访营养学专家赵霖时,他说的话。
很多研究都说“洋快餐”是“垃圾食品”,但还是有人对洋快餐趋之若鹜,这不符合中国人的“胃口”。中国人要健康,还是要继承自己的饮食文化。
我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的国家,自古注重营养,而现在人们一下子好像不会吃了,这到底为什么?因为有一个误区。
过去,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膳食中蛋白质(尤其是动物蛋白质)和脂肪摄取量偏低,于是在一些人眼中,似乎高蛋白(尤其是动物蛋白)和高脂肪的饮食就算是好的了。
改革开放以来,基本营养知识逐渐普及,近年来,食品、营养等已成为日常谈话的热门话题。饮食结构正在逐步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过去的饮食观也在进行再认识,不再是单纯为了温饱,而是想吃得好一些,因此产生了误区。一种是所谓你想吃什么,你就需要什么营养,所以顺其自然,随心所欲地傻吃。其二,是盲目追随媒介的诱导,对广告一味盲从,听说吃什么好就专吃什么;听说吃什么不好就绝对禁食什么,人为地造成偏食。与此同时,西方快餐业及商业文化的侵入和迅速蔓延,对中国传统饮食结构造成巨大冲击,以致经济发达地区居民膳食组成呈现出明显的“西化”倾向。因此,很多人不尊重我国传统饮食习惯,甚至对一些洋快餐备加推崇。
只有消除了这个误区,才能谈健康。我们知道,西方注重吃动物性食物。在20世纪80年代就发现由此而带来营养过剩,造成不合理的“三高”(蛋白质高、脂肪高、热量高)现象。为此,西方在积极改善自己的饮食结构。对于西方的“洋快餐”,要知道,它的主要成分蛋白质、脂肪、热量都是高的。“洋快餐”脂肪热量远远高出正常标准,这极其不利于人的健康,很容易导致肥胖、高血压等症。毫无疑问,儿童饮食结构不合理,经常食用“洋快餐”这类“三高”食品,是造成他们肥胖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不难看出,洋快餐造成的饮食结构必须改变,否则贻害无穷。
对于洋快餐,西方已认识到了它的营养问题,把它们作为“垃圾食品”对待。西方也在纷纷改变自己的饮食结构,而改变的结果却是在追寻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西方的专家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的饮食结构是十分科学、合理的,是非常有益于健康的。既然西方都已经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我们就更不应盲目地追随西方的饮食结构。
为什么吃了5000年,到我们这个时代竟不会吃了?我们不要受西方商业文化的侵袭,对中华民族传统的饮食习惯要有信心。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言:“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很多人离开家乡到其他地方后,会有水土不服的现象。事实上,滋养人身体的根本因素就是“水土”。中国作为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闻名世界的饮食文化。自古以来,就有“食用、食养(食补)、食疗(食治)、食忌(食禁)”之说,这种“药食同源,寓医于食”的思想代代相传,并作为传统营养学的重要理论而在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与临床保健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可见,中华民族传统的膳食习惯应当得到尊重。
祖国医学第一部总结性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已论及“美饮食”与“饮食有节”能够防病延寿。在3000年前的周代,就专门设置了负责饮食营养及管理的“食医”机构,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说过:“饮食者,人之命脉也。”中医营养理论传入欧美、东南亚等地的历史,可追溯久远。如美国古方“健酒”(杜松子酒),据说就是由中国传入的。其成分也并非“松子”,乃柏子仁和当归等,有良好的滋阴、养血功效。意大利的“大黄酒”传说是马可・波罗从中国带回去的。“大黄酒”始见于唐代《千金方》,现在却成了意大利的专利名酒。除此之外,中国古代的保健饮料和食品,如鸡蛋酒、蜂蜜酒、酒、竹叶酒、五加皮酒、木瓜汤、乌龙茶、茯苓饼、松子糖等也充斥欧美食品市场。1985年,在意大利维罗那举行的第10届国际草药博览会上展出的数以百计的食品添加剂―――如当归、茯苓、人参、白芍、牛蒡子、蔓荆子等正是我国常用的中药。
现在国外的一些营养学家和营养机构也纷纷提出“饮食清淡、热量平衡是健康的关键”。其实这与我国的“粗茶淡饭保平安”的传统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处。美国的一位资深营养学家深有感触地说:“我曾多次到中国进行学术研究和访问,切身体会到中国人民的传统饮食结构是十分科学、合理的,是非常有益于健康的。”他认为,“回顾、总结西方这段历史教训,可以说合理的膳食结构在东方、在中国。”他恳切地希望中国不要盲目追随西方,走二战以后西方不合理的膳食结构的老路。
营养为人类的物质基础,所以大学生必须有良好营养的状况和健康饮食的行为,从而能够较好的在社会竞争中发挥自己的能力,但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在饮食行为和健康知识上的总体评价尚可,能够保持规律饮食,荤素的营养搭配,且能够正确对待营养。但仍然存在一部分大学生的饮食行为不健康。主要有过少的摄取主食,忽略早餐,不平衡的膳食,挑食等,这些与健康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认知水平有一定关系。为清楚大学生这方面的问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具体的饮食行为和影响因素,包括学生性别、地区差异对饮食的影响,并采取良好的对策,使其得到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并促使健康水平的提高。
对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患调查,其中女生104名,所占比例为52.0%,男性96例,所占比例为48%,29例大一学生,所占比例为14.5%,53例大二学生,所占比例为26.5%,93例大三学生,所占比例为46.5%,25例大四学生,所占比例为12.5%。在哦调查问卷中有大学生的基本资料、饮食习惯、饮食行为、营养知识的了解情况、饮食消费、食品的安全意识等。
部分学生习惯性的不吃早餐,主要原因有没胃口、时间不够以及控制体重等,且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选择在学校食堂就餐,有少部分的学生在宿舍做饭或者学校周围的小吃店进行就餐。在饮食行为上有6.5%的学生会出现暴饮暴食的现象,30%的学生从不暴饮暴食。而且在食物的选择方面,首先关注的为食物味道,其次为营养,然后是价格和外观。在饮食的健康知识方面女生比男生的了解度稍高,但都有待提高。
无论在食堂还是学校周边的餐馆,都存在学生打包的普遍情况,尽管在食堂使用塑料袋和一次性的饭盒会收费,但依然有很多学生都打包,这种饮食习惯不仅使白色垃圾增加,且高温饭菜在一次性的饭盒中,会出现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而且很多学生平时的就餐场所没有基础的消毒措施,甚至很多小店根本没有卫生许可证,由此说明大学生缺乏食品的安全意识。
在调查问卷中很多学生都表明不满意食堂的饭菜的保温情况,有些学生反应到下午放学后,很多饭菜都已经凉透,特别是冬天,促使学生到校外的小店区就餐,或者到在宿舍冲泡面吃。而且食堂的工作人员在工作服的穿戴方面,75%的工作人员可达到每天对工作服的良好穿戴,而25%的工作人员不能做到每天穿戴,因此学校食堂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食品安全方面的管理。
新生在入学时,各系主任和辅导老师要专门给予健康饮食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使其保持良好饮食的习惯。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具体讲解和说明,包括早饭的重要性,以及不吃早饭的危害,有条件的学校可释适当组织学生跑操,这样可规范学生的作息时间,使其有时间、有食欲吃早饭,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并针对季节的特点,告知学生适宜食用的食物,鼓励学生在食堂用餐,尽量减少去学校的周边小店,因为那里的卫生条件较差,饭菜的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尤其在夏季,食用变质食物后,很容易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也可成立,并定期召开健康饮食的讲座,对学生给予该方面知识的讲解。
学生要明确认识到饮食健康的重要性,保证营养摄入的全面性,避免偏食,每天摄取人体所需要的能力即可,避免暴饮暴食,造成肥胖等疾病,部分患者喜爱吃汉堡、薯条等油炸食品,要使其减少油炸食品的食用。并在进食中保持定时定量,这样可使血液中的营养物质维持稳定,使人体可进行正常活动,一般两餐之间间隔5小时最佳,而且每餐的餐量尽量保持一致,避免暴饮暴食。在周边小店吃饭时,尽量选择环境较为安静的。
因为学生最主要的就餐环境为餐厅,因为为保障学生得到卫生健康的饮食,一定要使餐厅的饭餐和环境都达标。
近年来,世界各国在开展教育改革以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同时,也纷纷意识到“食”对于儿童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很多国家将食育也作为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加以实施。例如,日本2005年颁布了《食育基本法》,规定家庭、保育所、学校和地方等要多方合力推进儿童的食育。〔1〕美国许多学校开展了“从农场到学校”运动,让学生参观农场、学习园艺与烹饪等,并将与食物相关的教育内容纳入到学校课程中来。〔2〕英国很多地方则开展了“厨房巴士”活动,以移动巴士的形式为儿童提供亲手烹饪的机会和条件,并在全国组织巡回活动。〔3〕我国河南、河北等省的一些幼儿园则在民间组织的帮助下创立了“儿童食育工坊”,以帮助幼儿认识食物、体验种植、学习烹饪等,〔4〕但更多的幼儿园对幼儿的食育还缺乏了解。幼儿园作为保教机构,理应承担起对幼儿进行食育的主要责任。
“食育”一词源于1896年日本养生学家石V左玄的《化学食养长寿论》一书,石V左玄从营养学角度阐述了饮食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并首次提出了食育的概念。石V左玄认为,食育是促进健康饮食的教育。〔5〕但是,“食育”进入日本大众的视野是在一个世纪之后。日本于2005年出台了《食育基本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饮食行为的法律。2006年,我国学者――中国农业大学的李里特教授也呼吁要关注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食育问题,自此,“食育”这一概念才被国内学界所了解。〔6〕
目前,人们对食育概念的界定莫衷一是。作为这一概念发源地的日本,在其《食育基本法》中是这样解释的:食育是智育、德育和体育的基础,人们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经验来学习与“食”相关的知识及对“食”的选择能力、培养能实践健康饮食习惯的。〔7〕2014年,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对食育作了这样的解释:它是饮食教育以及通过相关饮食过程进行的各方面教育,其目的不仅是为了促进儿童与青少年的健康,还有促进其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培养他们保持健康的能力,形成日常生活能力、独立处事能力、爱的能力等的作用。〔8〕
相对于青少年或成人,针对幼儿的食育在目的、内容、方式上等都有独特之处。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本研究将幼儿食育定义为:以让幼儿易于理解与接受的多样化方式进行的,以饮食行为为核心并延伸到食物、人类与食物的关系等多方面内容的教育,其直接目的是让幼儿了解相关的知识,促使幼儿饮食行为发生改变,从而能够健康地饮食,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此过程可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并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具体而言,可分为三方面:其一是食物教育,包括对食物的辨别,对食物来源、食物流通、食物制作等的了解;其二是饮食教育,包括饮食营养知识的获得、良好饮食习惯的建立、饮食礼仪的形成、饮食文化的了解等;其三是人类与食物关系的教育,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和食物的关系,包括选购健康食材,了解基本烹饪方法,对不健康饮食行为可能导致慢性疾病的认识,形成全球粮食危机意识,感恩食物以及食物的生产者等。幼儿食育的直接目的是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间接目的是培养幼儿的能力,如日常生活能力、保持健康的能力、独立处事的能力、感恩的能力、爱的能力等,同时促进其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当前,我国幼儿园有关食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对幼儿进行的健康教育中。《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01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3~6岁幼儿普遍存在不良饮食行为:挑食偏食的占59.6%,边吃边玩的达到29.4%,菜肉食用不均的占57.7%,饮食量偏少的有36.8%。〔9〕这些不良饮食行为习惯直接影响幼儿的身体健康。2012年,卫生部首次的《中国儿童营养发展报告》显示,2010年城乡儿童肥胖率相对2005年大幅上升,城市儿童肥胖率由5.3%上升到8.5%,而农村则由3.9%上升到6.5%。〔10〕可见,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不论城乡,儿童肥胖的问题都日益突出。有研究表明,饮食是导致幼儿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11〕因此,对幼儿进行食育至关重要。
0~6岁是饮食习惯形成的关键期。〔12〕8岁前,如果没有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丰富的味觉能力以及良好的用餐礼节,长大后很难改正。〔13〕究其原因,小时候经常吃的食物会在大脑皮层食物中枢形成兴奋优势,决定了其长大后会优先选择吃那些会让自己兴奋的食物,就像吃面食的北方人长大后到了南方也会优先选择吃面食一样。〔14〕广西省的一项食育研究显示,在幼儿园开展两年食育之后,幼儿多项良好饮食习惯指标上升了3%~21%,愉悦情绪指标也上升了9.2%。〔15〕可见,食育对于3~6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
在食育方面,我国幼儿所接受的家庭和幼儿园的积极影响太少,电视、网络广告则存在大量不良营养信息,容易误导幼儿,影响他们的饮食选择和饮食偏好。有研究表明,婴幼儿就餐时,90%以上的家长都要对孩子加以提醒,〔16〕家长本身的饮食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但一半以上的家长并不能有效解决幼儿饮食中出现的问题(顾荣芳、高健,2014)。由此可知,虽然家长具有饮食营养教育的观念,却并不知道如何对孩子的饮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教育。另有研究表明,有的幼儿园虽然也会对幼儿进行一定的食育,但在健康教育活动中的占比较小,且活动组织形式单一,幼儿缺少亲身体验。〔17〕一项跨国家跨地区的研究表明,在儿童观看电视的高峰期,食品广告比其他时间段出现的频率更高,且这些广告中的53%~87%都是在宣传低营养高热量食品。〔18〕40%的儿童会在观看了这些食品广告后让家人购买相应的食品。〔19〕
要开展食育,让幼儿学会健康饮食,需要有专业人员的支持,因此幼儿园需要配备儿童营养师。当前,我国大多数幼儿园并没有配备儿童营养师,该职位有六成以上都是由保健医生兼职的。〔20〕一般而言,保健医生大多毕业于医学、护理等专业,并不具备专业的营养知识和能力。儿童营养师的职责是多方面的:监督和检查食品安全卫生;为幼儿制定科学的膳食计划并监督执行;定期检测幼儿的营养指标、生长发育状况,评定幼儿营养的实施效果;对营养不良或过剩的幼儿进行治疗与改善;对幼儿园教师和保育员、炊事员、幼儿家长开展营养知识培训和咨询。〔21〕所以,无论知识和能力还是精力,保健医生都无法代行儿童营养师的职责,亟需由专业的儿童营养师来行使专业的职责。
食育的内容广泛,可通过多种形式来进行。首先,幼儿园的环境具有隐性教育功能,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教师可在环境创设时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与“食”相关的元素,如在活动室里摆放一些农作物的盆栽,让幼儿观察它们的生长与变化,或通过值日生的形式对其进行照料;可以张贴一些健康食品和不健康食品的图片,让幼儿了解并学会区分。其次,幼儿园的“区角活动”可满足不同幼儿的学习与发展需求。因此,幼儿园教师可通过开设“红茶坊”“果蔬坊”“小吃街”“厨房”等区角,帮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模拟真实生活进行实际操作,从而获得有关“食”的知识和能力。最后,可将食育与五大领域的教育融合起来开展主题活动。幼儿的学习是综合性的,食育和五大领域的教育可以相互渗透。例如,大班“有用的植物”这一主题可细分为“绿色菜篮子”“种子”“幼儿园里的花草树木”“能保健和治病的植物”等多个子主题,在不同子主题下可以开展不同的活动,内容可涉及五大领域。如“买菜”活动,既可以让幼儿在真实生活中了解各种各样的食材,学会挑选新鲜健康的食材;也可以锻炼幼儿买东西的技能,从而促进其社会性发展;同时,买菜的过程还涉及到货币的概念以及算术。这样,通过这一活动可将食育与健康、社会、科学等领域的教育融合起来。主题活动往往还会伴随着环境创设及区角的变动,因此可让食育的形式更加丰富。
餐点前,教师可用游戏或儿歌的形式对幼儿开展食育。例如,将饮食习惯或饮食礼仪创编成儿歌或手指游戏,在餐前和幼儿玩一玩;可将当天的食材做成卡片,和幼儿一起玩玩食物大探险的游戏。例如,让幼儿对各种食材进行分类(可按营养成分、颜色或品种等进行分类),促使其通过游戏了解各种食材的特点。用餐时间是教师进行饮食随机教育的最佳时机。饮食随机教育可分为直接和间接的两类(陈旭微,2016)。直接的饮食随机教育是教师根当下情形引导和干预幼儿的饮食行为,包括传递营养知识、纠正不良饮食行为、鼓励节约粮食等。间接的饮食随机教育是通过营造一定的饮食环境或氛围对幼儿产生潜在的影响,如把一个爱吃饭且不挑食的幼儿安排到一个不爱吃蔬菜的幼儿旁边,以期改变不爱吃蔬菜幼儿的饮食选择及偏好,因为幼儿的饮食偏好易受到同伴的影响,且年龄越小越容易受影响。〔22〕用餐过程中,可以把炊事员请到活动室来和幼儿一起用餐。幼儿可通过炊事员了解到食物制作的过程,增加对食物或烹饪的兴趣。对于炊事员而言,可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幼儿对于食物的感觉,以利于改善烹饪方法,做出幼儿更喜欢吃的食物。
有研究表明,在对儿童进行营养教育的时候,组织儿童开展种植活动,可让他们获得亲身体验,这会让原本只接受营养知识教育而不直接参与活动的儿童,在营养知识的获得以及食物偏好的转变方面有更明显的提升与改善。〔23〕城市幼儿接触食材的机会一般不多,更不了解食材是怎么来的。通过农艺活动,可让幼儿了解食材的来历,在体验种植的乐趣的同时加深对食物来源的了解,进而增加对食物的情感。此外,种植活动会涉及松土、浇水、搭架子等活动,这有利于幼儿经验的积累和动手能力、爱的能力等的培养。这进一步说明,食育可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人类饮食行为三大特征是栽培、做饭、共食,做饭作为饮食行为中的一环,对于人类的饮食意义更重大。〔24〕因此,开展烹饪活动对于幼儿而言意义也很重大。幼儿可通过烹饪活动,亲身体验食物的制作过程。即使只是一项简单的烹饪活动,对于幼儿来说也往往是激动人心的,会增加他们的成就感和对饮食的兴趣。
幼儿园在开展食育时要充分考虑家庭对幼儿形成饮食习惯的重要作用,要将家庭教育因素考虑进来,通过家园合作,共同开展食育。幼儿园可请儿童营养师对家长进行营养知识方面的指导,以帮助家长科学搭配幼儿的膳食,避免产生营养失衡问题。教师也应关注家长的喂养方式,倡导家长在进餐时以身作则(如不边吃边看电视或玩手机),对幼儿的不良饮食行为进行耐心引导,反对威逼利诱式的喂食方式等。教师还应倡导家长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食育,如带幼儿去菜场买菜、让幼儿帮忙做饭等。总之,在食育上,幼儿园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但只有家园合作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纪巍,毛文娟,代文彬,等.关于我国推进“食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2):38-41.
〔3〕〔24〕藤森平司.食育:从摄取营养到重视饮食行为〔M〕.孔晓霞,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175-177,181.
〔4〕〔8〕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倡导学生食育,圆梦中国少年〔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4:24,1.
〔6〕李里特.关注教育的重要领域:食育〔J〕.北京观察,2006,(5):58-61.
〔9〕敖春美. 3~6岁幼儿饮食习惯调查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37-38.
〔11〕张美和,李时莲,焦宏.北京市幼儿饮食生活习惯和肥胖症的关系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5):458-459.
〔12〕〔14〕张峰.北京儿童医院专家课:小儿保健与养护〔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40,41.
〔13〕安达知子,栗原毅,水泽英洋,等.家庭健康自助全书〔M〕.高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276.
〔15〕陈兴乐,唐振柱,李琼符,等.在幼儿园开展系统的食育教育的试验效果评价〔R〕.杭州:中国营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营养科学大会,2013.
〔16〕陈志明,吴素琴,何晓琴.婴幼儿家长营养知识及幼儿饮食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09,(5):76-77.
〔17〕杨晓红.幼儿园饮食营养教学活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4.
〔20〕谢蒙蒙,邵继红,马静芝,等.徐州市幼儿园营养师配备及需求情况〔J〕.中国学校卫生,2013,(10):1179-1181.
〔21〕胡福贞,胡静.试论当前我国幼儿园营养师的配备及其条件〔J〕.当代学前教育,2009,(4):35-39.
特色鲁菜饮食文化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形成了以孔府菜为代表的官府菜、以胶东海鲜为主的胶东海鲜菜、以济南为代表的宫廷菜三大流派。鲁菜从一般原料的菜肴到高档原料开发和创新的整个历程,是值得肯定的,但在新的形势下,对不同的就餐人群而设计的既美味,又能满足人体营养需求,既满足生理上的需求,同时又要满足心理和精神上需求的鲁菜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
餐饮的科学化不是天天吃鲍鱼、鱼翅,就有营养了;更不是隔三差五吃顿滋补火锅,就强身健体了。当消费者把一日三餐托付给饭店时,餐饮业有义务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在白热化的竞争时代,餐饮业如果还在靠不断发明“药膳”、“滋补火锅”等新名词,已经“忽悠”不住消费者了,必须要苦练内功,为菜品打造出真正科学的营养与保健的附加值,消费者才能心甘情愿地给餐饮业“送钱”。
餐饮营养科学是研究餐饮产品与人体健康的一门科学。将营养配膳、养生保健元素的加入,是当前提高餐饮产品层次与市场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之一。
一、传统鲁菜讲究营养配膳、养生保健的元素在鲁式宴会的创新发展及宣传中应引起足够重视
鲁菜资源当前之所以缺乏影响力,产业化程度不高,宣传不够、缺乏包装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同其它产业一样,富有山东特色的鲁菜资源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宣传和包装,有关政府部门、媒体、行业协会机构要担负起相应的组织协调职责,行业协会、媒体等在鲁菜养生保健的宣传、规划等方面要发挥主导作用。
(2)选料精细、割烹得宜:“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失饪不食”等强调了合理饮食的重要性;
(3)合理搭配,谨和五味:“不撤姜食”、“不得其酱不食”体现了对食物搭配与调味的认识;
(4)饮食有节,平衡膳食:“不时不食”、“不多食”、“食无求饱”、“肉虽多,不使胜食气”体现了对进食规律性、有节制性的要求;
(5)讲究饮食卫生:“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涤杯而食,洗爵而饮”等强调了饮食须讲卫生的前提;
(6)注重饮食礼仪:“食不语”、“有盛馔,必变色而作”、“席不正,不坐”等表现出对饮食过程的重视。
以上饮食思想无一不符合中国传统的养生之道,其中有礼有节有度、清洁卫生的饮食习惯是维护健康的基本要求,结构合理、烹制得当、五味调和的食物是养生保健的最佳选择,与鲁菜崇尚纯正,不走偏锋,重视营养,精于刀工,注意卫生等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鲁菜在原料、技法、调味、搭配等方面所体现的养生保健理论应在现代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深入发掘与广泛宣传。
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看到诸如“营养丰富”、“具有很好的滋补作用”、“营养价值高”、“很有营养”等字眼,但是,膳食营养的本质是平衡。平衡膳食(balanOe diet)又称合理膳食(rational diet)或健康膳食(health diet),是指膳食中所含营养素不仅种类齐全、数量充足,且配比适宜,既能满足机体生理需要,又可避免因膳食构成的营养素比例不当,甚至某种营养素缺乏或过剩所引起的营养失调。
人类对食品的需求,首先要吃饱、吃好(味道),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开始讲求食物的营养、卫生。在这两个要求都得到满足后,就希望能有强身健体、防止疾病和延年益寿的食品,俗称功能食品。为了说明食品的功能,我们用第一功能代表食品的营养功能;用第二功能代表食品的食感功能,即食品的色、香、味、形、气等给予人们的视觉、味觉、嗅觉等感官所引起的效应;用第三功能代表食品对人体的生理效应,即增强体质、防止疾病、协助恢复健康、调节身体节律、延缓衰老等。第一和第二功能是食品的基本属性,第三功能是食品的特殊属性。健康食品资源中所含的一些具有生理活的物质,被人体摄入后,对人体有预防疾病、增强体质或延缓衰老等生理功能。如母亲的初乳含有免疫球蛋白,这是母体为婴儿提供的抗体,可增加婴儿的免疫力。健康食品资源对人体有预防疾病、调节机体、康复病体的功能,健康人食之无害,患者食之有益。
所谓食品资源的保健功能价值,主要是从现代营养科学的角度,即传统六大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维生素、矿物质和水份)以外的功能性成分角度来评价食物资源的价值。功能性成分是健康食品资源中的特殊物质,含量甚少但功能突出明显。“吃鱼的孩子更聪明,吃鱼的女士更漂亮,吃鱼的男士更健壮,吃鱼的民族更兴旺。”乍一听,似乎觉得太夸张了,其实,这种说话还是有科学依据的。鱼类中含有大量的DHA,而大脑的发育不可缺少DHA,经常吃鱼的儿童童智商高,孕妇多吃鱼对胎儿大脑发育有好处――这也就是在鲁式宴会的创新发展中,鲁菜产品自身的营养、保健功能评价的宣传方面,让消费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在鲁式宴会的创新发展中,鲁菜产品自身的营养、保健功能评价的宣传方面,要做到简捷、明了,虚话套话不要出现(如营养丰富、营养价值高、滋补等字眼)。做到特色鲜明,如腊肉芦笋,重点突出芦笋的抗癌特点、腊肉的风味特点。
当前在图书市场上,各种健康类书籍一直是畅销品,旨在指导人们怎样吃饭,其中有不少就是专门介绍食物相克、饮食禁忌的。其实以食物的相生相克作为主题来宣传,在营养学上可以说毫无道理,虽然人们对自身及家人的健康越来越重视,但是食物的所谓相生相克,可以说99%都是人们以讹传讹,从民间或是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流传开来,到如今就变成了一个说法。实际上,在营养学中,没有什么食物在一起吃就一定不好的,因为只要是列入食物资源,它的禁忌肯定就不会有药物那么明显。
例如,经常会有人讲:猪肉菱角同时吃会肝疼,鸡肉芹菜相忌会伤元气,洋葱蜂蜜坏眼睛,黑鱼茄子吃了肚子疼,牛肉栗子吃了会吐,萝卜木耳能生皮炎,豆腐蜂蜜会引发耳聋,兔肉芹菜吃了就掉头发,猪肉田螺脱眉毛,鹅肉鸡蛋损脾,花生黄瓜伤肾,鲶鱼菠菜攻心等;狗肉绿豆、甲鱼苋菜、鲤鱼甘草、红糖皮蛋、狗肉黄鳝、虾子西瓜、猪肉莲子、田螺木耳、狗肉人参等,一起吃了马上会中毒而死。
但是实际情况是,狗肉、人参同为热性食物,又都补得厉害,一起吃会出现不舒服的感觉。但是,说这两样 东西一起吃会马上中毒而死,这显然太夸张了。首先,人不可能天天吃这些食物,再有,即使某次同吃了这两样东西,由于人体本身的代谢能力很强,这两样食物到了体内后,大部分也都随着代谢迅速排泄了。说到伤肾食物,只有蛋白质过高的食品才有可能做到,肾不好的人如果吃了过多的蛋白质,有可能会发生代谢困难,造成伤肾的情况,而花生、黄瓜显然都不属于此类食品。
水果和虾相克,实际上说的就是维生素C和海产品相克,这是流传最广、也最“厉害”的食物相克理论。两者相加形成砒霜。砒霜是民间的叫法,它的学名叫三氧化二砷,砷分为高价砷和低价砷,越是高价砷,毒性就越小,相反的,低价砷的毒性较强。三氧化二砷属于低价砷,因此毒性强。鱼虾等海产品生活在海洋中,海底的矿物质溶解,及海水被污染等原因,会让海产品中含一定量的砷,但这种砷是高价砷,本身毒性很小。维生素C是强还原剂,可以把海产品中的高价砷变成低价砷,从而让毒性变强,就形成了所谓的砒霜。如果把这两样物质放到试管中进行试验,确实能生成毒性很强的类似砒霜的物质,但在人体是不可能的,因为想形成有毒物质,砷的含量必须足够多,但海产品的含砷量很有限,达不到与维生素C发生化学反应的数量,因此发生中毒几乎不可能。
综上,我们在鲁菜产品自身的营养、保健功能评价宣传中尽量不要拿饮食禁忌问题大做文章。
中国烹饪的本质特征之一是食医同源,食药同功,食疗重于药疗。现在中国疾病的死亡率最高的是心血管病,而能够防止和治疗这些疾病的食品原料开发不够。如谷类中的玉米、荞麦、燕麦、小米,薯类中的白薯、红薯、山药、土豆,瓜果类中的蕃茄、南瓜、苦瓜以及还有其它一些如大蒜、黑木耳、花粉等。这些原料看上去非常普通,“貌不出众”,但它们的食疗作用非同小可,当“刮目相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鲁菜的宴席中现在能经常看到玉米、南瓜的菜点是一种可喜的现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除了卫生部正式公布的药食两用资源外,许多食物资源或新资源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如冬虫夏草、鹿茸、海马、哈蚧、全蝎、蜂王浆、蜂蛹、蚕蛹等传统中药滋补资源;螺旋藻、绞股兰、花粉、红景天、月见草油、鲨鱼软骨、蚂蚁、蚯蚓、昆虫等新资源;南瓜、豆粕、麸皮、海参、茶叶、食用菌等日常食用的食品资源;富含DHA、EPA、角鲨烯、褪黑素、甲壳素、多肽、多聚糖、磷脂、花青素等有效成分的生物资源;以及富含乳酸杆菌、嗜酸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嗜热链球菌等发酵乳制品。
近年来的许多研究发现,香菇多糖、金针菇多糖、银耳多糖、木耳多糖、冬虫夏草多糖、灵芝多糖等食用菌多糖物质能明显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具有抗癌的作用。食用菌类不仅有丰富的营养,而且在食疗方面的功效很突出,据美国科学院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人一年吃10公斤的食用菌类,具有很强的抗癌防癌作用。目前我国野生和种植的食用菌约有600多种,其中20多个品种已人工培养成功。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开发诸如白灵菇、鸡纵菌、茶树菇、鸡腿菇等原料制作受消费者欢迎的菜肴。
北京顺峰餐饮营养研究所针对餐厅菜品普遍存在的“口味偏重、油量偏大、味精偏多”的弊端,发明了人性化的《点菜卡》,特别对常用辅料进行“用量提示”。顾客在这里落座后,经过正规营养配餐师培训的点菜员会主动上前询问顾客对“油、盐、糖、味精”等辅料有无特殊要求。当顾客某一类菜(比如高蛋白、高脂肪菜肴)点得太多时,点菜员还会从营养搭配的角度,给予善意提醒。研究所同时在《选菜牌》上做文章,除向顾客介绍菜品的营养成分外,还对菜品的适用人群加以说明。例如,“木瓜炖雪蛤”的菜名旁边附有提示“高血糖者适量”,“皇帝蟹三食”提示“高胆固醇者嗅食”……
1.在餐饮大厅、包间等空间适时增加一点营养科普宣传,使客人在就餐的同时还得到适量的营养食粮,增加饭桌的谈资。
2.厨师要懂得《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在厨房悬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随时随地能够看得见,随时随地提醒厨师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进行配餐与加工。
3.前厅服务员对特色菜品的营养、保健评价熟练掌握,适时、适地的给予消费者介绍。
4.山东省旅游局与山东省烹饪协会联手打造“鲁菜营养健康型餐饮示范单位”。
|